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与慎独

 wps0321 2015-11-12
周公与慎独

杨耀峰

记不清究竟去过多少次周公庙了,但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与体悟,有时欣慰,有时清静,有时幽怨,有时醍醐灌顶,有时神思灵动。但最近去了却给人一种慎独的感觉。竟觉得周公庙就酷似一个千岁老人,正静静地孤独地卧在三山环抱的幽静之中,思考自己的一生,思考自己一生中的成功与失败,得失与荣枯,希望与失望,尊贵与卑贱。但深思之,这难道不是周文化的一个核心与圭臬?

什么叫慎独?就是在一人独处、无人监视的情况下,也能坚守规则,严于律己,奉公守法,洁身自好,谨慎从事,绝不做任何苟且违规之事。

这其实是一种修身养性,是一种生活哲学,更是一种心灵独处时的生存之道。它告诉人们,心灵不可能永远处于紧绷绷的状态下,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心灵的慎独是为了更好的有作为。这就是身居要职的陈潜为什么要在周公庙修建别墅的原因。

《诗经·小雅·小旻》写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是的,为人处事要有所坚守,常怀敬畏之心,小心翼翼,一举一动都要慎之又慎,否则,或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或一失足而成千古之恨。

似乎人们在精神方面的慎独始于周公姬旦。他也堪称慎独之典范。如果没有慎独造成的强大的心灵力量,没有因慎独形成的人格魅力,他很可能在辅佐成王时占据王位,从而埋下周王室成员争夺王位的隐患,那样的话,一个奴隶制的周代也就不会有八百多年的统治;如果他想放纵私欲,贪污腐败,腐化堕落,以他那种权力,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不能监督他。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周公始终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国法家规,为人处事非常谨慎,没有做任何出格的事情,表现出了宝贵的慎独精神。正是这种高尚的品格,使他“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得以堂堂正正地为人,光明磊落地处事,并赢得了生前身后的美名。

这让我想起了东汉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杨震在湖北荆州做知府时,发现手下有个叫王密的青年虚心好学、精明能干,很有培养前途,就经常向他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并且委荐他做了山东昌邑县的县令。为此,王密非常感激杨震,一心想要报答他。

有一次,杨震因事路过昌邑县。王密听说后非常高兴,赶紧到城外迎接,安排吃饭住宿,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王密又独自去杨震的住处拜会老师。到了宾馆,王密看室内没有其他人,就从怀里掏出十两黄金,恭恭敬敬地放在桌子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这是我准备的一点小礼物,以感激老师对我的栽培!”杨震一见,坚决拒绝:“我以前了解你,才举荐你;但你却不了解我,我怎么能要你的财产呢?”王密以为老师怕难为情,就上前一步低声劝道:“这点东西微不足道,只是为了表达我的感激之情。何况现在是晚上,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听到这里,严肃地说:“今天你送金子给我,至少天知道、地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罢,羞愧难当,只好辞别老师,带着金子匆匆离开了。

一个人最可宝贵的品质,不是在受到监督的情况下不做违法乱纪的事,而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凛然正气。

当今中国官场的腐败官员如果能有周公当年的一点点慎独精神,也不至于身陷囹圄。可见,慎独并不仅仅是古人的一种修养,更是今人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东西。

在周公庙转悠的时候,清幽的环境让人不由得想到周公的慎独。其实那是中国士人一种极高的精神追求与向往。而在周公庙里想慎独,其实本身也是一种慎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