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制造到创造,研发管理体系变革是关键

 百战归来 2015-11-13






  项目管理者联盟是国内最大的项目管理人员会员机构与互动平台。项目管理者联盟“项目文库”栏目囊括了项目管理五个阶段、十个知识领域的相关文章,是广大项目管理爱好者学习的知识宝库,欢迎大家投稿。

  如各位项目管理专家及项目管理精英有原创经典文章与大家分享,可直接发邮件至项目管理者联盟编辑部,或电话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刘女士 liuzhe@mypm.net,13520734125


2015年6月1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激发创造活力,发展创新型创业。

如何把创新投入机制、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是实现“中国智造”的关键,关系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未来。

最近几年,报章杂志电台露面比较多的一个词“从制造到创造”,或者从“制造到智造”,国家领导发表讲话:要培养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各地政府、企业一起行动,做战略、做规划,如成都推出“161”总体布置,制定“1 2 N”政策支持体系。专家学者也齐上阵,呼吁国家要增加资金投入、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去年底成立知识产权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开讲:中国企业要加大品牌建设,创造名牌才能从制造到创造。

我认为,从国家角度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吸引国际人才,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来说是福音。但这些福音毕竟是外部的因素,企业内部因素不变革,还按照旧有的管理模式,从制造到创造,还是运动式的口号而已,运动与口号过后,又再叹息缺少创新的基因。

中国要从制造走向创造之国,国家大环境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但是,企业内部的管理环境是创新的关键,这才是内因。

我作为研发管理咨询顾问已经十多年,深入接触、了解的中国大中小企业有700多家,这些企业包括深圳企业、以及北方企业等。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孕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如深圳华为技术、中兴通讯、迈瑞医疗、大族激光等。2014年深圳被评为中国创新城市之首,全年申请的专利创全国之首。深圳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是偶然,深圳企业管理理念、以及对管理的重视是中国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

虽然风口论在中国比较流行。中国企业要创新,一定要从管理机制入手,完成管理机制的转换来实现创新转型,而不是靠风口论。


组织管理模式转换


从职能型组织转换到矩阵式组织。

科技型企业,大部分采用一种矩阵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的职能型组织结构,这是一种网状管理模式,作为员工受到双重领导:有负责能力建设的,有负责业务管理的。

在这种组织结构中,项目团队是跨部门组建的,业务经理通过矩阵管理跨部门员工,绩效评价也是由职能经理和业务经理共同给出考核结果。

这种组织结构长期运行的结果是,员工的眼里没有领导,是因为头顶上不只一个领导,而是领导太多,所以员工更关注业务驱动,更关注流程制度,而不是更多的领导指令。

在这种矩阵式的管理模式下,作为员工更多关注从市场上传递来的业务压力,更多关注流程信息,更多关注质量的要求。

在华为技术,产品线管理部门设置有产品线经理、产品族经理、新产品开发项目经理,这些经理都是跨部门组建团队,对产品线的目标、产品族的目标、新产品开发项目的目标进行“端到端”管理,管理的是跨部门团队。

在步步高VIVO公司,设置有项目管理部门,公司有二十多位资深的项目经理,这些项目经理也是跨部门组建团队负责新产品上市成功。

这种跨部门的团队关注重点永远是来自市场的信息,以客户需求导向创新。

创新来源于客户因素,组织驱动创新。


研发管理理念转换


从依靠能人转换到依靠组织和管理机制创新。

记得我在七八年前,到过一家做功能手机的厂家,经过调研后,我总结说:虽然你们正在开发智能手机,但可能开发不出来,因为你们的研发管理模式决定的。

为什么那样说呢?因为在此公司调研,发现领导人的研发管理理念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开发一款新产品只要找到一个厉害的工程师就足亦,因此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百万级年薪全球招聘顶尖设计人才。事实证明,当初我的预言是符合结果的。

企业研发管理,是一套管理机制在起作用,这首先公司一把手要意识到。

这套机制也是从研发战略、研发计划、研发流程与制度、研发组织、研发绩效管理等方面入手,系统化建设这些管理机制。系统化建设,就不要老是想着“短、平、快”,有些老总老是想着管理优化有灵丹妙药,要半年见效,往往是欲速则不达。

华为公司进行研发管理体系变革时,引入IBM公司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从1999年引入,然后试运行,到了2003年初才在所有产品线推广。

我们中国企业,其中有一大部分企业,公司的一把手热衷于做具体的事情,而不擅长于建立管理体系,这是一种初创企业,或者是小企业的管理思路延续。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作为公司的一把手,一定要慢慢地从具体事务中退出。

作为一把手,关注什么?

一是管理体系建设,从人治管理过度到用机制管理企业,用管理体系驱动业务成长,靠组织驱动业务成长,而不是靠领导个人驱动业务成长。

二是将精力放在选人、用人上,将业务压力传递到人,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这在宇通客车、华为技术公司等优秀企业都有所实践,在宇通客车,我见到,一位研发管理人员空降过来,作为管理研发的副总,没有建树就去做部门经理,取得了成绩就再提升。

三是做决策,不管是产品规划,还是细分市场选择,不管是技术投资还是新产品开发投资,都需要公司一把手决策,通过决策管理,明确目标,传递压力。

四是管理例外,管理机制没有明确的事情,多由管理者来做定,但尽可能要把例外事情例行化。


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新产品


许多企业开发新产品没有一套工程化的方法来开发,用技术研发的方法来代替新产品开发的方法,甚至美其名曰为新产品开发,实际上是技术研发的方式。用技术研发的方式做出来的东西,肯定存在可生产性、成本、可服务性等等问题。

新产品开发,是多个部门并行的工程化过程,在研发过程中要将成本因素、可生产性、可测试性、可服务性、可靠性等因素一并设计出来。

任正非多次要求华为技术公司研发人员要做工程商人,要求这些工程商人以解决客户问题为导向,不要以技术是否先进为导向,甚至将技术人员盲目创新导致的呆废料作为奖品发给研发人员。

从制造到创造,是一个逐步转变管理理念、逐步转变管理方式的过程,不是靠口号和运动来完成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公司一把手是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