分享

易发心血管事件的八个“魔鬼时段”

 闰木 2015-11-10


易发心血管事件的八个“魔鬼时段”

文/副研究员 蒲昭和 成都中医药大学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突发心血管事件则是常见死因。临床观察发现,心血管事件突发在时间上有一定规律性,注意易发的几个“魔鬼时段”,学会自我保护,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清晨起床后 美国研究发现,清晨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较平时增高40%。原因是人体清醒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血压随之升高,耗氧量也会增加。而且此时身体处于脱水状态,血液循环较差,如起床动作过猛,会突然加大心脏负担,诱发意外事件。

防范:起床宜慢不宜快,醒后最好在床上醒神3分钟。起床后要注意保暖,如外出晨练,要充分热身再运动。常用的β阻断剂宜晚上睡前服,清晨时药效能达到最佳状态。

星期一早晨 研究表明,周一心血管事件发作危险比其他几天高20%,死于心肌梗死的危险比平时高30%。其原因可能与周六、周日玩乐过度,吃喝、吸烟过多有关,也可能是因周一要重返工作而感到压力。

防范:休息日游玩,饮酒、抽烟都别太过,更不宜通宵玩乐。可适当睡懒觉,但不要过头,否则生物节律被打乱,周一猛然早起会使血压升高。

丰盛晚餐后 多项研究表明,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导致血管收缩,加大血栓危险。特别晚餐质优量多,会使胆固醇增高,刺激肝脏制造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所谓的“坏胆固醇”),容易突发心绞痛。

防范:晚餐不宜吃得过好,心脏病患者更要忌暴饮暴食。如果实在难忍口腹之欲,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

上厕所时 “便秘”是心血管事件发作的“罪魁祸首”。原因是大便时突然用力,会增加胸腔压力,减少心脏血液回流量,导致心血管事件发作。

防范:多吃高纤维食物,多补充体内水分,同时注意适量运动,防止便秘。高龄老人避免用力解大便,尽量选择坐式便器。

干体力活时 冠心病人在做体力活时(如搬、抬东西),如果突然“发力”,有可能导致体内应激激素猛增、血压骤升、心脏狂跳,诱发事件。

防范: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体力活动前最好稍作热身,或从小运动量开始,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激情讲话时 面对众人讲话,对心脏是一种考验,尤其当讲话激动时,会因紧张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肾上腺素增加,诱发心血管事件。

防范:讲话前做好充分准备,尽量避免情绪过于激动。面对不可避免的讲话或演讲,可提前服用β阻断剂,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乘公交车时 老人乘公交车突发心血管事件,与乘车拥挤、空气欠流通等有关。研究表明,车厢中空气含有害微粒、一氧化碳等,会影响神经和心肌功能,加之拥挤紧张、体质差等因素,老人很易突发心血管事件。

防范:避免上班高峰时段乘车,上车宜选靠车窗坐位。心脏病者乘车前要带好急救药,一旦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等时,及时服药,或者尽快求助司机或周围群众,必要时急送医院救治。

过年前后 “节日”已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美国研究发现,过年时人们情绪易亢奋、波动,加上交往频繁、进食过多油腻和太咸的食物、大量喝酒、睡眠减少等,都是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害因素。

防范:一要避免劳累,娱乐、应酬要量力而行度;二要节制饮食,忌烟酒,多吃些鲜果蔬菜;三要保证睡眠,白天能午睡30分钟最好;四是备好“急救药”,心脑血管病患者莫忘了服降压药、血管扩张剂及降脂药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