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 狂
(定义]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喧扰不宁、妄行骂詈、燥动多怒为特征。二者在症状和病因病机上,既有不同之处,又不能截然分开,并且可以相互转化,故以癫狂并称。本证多见于青壮年.
(历史沿革]
《内经》对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已有较系统的记载,并初步提出了治疗方法。在症状方面,《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指出;。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阳明脉解篇》又说。“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蹏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在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燥狂越,皆属于火。。《素问。阳明脉解篇》又说:“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灵枢。癫狂》则认为。“狂始生……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在沧疗方面,《素问。病能论篇》指出:。有病怒狂者……生于阳也,……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灵枢。癫狂》提出了针灸治疗本证的方法。 .
《难经.五十九难》叙述了癫与狂的不同临床表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居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指出。“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备急千金要方。风癫第五》则认为。“癫邪……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瞰食粪秽,或裸体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嗔骂无度……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之。”
金元时期对癫狂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认为:“肾水主志而水火相反,故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又说.。……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在《骂詈》中提出其治法,“此阳有余阴不足,三承气汤加当归,姜枣,名当归承气汤以利数行,候微缓,以三圣散吐之,后用凉膈散.洗心散、黄连解毒汤调之。”指出;“吐出痰涎宿物,一扫而愈。”《丹溪心法.癫狂》亦认为;。癫属阴,狂属阳,癫多喜而狂多怒,……盖为世所谓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是也,。并明确提出其病机“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治当。镇心神,开痰结。……如心经蓄热,当清心除热,如痰迷心窍,当下痰宁心……狂病宜大吐下则除之。。《丹溪心法活套》还指出以七情调治的理论:。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后所能疗也,须诊察其由以平之,怒伤于肝者为狂为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
明清医家多宗痰火之说,治法上亦有一定的发展。如《医学正传。癫狂痫证》说。。大抵狂为痰火实盛,癫为心血不足,多为求望高远不得志者有之。痫病独主乎痰,因火动之所作也。治法痫宜乎吐,狂宜乎下,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证治要诀.癫狂》亦指出。“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当治痰宁志。。…..”对于癫与痫的区别,《古今医统。癫狂证》认为。“古方每以癫痫并治出方,乃大误也。盖癫为心病而属实者多,痫为五脏兼病而属虚者多。”《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对此有更为详尽的说明;“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俗乎心风,此志愿高而不遂所欲者有之。”“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脸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如有邪依附者是也。”“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而瘈疚抽掣,目上视,或口眼喁斜,.或作六畜之声。。《景岳全书..癫狂痴呆》对癫狂的形证加以区别,并提出。。后世诸家有谓癫狂之病,大概是热,此则未必然也。此其形气脉气,亦各有据,不可不辨察阴阳分而治之:。对其治法亦作了详细地论述。认为治狂“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治癫“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而先之。”
《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则提出,“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作梦一样。”开创了瘀血导致本病的理论。综上所述,历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癫、狂的病因病机、病证及其治疗的认识,不断地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范围]
西医学中的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均可参照本篇内容辨证论治。由于感染,高热和中毒等出现的谵语、狂乱、精神错乱等症状,不在本篇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癫狂的发病原因,大都以七情所伤为首要,或因恼怒惊恐,或因悲喜交加,或思虑不遂。正如《证治要诀。癫狂》所说:“癫狂由七情所郁,遂生痰涎,迷塞心窍。。此外,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也有密切关系。若禀赋阴阳平衡,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暂短的情志失畅,而不为病。反之,若禀赋阴阳有所偏胜,稍遇惊恐或情志不遂则易发病。先天禀赋多与家族有关。因此,此病证在患者的家族中亦或有类似病
史。
癫狂的病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阴阳失调
由于七情所伤或禀赋阴阳有所偏胜,阴阳失去平衡,阴阳逆乱;则心神被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又说.“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抟阳则为癫疾。”如恼怒惊恐或喜怒无常,耗伤心阴,损及肝肾,木失濡润,相火亢旺,心火暴涨,或因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虑则神耗,脾虚则不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神无所主。阳气盛则躁狂不安,阴气盛则痴呆少语。正如;<<难经。二十难》所说:“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以及《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所说。。气并于阳则为狂”。其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肾。
二,痰气上扰
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或因肝气郁滞,横克睥土,脾气不伸,运化无权,而生痰涎。痰随气火上扰,蒙蔽心窍,逆乱精明,而致癫狂之证。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所说。“狂由大惊大怒,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主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
三、气血凝滞
七情所伤,气郁渐至血凝,或受外伤,以致血瘀,气血凝滞则脑气凝滞,与脏腑之气不接,心窍被蒙;亦可导致癫狂。
综上所述,癫狂多由七情所伤或先天禀赋异常所致。其病机则以阴阳失调、痰气上扰,气血凝滞为主。由于素体禀赋的差异及七情的刺激,可导致五脏六腑功能失常及气火痰瘀的产生,如暴怒伤肝,肝阳暴张,肝火亢盛,以致扰乱心神;或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阴不足,心火独亢,以致神明逆乱,或脾失健运,化生无权,心血不足,心失所养,以致神无所主,或为旰气横逆,木克脾土,以及思虑伤脾,脾失运化之权,而致痰涎内生,迷塞心窍,或气滞血瘀,滞塞脑气,失其精明等等。
(类证鉴别)
癫证与郁证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情志所伤有关,但亦有其不同之处,兹当鉴别:
郁证多见易怒喜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
癫证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或见痴呆等症。一般巳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情志所伤,五脏虚损,使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或痰涎内生而神明被扰。 .
