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船舶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已经对安全保障问题有了充分的考虑,但在营运过程中船舶的海损事故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为了保障海事中船上全体乘员的生命安全,除了有可呼救的通信设施外,还必须配置能单独在海上漂浮或行驶的各种船用救生设备, 常有的救生艇,救生筏,救生圈和救生衣等.
哪些救生设备可称为“神器”呢?各位看官,看完本期即可知晓答案。
|学名|:抛绳器,一种有效增加施救范围的救命神器。|使用|:用45度的仰角瞄准落水者,扣动扳机,发射。落水者可抓住绳子接受救援。与救生圈配合效果更佳。|优点|:距离远,无风发射距离大于230米;强度高,抛绳破断张力大于2000N。|缺点|:一次性使用,且存在10度左右的发射偏差。
|构成|: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轻型材料,外包帆布或塑料,具有反光效果。|使用|:发现人落水时,使用者应迅速向其抛下救生圈,并及时报警,不可让落水者离开自己的视线。配合上自亮灯浮、绳索、口哨等属具则施救效果更佳。|缺点|:较重,易损坏;落水者距离较近时可使用,但抛投时若命中率太高,容易砸晕落水者;不能保温。
|构成|:尼龙面料、氯丁橡胶浮力材料、泡沫塑料或可充气材料和反光材料等制作而成。设计类似背心。|使用|:舷外作业、救援或弃船时,使用者应正确穿着,绳结使用死结,可确保具有足够浮力,头部能露出水面。配合上自亮灯浮、口哨则效果更佳。|缺点|:较臃肿,穿着时工作不便,增加触碰体积;不能保温。
|学名|:浸水保温服,一种可包裹全身且有保暖功能的救生神器。|构成|:多层优质氯丁橡胶复合材料。无毒、无刺激性气味,不会因海上空气、海水、淡水、油及真菌而影响使用,乃是航海界的“太空服”。|使用|:取出保温服摊开,穿上,跪下把腿部拉链拉上,把胸前防水拉链拉至脸部,下水前把脸部密封边拉至下巴底部。注意区分该保温服是否满足公约要求,若未满足应与认可之救生衣一起穿着。最后从袖边口袋取出手套,戴上手套后拉上拉链。|优点|:防水、保温、耐温、阻燃、耐油,强度较高。
|学名|:救生筏,传说中观音菩萨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的圣物。|构成|:人工合成材料,包括金属管、复合管、塑料管、合成树脂或玻璃纤维管等制成。|使用|:一般安装在船舷专用筏架上,可将筏直接抛入水中自动充胀成形,若船舶下沉太快来不及抛下,筏架上的静水压力释放器在船舶沉到水下一定深度时会自动脱钩,释放出救生筏。|优点|:投放方便,可供多人乘坐,内附的救生属具可提高获救几率。|缺点|:无动力,只能在遇险水域附近漂浮等待救援。
|学名|:救生艇,传说中鉴真六次东渡化险为夷之圣物。构成:玻璃钢和人工复合材料,一般分为开敞式、半封闭式和全封闭式。|使用|:遇人员迅速乘坐,将其降落至海面逃离险境。若船舶下沉太快来不及降落,艇架上的静水压力释放器在船舶下沉到一定深度时会自动脱钩,释放出救生艇。|优点|:具备多种投放方式,可供多人乘坐,内附的救生属具可提高获救几率。|缺点|:海况恶劣时投放困难,续航力有限,在远离陆地遇险时,建议在遇险水域附近等待救援。
|学名|:手持红光火焰信号,火箭降落伞火焰信号,漂浮烟雾信号等。三种用于视觉上引起注意的求救神器。|构成|:红色冷光化学品,微型降落伞,橙色烟雾,可漂浮防水塑料外壳。|使用|:遇险时若附近有船舶经过,可放出上述视觉信号引起过路侠士注意。火焰信号及降落伞信号为手持使用,注意朝向;烟雾信号使用时掀下塑料盖,快速拉掉拉环,然后将信号投出。|优点|:轻便,易携带,驾驶台和救生艇筏上都有配备。
|学名|:卫星应急无线电示位标(EPIRB),搜救雷达应答器(SART),卫通电话,是用于仪器示位和远洋通讯的三种神器。|构成|:电子电路、天线,电池、开关、绳索和防水外壳|使用|:EPIRB在遇险时可手动开启,若来不及启动投放,静水压力释放器会在船舶下沉到一定水深时自动释放并开启,将详细位置信息和船舶信息通过卫星发出求救信号,搜救船舶到达附近,SART在收到雷达的触发信号时会起示位作用。卫通电话在有卫星信号时可像手机一样通讯,向岸台报告险情。|优点|: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和安装。俗话有云:“一支归心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两副忠义胆,刀山火海提命现。”收到警报后,搜救中心即可派出救援船只到现场进行搜救。|缺点|:电池续航力有限,需定期检查保养和换新。SART使用时应高于水面1.5米。卫通电话通讯价格比较昂贵。
|学名|:甚高频无线电话(VHF),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手机。用于近海和沿岸通信的救生神器,使船舶间、船岸间连结在一起。|使用|:正确设置AIS使其显示船舶的动态和静态信息,保持正规守听VHF,有利于船舶间通信进行协调避让,亦有利于VTS中心对通航环境的监控,及时提醒,避免险情。若遇险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VHF或手机进行报告,AIS信息方便VTS中心对其进行及早和正确定位,缩短搜救时间,增加获救几率。|优点|:近海或沿岸航行时,信号较好,通信方便快捷。|缺点|:需要与陆地的距离较近,且易受人的因素影响。
|学名|:海上搜救中心。一种专业指挥和协调搜寻救援行动的组织。|构成|:主体是各国成立的“救助协调中心或救助分中心”,在我国称为“海上搜救中心”,还有一些民间搜救力量。|使用|:遇险时可通过各种通信设备向搜救中心进行报警。|优点|:全天候;通过ICOMSAR修正案对海上搜救责任海域进行划分,根据时间优先与就近方便为原则,各个主体之间予以合理协调配合。|缺点|:成本高,需要资金支持和多方协调合作。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若一些国家政府资金保障不到位,容易削弱各国合作搜救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