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显摆:虽然你我皆凡人,熙熙攘攘,来去皆名利。微信朋友圈的显摆招数也是风格各异,有晒的山清水秀的,也有晒的显山露水的。 爱晒照:都不是摄影师,何苦啥都要拍。有一种是啥东西都拍,动不动就是一张图,告诉我你在干吗、在哪里、啥时候。可是,我真的不关心这些啊。另一种则固执的只选择一种门类,晒自拍、晒美食、晒儿子、晒宠物、晒……另一半虐单身狗。各种虐待,让人情何以堪。 爱推销:俗话说'杀熟”,实际上比杀熟更好实践的,是“杀半生不熟”。微信上多的是那些喜好杀半熟的微商'朋友',连带朋友圈的各种转发刷屏,对不起,屏蔽的就是你。 爱鸡汤:正能量人人爱,可惜,人生不能只喝鸡汤,哪怕它很纯很正。喝多了容易腻,尝过了也觉得乏味的很。更何况,现在的'鸡汤'真伪难辨,有时不是正版鸡汤,而是'添加剂鸡汤'。 但是,很多人摆脱不了'朋友圈“
“我上微信是出于一种安全感,一种让我感觉自己跟朋友很近、跟这个世界很近的安全感。” “看别人的生活和故事,虽然这些跟我无关。”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微信每天已经占据了我两个多小时的时候,我纠结了。” “微信一开始让我感到新奇甚至是神奇,现在却让我迷失了!” “习惯而已!” …… 实际上,很多朋友并不是“离不开”微信, 而是没想过“为什么要离开”微信。 一定程度上,没想过离开,比离不开更严重。可以说是中毒更深。 我很少有这样的困扰,及时有不喜欢看到的内容。默默无言地屏蔽是我最常做的事情,平静的很,很少与对外吐槽。 不过,有一次。 朋友圈的一个网友的晒图刺激到了我。不是什么拍的如仙境的美景旅游图,也不是晒晒熊孩子还说多可爱,更不是买了什么奢侈品的愉悦笑容。 而是一张无辜的猫头鹰汤盅,她也无辜的写着“与朋友农家乐,那个乡下的老人家知晓我头疼的毛病,特立抓了一只猫头鹰来给我治病,虽然我不信偏方,但也盛情难却。”说的很温馨,知性有礼。 这让我难以接受,所以评论了。并留言给她。迟迟不回之后,终于等到了她的一句回复“我不信,但是盛情难却啊,我也知道这是保护动物啊,但是,你能如何?。。。”她依旧为自己找着说辞,却不敢面对自己成了帮凶的一员。说着说着,她把我屏蔽了朋友圈。之后,我微博举报了她,并同时也删除了她。 不想评判谁是谁非,我只是在想,我这么做的原因是啥。 确实,我做的很过激。但事实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不该的事情就应该不去做,即使错了,又何必慌忙逃乱、遮遮掩掩。 也许,这不符合中国人情冷暖的做法,也让看此文的你觉得小题大做吧。 细细回想,在朋友圈里透露的事情,现实生活中做的似乎一样都不少,晒娃、晒名牌、晒情侣、晒旅游、晒心得。 朋友圈的分组,无意中透露着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身份扮演。有人说加了朋友圈就是朋友,有人则暗笑其多天真。这样的想法,难道不是一个人对于朋友的定义写照? 朋友圈是一个圈,随着你的现实生活与时兴的互联网络,人脉不断扩展,社交越来越广、分组也越来越细。 朋友圈也如一个放大镜一般,将你的一举一动透露在社交圈之内。照片、视频、文字一篇篇、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自己和家人的面前。 很多人开始怀旧,之前让人反感的聚会、应酬好歹有时间、地点的限制。短时间的抽离让彼此都有喘息的机会,然而,有了随身的手机,轻轻一刷新,你就主动或被动接受到那些信息,不管你爱与不爱,你忽略不了,必须面对。 这,让人惶恐。 我的朋友到底怎么了?我的朋友圈到底怎么了? 我的生活,到底怎么了? 看,朋友圈不言语,朋友圈的晒与不晒,都是各自的分享,没有错误。 只是,你总要明白,你到底反感什么? 还是借助于朋友圈——这个怪东西,想想,你的生活,是谁在过? 微信是个名利场 微信是个下水道 微信是个迷魂阵 …… 谢谢你,听我说 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