郁证如不及时治疗,亦可发展为癫狂之证。
癫证与痫证亦易鉴别。、痫证亦为反复发作的神志病变,发作时双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等,而癫证无此症状。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癫狂证的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兼挟气郁,痰火、瘀血,主要病变在心肝(胆)脾肾,但癫证与狂证又各自有其特点,临证中不可不辨。
癫证的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沉默痴呆、喃喃自语为特点,病机以阴虚血少,痰气郁结为主。 .
狂证的临床表现以喧扰打骂、狂躁不宁为特点,病机以肝胆火盛痰涌为主。
癫与狂,虽然在病机上有癫因痰气、狂因痰火之别,但二者不能截然分开。癫证经久,痰郁化火,可以转化为狂证,狂证既久,郁火渐得宣泄,痰气留滞,亦能出现癫的证候。
癫与狂的病机之本在于脏腑,气郁、痰火、瘀血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为标。因此必须抓住脏腑虚实,阴阳盛衰的本质,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
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癫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豁痰解郁开窍为主,狂证发作时的治疗以荡涤痰火开窍为主,未发时,癫证宜补益心脾,解郁化痰,狂证宜调整阴阳,滋阴降火。
三、证治分类
癫
(一)痰气郁结
症状及分析: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或喃喃独语,喜怒无常一一思虑太过,所求不得,旰气被郁,脾气不运,痰涎内生,气郁痰结,蒙蔽神明, 、
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一一痰浊中阻。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
方药。顺气导痰汤合控涎丹加减。 : .
方解;前方降气化痰,解郁开窍,用于肝郁痰结之证,后方攻逐痰涎之力较强。半夏、陈皮,胆星,苦温燥湿化痰降气,茯苓,健脾利湿化痰,香附、菖蒲,解郁开窍,木香,宽中降气,甘遂、大戟、白芥子,攻逐痰涎。
变证: .
1.若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可用三圣散,以瓜蒂、藜芦、防风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
2.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可先予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等,以化痰行气。
3.若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为气郁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治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伴神昏志乱者,可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
4。若逐渐出现高声吵嚷,打骂毁物,为火盛欲狂之证,当从狂证沦治.
(---)心脾两虚
症状及分析。 ,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悲欲哭一一素体禀赋不足或癫病日久,心脾两虚,,心血内亏,心神失养,
肢体困乏,饮食衰少一一脾气不足:失其健运。
面色萎黄,脉细无力,舌淡一一气血两虚。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
方药;养心汤。
方解;本方益气宁神,宜于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证。人参、黄芪、甘草,补脾气,川芎、当归,益心血,茯苓、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宁心神;肉桂,引药人心。
变证:
神思迷乱,痴呆不语,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迈肾衰,脾肾俱虚,精气不足,痰浊内生,脑失濡养,神明逆乱,治宜温肾健睥,运旋中焦气机,令脾气健,精气生,神明复,可用济生肾气丸加仙灵脾,菖蒲、郁金等。
狂
(一)痰火上扰
症状及分析.
性情急躁,两目怒视,失眠,骂詈不避亲疏一一暴怒伤肝、旰火暴涨,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 、
逾垣上屋、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一一四肢为诸阳之末,阳盛则四肢实,
头痛,面红目赤一一肝火暴盛,上扰清窍,
大便闭结、舌绛苔黄;脉弦大滑数-一痰火壅盛、阳气独盛。
治法:镇心涤痰,清盱泻火。 .
