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榫卯:巧夺天工的中国古典工艺 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榫卯结构集力学、数学、美学和哲学的智慧,为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历史悠久,起源于河姆渡新石器时代,从春秋战国起已广泛应用,到宋代开始愈趋于成熟,明清达到最高水平,自成体系,源远流长。榫卯结构被公认为中国古典木工艺的灵魂,其结构工艺之精确,扣合严密,间不容发,有“天衣无缝”之感,其工艺堪称“巧夺天工”。 榫卯工艺 何为榫?何为卯? 据《集韻》记载,榫,剡木入窍也。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包括榫头和卯眼,凸出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去部分叫卯或榫眼,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制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的分类: “榫卯”有几十种类型,按照其构合作用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结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槽口榫”、“企口榫”、“扎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于做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延伸结合。如“格肩榫”、“双榫”、“通榫”、“双夹榫”等。 还有一类是将是三个构件组合一起并相互连接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常见的有“托角榫”、”“抱肩榫”、“粽角榫”等。 榫卯工艺 比汉字更早的民族符号 据《中国古代家具鉴定实例》考证,中国的榫卯结构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原始先民们居住的木结构房子里便已出现,甚至早于汉字历史。 古人受制于当时矿石开采和金属冶炼技术,钉子是很奢侈的,榫卯工艺以其高精度高强度,并且成本低廉被广泛使用,并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的另一个符号。 在漫长的工艺探索中,榫卯衍生出千百种花样,派生极多,适用于不同的器具,这也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对世界工艺的一大贡献。 “巧夺天工”的技艺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中,像榫卯这样广泛应用、万世不朽的工艺并不多见。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制工艺的基本制作模式,在整件器物上,运用榫卯结构,而不用一钉、一丝的金属连接,全部采用凹凸结合的榫卯构成,测量、切割、打磨、安装等采用纯手工制作。 榫卯咬合,构成巧妙且富有弹性的框架,相互间的匹配更加浑然天成,天衣无缝,严谨、牢固程度一点不亚于用铁钉、胶水连接的器物。榫卯就好像是隐藏在两块木头里的灵魂,当古代的工匠将多余的部分砸掉后,两块木头便会仅仅第互相握着,不再分开。 利用榫卯结构建造的古建筑 榫卯结构与古建筑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建筑中主要的构造方式,也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意义的语言。中国的木建筑构架一般包括柱、梁、枋、垫板、衍檀、斗拱、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这些构件相互独立,需要用榫卯结构连接起来才能组成建筑。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很多采用榫卯结构建造而历经百年不倒的建筑传奇,整栋建筑成千上万的构件,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 古老的木构建筑可以经历多次地震之后依然安然无恙,除了由于木材的延展力强之外,还有一个个的榫卯在挽手维系着。如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祈年殿、大观园,山西的悬空寺等,让我们每一代人都可以目睹昔日的建筑艺术。 中式家具 榫卯结构与中式家具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时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匠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既互相避让,有相辅相成的各种各样精巧绝伦的榫子,运用在中式家具的制作上。 18世纪英国的家具设计大师托马斯·奇彭代尔在其《家具指南》中描述,在世界范围内,以“式”相称的家具类型仅有三类,即中式家具、哥特式家具和洛可可式家具,其中又以中式家具居首。 中式家具将造型、工艺、材质有机结合成就了旷世罕见的“紫檀工”。通过榫卯相连,不用一颗钉子可将家具组装起来,使用几百年后依然牢固紧密,正是榫卯工艺成就了世界家具艺术的巅峰之作。 榫卯结构与木车 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木车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不可或缺的器物,其中榫卯结构就是古车制造的核心。 无论是双轮独辀车还是双轮双辕车,不管是宫廷的御用还是民间的使用的木车,都需要榫卯工艺,运用在车架、车厢、车窗、车棚、车轱辘的制作上,榫卯结构以其独特的工艺创造着人类轻工史上的奇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