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俄罗斯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昵称mt5Lu 2015-11-11

白俄罗斯女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作品延续了俄罗斯文学触及灵魂的力量

授奖词: 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阿列克西耶维奇

    我不只是记录事件和枯燥的历史,而是在写一部关于人类情感的历史。写人们在事件过程中所想的、所理解的、所记忆的。写他们相信和不相信的,写他们经历的幻觉、希望和恐惧。不管怎样,在如此众多的真实细节中,这是不可能凭空想像或发明的。我的著作,是用数千种声音、命运、碎片构成的。

    ——阿列克西耶维奇官方网页的一段自白

    北京时间10月8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

    新闻记者出身的阿列克西耶维奇,经历了二战后白俄罗斯和前苏联的许多历史事件,她用采访和口述的笔法描写了经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等重大事件的遭遇和场景,将众多的个人命运组合成集体记忆,形成了自己纪实性与文学性兼存的“文献文学”。《锌皮娃娃兵》《我还是想你,妈妈》《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等作品已在中国出版。其对俄罗斯历史的记录,对弱者群体忠实详细的记录,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和悲悯精神。评论家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的纪实文学继承了19世纪以来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既是对当代人类历史境遇的反思、对和平的期望,也是对经典作家的致敬。

    【独特视角】

    关注战争中

    女性和儿童的遭遇

    阿列克西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曾经是一名记者。在为数不多的纪实文学作品中,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战争本是男性气质的事情,女性往往被忽视。在1981年完成的《战争的非女性面孔》里,她描写了数百名曾被卷入二战的苏联女性的命运。最早翻译成中文的《锌皮娃娃兵》主要记录了阿富汗战争中,许多儿童在战争后的悲惨命运。

    诗人、俄罗斯文学研究者、《我还是想你,妈妈》的译者晴朗李寒认为:“她的作品扭转了人们对战争的认识。那些参战的大多是一些十几岁的小孩,不懂战争,但突然被送往前线直面死亡,在懵懂中牺牲。”阿列克西耶维奇对于战争的书写显示出对战争强烈的反感,以及对儿童命运的同情。

    为了采访切尔诺贝利带来的灾难,身为记者的阿列克西耶维奇用3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摄影师、教师、医生、农夫……从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西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这些弱者的声音记录下来,汇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震撼和无法忘记的作品。

    “她记录战争,是为了反思人类的战争所引发的灾难。她从女性和儿童的视角去写,是非常独特的。她认为,和平是高于一切的。”晴朗李寒如此评价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和平理想。

    【文学价值】

    继承19世纪以来

    俄罗斯文学的传统

    曾有人问阿列克西耶维奇:“你撰写这些著作,自己居然没有变成疯子?这种压力是普通人心理无法承受的。”但她却回答说:“我是独自行进的,我完全是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

    文学评论家、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认为:“在我心目中,她是一个特别勇敢、敏锐的作家,也是一个特别有精神重量的作家。”

    “她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她的语言非常简洁、精准、有力,这可能和她是一个记者有关系,她的叙事,去除了那些多余的枝蔓,直抵问题的核心,又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二是她对人类的苦难是有感受,也是有态度的。她不仅记下了许多苦难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她让我们认识了苦难中真实的人。”谢有顺说。

    而谢有顺提到,为了留下这些珍贵的精神记忆,阿列克西耶维奇选择了艰难的写作方式——她在写作之前,要采访、调查那么多的当事人,这么堪称繁重同时又近乎琐屑的工作,一般作家是不屑于为之的,但她一直在坚持。

    负责阿列克西耶维奇多本著作中文版编辑工作的陈亮说,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就感觉像在阅读19世纪的俄罗斯经典作品,而不是出自当代作家之手。她更像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的伟大作家。“在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文字里,我读到了俄罗斯文学里最伟大的触及灵魂的东西。”

    晴朗李寒认为,俄罗斯作家一向就有直面历史、用生命写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无论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还是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俄罗斯作家对于历史的记录和追问是与民族反思意识结合在一起的。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田洪敏曾探究阿列克西耶维奇在俄罗斯的影响,她发现这种文学风格在俄罗斯并不少见。她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在历史纪实写作背后所蕴含的对人性和文明的反思,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等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传统一脉相承的。

    【获奖分析】

    时隔60年

    再次颁给“非虚构文学”

    在此前的英国和瑞典博彩公司赔率榜单中,阿列克西耶维奇一路领跑,始终处于第一位。但许多评论家认为,阿列克西耶维奇的文学性不高,出名的时间不长,而且作品数量不到10部,体量单薄,不可能获得诺奖。但瑞典文学院最终还是将文学奖授予了她,是诺奖第二次把奖项颁给“非虚构文学”。上一本非虚构类作品获得诺奖已经是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事情了——1953年丘吉尔以《二战回忆录》获此殊荣。

    诺贝尔文学奖从设立之初就青睐具有“理想倾向”的文学作品,此次颁发给这样一种“简单直白”的文体,让很多人意外。

    阿列克西耶维奇在中文世界里知名度还不高,简体中文版已有4部出版:二战亲历者口述回忆录《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还是想你,妈妈》即将上市,关于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和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已出版。中文读者对她还不太熟悉,其实她的作品已在全世界被翻译成35种文字了,而且在世界文坛已经屡获大奖,包括瑞典笔会奖(1996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奖(1998年)、法国世界见证人奖(1999年)、美国国家书评人奖(2005年)、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年)等。

    对于一个历史和战争的间接“见证者”,阿列克西耶维奇有着超强的意志,她在书中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情感表达和评价。阿列克西耶维奇的写作跨度从二战一直延伸到前苏联解体后。田洪敏表示,“人们实际上对这段历史关注的并不多。有一些俄罗斯作家在写,但他们的写作更多的是一种后现代戏仿。她的风格既有写实性,又有强大的抒情性,充满着人性关怀。”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阿列克西耶维奇也是第14位获奖的女性作家。田洪敏认为,诺奖授予她,根本上不是因为她写的那些历史事件,而是因为她的文学风格。“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而是体现了俄罗斯文学鞭挞人的灵魂,针砭时弊的力量。”

    “我们谈不上她是不是冷冰冰的。她的写作对世间万物有批判、有同情、充满爱,不是我们所谓的张纯如那样的绝望写作。”田洪敏说。

    而谢有顺说:“诺奖今年选择阿列克西耶维奇,我觉得方向是正确的,诺奖获奖作家系列中,太需要有像阿列克西耶维奇一样具有现实感的作家了!好的作家不仅要表现现实、创造现实,她还要影响现实——阿列克西耶维奇就是一个可以有力地对现实产生影响的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