方药;生铁落饮。
(1)方解;本方清肝泻火,涤痰宣窍,宜手痰火壅盛之狂证。生铁落,重镇降逆,胆星、贝母、橘红,清涤痰浊,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宣窍安神,天冬、麦冬、玄参、连翘,养阴清热。
(2)加减。若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可加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
变证,
1.谵语发狂,便秘溲赤,脉弦实,以肝胆火盛为主,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
2.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以阳明热盛为主的,可用调胃承气汤加皂角,猪胆汁,荡涤秽浊。
3。若神志尚清,心烦不寐,为痰热内扰,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4。若火势渐衰而痰浊留恋。其状如癫,可按癞证论治。
(二)火盛伤阴
症状及分析。
精神疲惫一一狂久不已,正气被耗,
烦躁,多言兼惊,形瘦,面红、脉细数一一狂久不已,阴虚心神失养,虚火内扰。
治法。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二阴煎合千金定志丸。 .
(1)方解。本方滋阴以清虚火,养心而安神,宜于久狂阴伤,虚火内扰之证。生地、麦冬、玄参,养阴清热,黄连,木通、竹叶,灯心,泄热清心,茯神、酸枣仁、甘草。
癫证辨证论治筒表
┏━━━━━━┳━━━━━━━━━━━━━┳━━━━━━━━━━━━━┳━━━━━━━━┳━━━━━━━┓
┃ 分类 ┃ 症 状 ┃ 病 机 ’ ┃ 治 疗 ┃ 例方 ┃
┣━━━━━━╋━━━━━━━━━━━━━╋━━━━━━━━━━━━━╋━━━━━━━━╋━━━━━━━┫
┃ 痰气郁结 ┃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 ┃ 思虑太过、所求未遂、脾 ┃ 理气解郁,化 ┃ 顺气导痰汤 ┃
┃ ┃ 志痴呆、苔腻、脉弦滑 ┃ 气不运,痰涎内生、蒙蔽 ┃ 痰开窍 ┃ ┃
┃ ┃ ┃ 神明 ┃ ┃ ┃
┣━━━━━━╋━━━━━━━━━━━━━╋━━━━━━━━━━━━━╋━━━━━━━━╋━━━━━━━┫
┃ 心脾两虚 ┃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善 ┃素体禀赋不足,或癫证日 ┃健脾益气,养 ┃养心汤 ┃
┃ ┃悲欲哭、肢体乏困、面色 ┃久、心脾两虚、心血内亏、 ┃心安神 ┃ ┃
┃ ┃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心神失养 ┃ ┃ ┃
┣━━━━━━┻━━━━━━━━━━━━━┻━━━━━━━━━━━━━┻━━━━━━━━┻━━━━━━━┫
┃ 狂证辨证论治简表 ┃
┣━━━━━━┳━━━━━━━━━━━━━┳━━━━━━━━━━━━━┳━━━━━━━━┳━━━━━━━┫
┃ 分类 ┃ 症 状 ┃ 病 机 ┃ 治 疗 ┃ 例方 ┃
┣━━━━━━╋━━━━━━━━━━━━━╋━━━━━━━━━━━━━╋━━━━━━━━╋━━━━━━━┫
┃ 痰火上扰 ┃性情急躁、 骂詈不避亲 ┃暴怒伤肝、肝火暴涨、痰 ┃镇心涤痰.清 ┃生铁落饮 ┃
┃ ┃疏、毁物伤人、大便秘结、 ┃火壅盛,上扰神明.清窍 ┃肝泻火 ┃ ┃
┃ ┃舌降苔黄、脉弦大滑数 ┃ ┃ ┃ ┃
┣━━━━━━╋━━━━━━━━━━━━━╋━━━━━━━━━━━━━╋━━━━━━━━╋━━━━━━━┫
┃火盛伤阴 ┃精神疲惫,烦躁形瘦,面 ┃病久伤正、阴虚、虚火内扰 ┃滋阴降火,安 ┃二阴煎合千 ┃
┃ ┃红舌红,脉细数 ┃ ┃神定志 ┃金定志丸 ┃
┗━━━━━━┻━━━━━━━━━━━━━┻━━━━━━━━━━━━━┻━━━━━━━━┻━━━━━━━┛
养心安神。 .
Q)加减:若肝火炽盛,可标本兼顾,加服当归龙荟丸。
此外,癫狂一证常有因瘀血内阻所发者,除神志症状外,还可见面色晦滞、舌质紫黯,舌下脉络瘀粗,脉沉涩等证。治疗应予活血化瘀、安神定志为大法,如血府逐瘀汤、癫狂梦醒汤。
四、其他治法
针灸治疗癫狂奏效快,疗效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因狂者多实,癫者多虚,故治狂多用泻法,治癫多用补法。
1.癫证:
①穴位,风府、身柱、大椎,本神。
针法;风府、身柱、大椎为直刺,进针7分至1寸,徐进疾出。
⑵长强穴放血。 ‘
2。狂证:
穴位;鸠尾、巨阙、上脘、中脘。
刺法:鸠尾、巨阙向下斜刺1.5分,上脘直刺7分,疾入徐出。
(预防与护理]
由于本证为素体阴阳偏颇,或气血禀赋不足,加之七情过极的影响所致,故平素慎起居调饮食,补其不足,伐其有余,令气血冲和,阴阳平衡则不易发病。此外应避免七情过极。对受到情志刺激而发病的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精神上的开导和安慰。在护理上,因其神志昏乱,不能自主,必须注意加强护理;防止发生意外.
[结语)
癫狂是一种精神失常的疾病,两者在病因病机及病证表现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治疗上应审视标本虚实。两者在病因上均有七情所伤,五志过极所致,但癫证多为素禀气血不足,或久病、年迈阴血已亏,心神失养,复因脾肾气虚,痰涎内盛迷塞心窍所致。治疗以补益脾肾,养血安神定志为主,狂证多为痰火上攻,扰乱心神,亦或有阴虚火旺者,总以清肝泻火,镇心涤痰为主,阴虚者可滋阴降火。但也并非狂均实证、阳证,癫均虚证,阴证,狂证亦有气郁、癫证亦有痰火。临证中切不可偏执一见,囿于名而胶柱鼓瑟。
在预防上则应避免精神刺激,勿使五志过极,同时加强看护,注意摄生,调整阴阳,促使本病向愈.
(文献选录)
《素问.阳明脉解篇》。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歧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走也。”
《素问。脉解篇》“太阳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素问.调经论篇》。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
《证治要诀.癫狂附心风》。心风者,精神恍惚,喜怒不常,无语,时或错乱,有癫之意,不如癫之甚,亦痰气所为也,宜星香散加石菖蒲人参各半钱下寿星丸。。
癫病
【定义】
癫病是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为特征。多由薯赋不足、七情内伤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滞痰结血瘀,蒙塞心神,神明失用而成.
【范围】
西医学的精神分裂症的精神抑郁型、躁狂抑郁症的抑郁型大致相当于本病。凡此诸病出现上述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禀赋不足禀赋素虚,心胸狭隘,患得患失,性格内向,遇有人事拂意,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痰气郁结,蒙蔽心窍而发为本病。患者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如若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性格活泼开朗之人,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易发本病。
2.情志内伤精神紧张刺激,忧思郁结,或气郁不行,气滞湿郁,痰气交结上蒙清窍;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浊蒙蔽心神脑窍均可发为本病。此外情志失节,所愿不遂,突受惊恐以及其它情志过极,可成为癫病发作的诱发因素。
3.饮食失节嗜食肥甘膏粱,一方面可化生痰浊,内伏于心,另一方面损伤脾胃,水谷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内盛,若遇情志不遂,痰浊与气滞相搏,阻蔽神明而发为本病。
二、病机
1.发病起病多缓慢,呈渐进发展。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脑)、肝、脾,亦可涉及肾。
3.病性属阴证、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主要表现在心脾两虚,标实主要表现在气滞、痰阻。
4.病势本病初起可表现为实证,但可转为虚实夹杂证,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更伤,致心脾及肾损伤,表现以虚证为主。
5.病机转化初期主要由七情内伤,郁怒伤肝,肝气郁滞;进而木克脾土,运化失司,水湿不化,聚生痰浊;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病则脾虚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致邪未去而正已伤,气虚而痰瘀互结。日久不愈,伤及肝肾,病机复杂,病体难愈。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精神抑郁,多疑多虑,或焦急胆怯,自语少动,或悲郁善哭,呆痴等性格和行为异常表现。
2.多有情志刺激、意欲不遂等诱发因素。
3.有家族史。
4.排除药物原因导致者。
5.头颅CT及其它辅助检查无异常发现。
二、鉴别诊断
1.郁病癫病与郁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并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但郁病多见易怒善哭、胸胁胀痛、喉中如有异物、失眠等症,以自我感觉异常,自制力差为主要表现,但神志尚清,多为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癫病亦见喜怒无常、多语或不语等症,一般已失去自制能力,神明逆乱,神志不清,多为素体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七情所伤,气滞、痰浊扰乱神明,或心血不足,神明失养而成。但两者亦有联系,郁病日久,病情进一步加重,致气郁痰结,蒙蔽神明则可转为癫病。
2.痴呆癫病和痴呆症状表现亦有相似之处,但痴呆者以智能活动障碍为突出表现,以神情呆滞,愚笨迟钝为主要证候特征,其部分症状可自制,其基本病机为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或痰浊瘀血,阻痹脑脉,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常有脑萎缩等器质病变。而癫病临床多以性格和行为异常为主要表现,症状表现多不能自制,基本病机为气郁痰结,蒙蔽心窍,或心脾两虚,心窍失养,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证候特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呆痴,对生活丧失信心,甚有自杀念头等性格情绪异常;以及静而少动,或口中喃喃,语无伦次,秽洁不知,不知羞耻等行为异常;可伴有失眠、纳呆、胸闷脘胀、叹息、呕吐痰涎等症状。
2.辨别病性癫病早期多实证,中期多虚实夹杂,后期多虚证。精神抑郁,哭笑无常,喜太息,胸胁胀闷,此属气滞;神情呆滞,沉默痴呆,胸脘痞满,多属痰阻;情感淡漠,昏昏愦愦,气短乏力,多属气虚;沉默少动,善悲欲哭,食少便溏,肢体乏力,纳差,面色少华,病多属脾虚;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惊,面色苍白,口唇色淡,女子月经量少且色淡,多属血虚。
二、治疗原则
癫病的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初期多以邪实为主,治疗当根据气滞、痰浊之偏重,而应用理气开郁、化痰开窍之法;中期以虚实夹杂居多,治疗则当扶正祛邪;后期多正虚,或心血不足,或心脾两虚,故治疗又当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法。
三、分证论治
1.痰气郁结
证候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痴,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喜怒无常,胸闷叹息,忧虑多疑,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 由于思虑太过或所求不得,肝气被郁,脾气不运,气郁痰结,阻蔽神明,故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呆痴,语无伦次,或喃喃自语;肝气不舒,则喜怒无常,胸闷叹息,忧虑多疑;痰浊中阻,则脾胃失和,不思饮食,或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解郁,化痰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顺气豁痰汤加减。药用半夏、陈皮、胆南星、茯苓、川贝母、竹沥、枳壳、木香、香附、菖蒲、郁金、远志。
本证由肝郁脾虚,气滞痰结,痰气交阻,心窍被蒙而成。故应理气化痰治其本。方中半夏、陈皮、胆南星、茯苓利气化痰,川贝母、鲜竹沥涤痰散结,香附、木香、枳壳舒肝理气,调理肝脾,诸药共奏理气化痰,均为主药;再辅以菖蒲、郁金、远志化痰解郁开窍。
(2)加减病情较甚者,可用控涎丹以除胸膈之痰浊;倘痰浊壅盛,胸膈瞀闷,口多痰涎,脉象滑大有力,形体壮实者,可暂用三圣散取吐,劫夺痰涎,惟药性猛悍,自当慎用,吐后形神俱乏,宜以饮食调养;如神思迷惘,表情呆钝,言语错乱,目瞪不瞬,舌苔白腻,为痰迷心窍,治宜豁痰宣窍,理气散结,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继用四七汤加陈胆星、郁金、菖蒲、远志之类,以化痰行气;如出现不寐易惊、躁烦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等证,系痰郁气结化热,痰热交蒸,上扰心神所致,有转化为狂病的趋势,宜清热化痰,可用温胆汤加黄连合白金丸;若神昏志乱者,用至宝丹以清心开窍;若逐渐出现高声吵闹,动手毁物,则为火盛欲狂之征,当从狂病论治。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病之始发,以实证为多,及时涌吐痰涎,夺其痰浊,病可速愈或好转。但本证又容易出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征,故涌吐之剂不可久用,仅为权宜之计,以防伤正。另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开导谈心等心理治疗也十分重要。
2.气虚痰结
证候癫病日久,神情淡漠,不动不语,甚则呆若木鸡,目瞪如愚,傻笑自语,思维混乱,甚则妄见、妄闻、自责自罪,面色萎黄,气短无力,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证候分析癫病日久,正气已虚,脾失健运,痰浊益甚,蒙塞心神,神机失用故见神情淡漠,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甚至灵机混乱,妄见妄闻,自责自罪等;痰浊为阴邪,渐耗阳气,脾气日衰,则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少纳呆,舌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健脾,涤痰开窍。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涤痰汤合四君子汤。药用党参、茯苓、生白术、清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石菖蒲、郁金、炙甘草。
本证由于脾虚失运,痰浊内生,痰浊阻于心窍而成。故应健脾益气涤除痰浊治本。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扶正培本之法,半夏、陈皮、胆南星、枳实、竹茹以涤除痰浊,诸药共奏健脾益气涤除痰浊,均为君药;石菖蒲、郁金既可理气化痰,又可宣开心窍,共为臣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气虚日久,心血不足者,可加当归、熟地黄以养血补血,或改四君子汤为八珍汤;兼有血瘀,见面色晦黯,舌质紫黯,脉涩者,可加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3)临证参考本证属虚实夹杂之证,邪未去而正已伤,治时当以扶正祛邪兼顾,但更应重视扶正,不可妄用催吐之法,以免更伤正气。
3.心脾两虚
证候 病程漫长,迁延日久,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意志衰退,妄想妄见妄闻,夜寐多梦,不思饮食,便溏,舌质淡,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证候分柝癫病迁延日久,中气渐衰,气血生化乏源,则可见面色苍白无华,少动懒言;心血内亏,心神失养,则见神思恍惚,心悸易惊,意志衰退;气血俱虚,神明失养,灵机混乱,故可出现幻觉、妄见妄闻及妄想,夜寐多梦,善悲欲哭等;脾气虚弱,运化失司则见不思饮食,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弱。本证总由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血少气衰,心神失养所致。
治法 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养心汤化裁。药用人参、炙黄芪、当归、川芎、茯苓、炙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肉桂、甘草。
方中人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助气血生化之源,当归、川I芎以养心血,补而不滞,共为君药;辅以远志、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以宁心安神;肉桂可引药入心,炙甘草可调和诸药共为使药。
(2)加减若兼有畏寒蜷缩,卧姿如弓,小便清长,下利清谷,属脾肾阳虚,宜加入温补脾肾之品,如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干姜等,或改用右归饮加减。
(3)临证参考本证多因病程日久,耗伤正气而成,属虚证,病已往往属晚期,治疗重在调理,不可急于求功。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脾两虚者。
(2)安神补心胶囊(京都苑牌,北京京都苑制药厂):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癫病日久,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头晕、健忘等症。
2.单验方
以生铁落30g,牡蛎30g,石菖蒲15g,郁金15g,胆南星20g,法半夏lOg。礞石20g,黄连9g,竹叶lOg,灯心草lOg,赤芍lOg,桃仁lOg,红花lOg组方,先加水煎生铁落、礞石30分钟,去渣留水加其它药物煎煮30分钟,取汁,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功能化痰开郁,主要用于痰浊蒙窍之癫病。
3.针灸
(1)体针以开窍化痰安神为主,针法视病人体质而定。一般实证当用泻法,虚实夹杂宜平补平泻,虚证用补法,且可加灸。取穴为肝俞、脾俞、神门、人中、百会、内关、间使、足三里、涌泉、翳风等可分组选用。
(2)耳针神门、交感、脑干、内分泌、心、脾、肾、肝。
4.精神疗法
与病人促膝交谈,尽可能寻找发病根源,从而避免不利的环境刺激,理解、关心、劝导、鼓励病人,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亦可采用以喜胜忧等方法,以取得较好效果。
【转归与预后】
痰气郁结之证属于癫病的实证,治疗当投以豁痰开窍之剂,俟痰去窍清,病情可稳定,预后尚好;若失治或误治,痰浊伤阳,成气虚痰结证,转为虚实夹杂证候,或痰浊日久化热,痰火扰心,又可转为狂病,从而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气虚痰结之证属于虚实夹杂证候,多见于癫病中期,治以补攻兼施,积极治疗,可使痰浊渐化,正气渐复,则病可向愈;如治不及时或妄用吐泻,更伤正气,致痰浊日盛,正气日衰,终使灵机混乱,病情缠绵反复,久可成为废人。
心脾两虚之证属虚证,多见于癫病的晚期,病程较长,不可速效。若能扶正固本,用补养心脾之法坚持治疗,耐心调理,可使病情平稳,预后可较好,但部分病人易复发,且即使病情好转,也多灵机迟滞,工作效率不高;若失治、误治,或急于求功,正气日衰,伤及肝肾,又可转为肝肾阴虚之证及脾肾阳虚之证,而使病体难以治愈,变成废人。
【护理与调摄】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癫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使之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凡平素性格内向,心情抑郁者,遇有志意不遂或卒受惊恐而出现神情淡漠,沉默不语时就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于癫病患者各种各样的病态表现,要给以充分的理解和关心,对于一些行为异常,切不可责备。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病态,耐心地劝导、鼓励,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部分病人还可适当心理调护。对于有自罪自责甚至有自杀企图或行为者,要派专人照顾,保管好有关药品,切不可让病人长时间独处。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对性格内向的人,如果处于生活、学习、工作紧张等压力大的情况下,应特别注意劳逸结合,贻情悦志。若遇有意志不遂,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尤其对有本病家族遗传史者更应警惕。
二、康复
癫病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应采取适当的康复治疗,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具体方法有:
1.药物康复
在病情稳定阶段,应继续辨证用药,坚持治疗相当一段时间,以调理各脏腑功能。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逍遥散、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等方。
2.食疗康复
(1)心脾两虚者,可用黄芪莲子粳米粥。用黄芪15g,先煮去渣,加入莲子、粳米适量,文火煎煮20~30分钟使成粥,食用之,每日1次。
(2)痰气交阻者,砂仁1.5g,荷叶蒂1个,全瓜蒌5~lOg,粳米50~lOOg。将荷蒂、砂仁、全瓜蒌先煎取汁,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最后加入冰糖。适用于痰涎壅盛证取吐之后者,可调养胃气,清除余痰。
(3)心神不宁者,可用人参5g,茯神15g,酸枣仁lOg,砂糖30g。将前三味煎汤,调入砂糖,频服代茶饮。
3.体疗康复
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选用太极拳、剑、气功等,长期坚持。
【医论提要】
癫病之病名首见于《内经》,称之为“癫疾”。
《素问·脉解》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指出了阴阳失调可导致此病。《灵枢·癫狂》中说“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等等,指出了情志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脉证并治》中说:“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指出了本病病因是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巢氏认为是由气血虚弱,风邪入并于阴而成。在《诸病源候论·癫狂候》则认为:“皆由血气虚,受风邪所为,人禀阴阳之气而生,风邪入并于阴,则为癫……。”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说:“经注日多喜为癫,多怒为狂,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指出其与心火旺盛有关。《丹溪心法·癫狂》则认为:“癫属阴……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癫病发病与“痰”有关,并倡“痰迷心窍”之说。《临证指南医案·癫病》认为“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故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叶桂认为癫疾是由忧思郁结,痰迷气阻而成。
关于癫病治疗,《医学正传·癫狂痫症》认为“癫则宜乎安神养血,兼降痰火”。《医学入门·癫狂》则认为:“癫者……此阴虚血少,心火不宁,大调中汤主之;不时倒晕者,滋阴宁神汤;言语失伦者,定志丸;悲哭呻吟者,烧蚕蜕、故纸,酒调二钱,蓖麻仁煎汤常服,可以断根。”《临证指南医案·癫痫》则指出“癫之实者,以滚痰丸开痰壅闭,清心丸泄火郁勃;虚者当养神而通志,归脾、枕中之类主之。”这一时期医家主张癫病宜解郁化痰,养血行气,宁心安神为主。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脑髓说》中说:“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之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他创制了癫狂梦醒汤,对后世治疗癫病有较大的启迪。
【医案选粹】
案一
舒××,女,38岁。
患者年轻守寡,抚养独子成年,因其子远游,遂忧郁成疾,幻想妄见,细语喃喃,两目呆视,独处暗室,或哭或笑,搬石投水,不知饥饱,不安睡眠,精神恍惚,肌肉消瘦,乃延诊视。见其面容憔悴,时唾酸沫。察脉沉缓而涩,舌淡苔白。法当清肺涤痰,宣郁养心。
灵磁石(先煎)15g 珍珠母(先煎)15g 生龙齿(先煎)lOg 西党参lOg 紫丹参lOg 抱茯神lOg 酸枣仁lOg 炙远志5g 云琥珀(研末冲服)3g 明天麻6g 制乳香5g 胆南星5g 石菖蒲5g
(选自《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
案二
李X×,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I:1伏在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之状。其父代诉:病已3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症状及聆病情亦感淡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阴阳交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症,则治疗应于此着眼,但苦无方剂,辗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方剂,故投以2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2剂,已霍然如平人,即以上学读书云云。
(选自《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案三
山西沈某,年四十许,偶一烦劳,则癫病即发,神不自主,谵言妄语,不省人事或语鬼神,其状不一。诊之,两寸尺空大无伦,两关弦紧,舌中心陷有裂纹。余谓病属虚证,神不守舍,神虚则惊,非有鬼祟,神气浮越,故妄见妄言,遂与桂枝龙牡汤加龙眼肉膏,嘱其守服三十剂。服二十剂而病即不复发矣。按此证与前陈姓案乃一虚一实之对证,总须审证的确,指下分明,庶所投辄效。病症万端,治不执一,要不外乎虚实寒热四字,桂枝龙牡汤有旋转乾坤之妙用,非熟读《金匮》者不知也。
(选自《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现代研究】
西医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有阴阳两类症状,其论述与中医研论“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的阴证和阳证相吻合。其中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属中医癫病范畴,近年来研究表明,西医虽开展了以药物、工娱、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康复医疗方法,但疗效欠稳定,复发率高,药物副作用大。而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稳定,复发率降低,且可减少西药用量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显示了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就治疗概况介绍如下。
一、辨证分型治疗
王彦恒将脾虚性慢性精神分裂症分为4个证型论治,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脾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50g,枸杞子15g等;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炙黄芪15g,当归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脾虚血瘀,脑神失调型,治拟益气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炙黄芪5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20g,红花15g,
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共治疗观察48例病例,结果痊愈25例,占52.08%;好转22例,占45.83%;无效1例,占2.08%。经临床观察发现脾肾两虚型精神病23例,占57.87%,且年龄偏大,病程偏长,说明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位多居脾肾,其性以虚者为多见。提示治疗本病,培土固水养脑是为大法(北京中医,1997,<1>:11~12)。冯秀杰等对精神分裂症中属中医癫病范畴的122例患者根据临床证候特征,将其分为8个证型论治:痰火内结,上扰脑神型(124例),治拟豁痰泻火,清脑安神之法,药用生石膏120g,陈皮15g,竹茹15g,礞石60g,黄芩15g,栀子lOg,枳实lOg,酒制大黄lOg,佩兰lOg,炒枣仁80g等;肝火内炽,灼及脑神型(16例),治拟镇肝泻火,清脑宁神之法,药用生石决明60g,生龙齿60g,龙胆草15g,黄芩15g,栀子lOg,枳壳15g,车前子lOg,酒制大黄lOg等;肝郁痰结,上及脑神型(7例),治拟解郁化痰,育脑安神之法,药用佛手lOg,香附12g,郁金20g,柴胡6g,远志lOg,白芍209等;肝郁脾虚,上不荣脑型(13)例,治拟舒肝健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柴胡6g,郁金20g,香附12g,白芍30g,茯苓60g,党参15g,炒枣仁80g,百合30g,炒麦芽30g,炒白术12g,山萸肉20g等;脾肾两虚,上不益脑型(23例),治拟培土固肾,养脑安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60g,炒白术lOg,女贞子40g,菟丝子60g,枸杞子15g等;肝肾两虚,上不益脑型(17例),治拟补益肝肾,荣脑养神之法,药用当归15g,白芍40g,女贞子40g,菟丝子40g,枸杞子15g,杜仲30g,炒枣仁60g,何首乌30g,炒麦芽30g等;心脾两虚,上不荣脑型(16例),治拟益心健脾,荣养脑神之法,药用党参15g,茯苓20g,自术lOg,生黄芪15g,当归20g,甘草6g,远志lOg,炒枣仁60g,木香6g,山萸肉15g,大枣15g;气虚血瘀,脑神失调型(6例),治拟益气养血,调养脑神之法,药用生黄芪60g,茯苓60g,党参15g,山药30g,枸杞子20g,红花15g,赤芍30g,怀牛膝30g,当归15g,百合60g,麦冬30g等。结果痊愈66例,占54.10%;好转55例,占45.08%;无效1例,占0.82%(中医杂志,1996,(1>:34~35)。
二、主方加减治疗
张世珍应用温胆汤合四物汤化裁,以法半夏lOg,陈皮lOg,茯苓25g,枳实12g,竹茹12g,当归12g,川芎15g,白芍log,甘草6g,菖蒲lOg,郁金12g,香附15g为基础方,结合辨证分型属气郁血瘀,痰浊蒙蔽型加柴胡129,厚朴lOg;属痰瘀蔽窍,心脾两虚型加远志lOg,柏子仁lOg,黄芪30g,小麦30g;属郁热内扰。冲任失调型加黄连lOg,坤草15g,生地20g,菟丝子15g,炒枣仁15g。治疗癫证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北京中医,1996,<5>:16~17)。彭玉萍等采用补肾助阳法,方用肾气丸加减,药用熟地20g,山萸肉15g,淮山药15g,泽泻12g,茯苓12g,丹皮12g,桂枝lOg,附片10g,益智仁10g,酸枣仁lOg,石菖蒲lOg,甘草10g。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28例,结果痊愈4例,占14.29%,总有效率为92.85%,优于同期单纯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1.54%)。提示慢性精神分裂症由于病情迁延,日久脏腑失养,脾失健运,气血阻滞,精血耗损,其病及肾,以致肾阴阳俱虚,而又以阳虚为甚,肾阳虚以至命门火衰则无以化气,各种机能衰退,呈现一派阳气衰弱之象,治疗以固肾气温肾阳为本(湖南中医杂志,1997。(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