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明心学 | 阳明学研究的百年经验总结(下)

 paul1023 2015-11-17

三、阳明学说精义与时代特色

阳明的心学思想源自其深邃的生命体验,而每一次境界的跃升、发展和完善,都与王阳明的人生苦难经历和生命磨练有关。他在龙场直面生死悟道之后发出的欣悦惊呼,堪称历史文化发展即将进入心学时代最震撼人心的思想惊雷。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等进德修业基本原则,更概括了生命成长和人格完善必须做到的四个方面。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直下贞定了灵性生命应有的道德理性能力,揭示了活泼心灵必有的直观反映能力,突出了存在与存在之间互通互贯的价值意义,最大化地强化了人的意志力量及其所应承担的伦理责任。他的“知行合一”说明确肯定了复本体的重要,只要本体之“知”与本体之“行”不被私欲隔断,则必然能做到“知”与“行”的不二。“知”与“行”的不二即是“知”与“行”在本体实践活动中的统一,即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精察明觉处即是知”,不仅强化了人的道德实践活动的必要,而且也极大地凸显了人的生命活动不可一日或缺的主体性精神。

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说为理路脉络发展出来的致良知学说,乃是以简易直截的方式直指本体,并将之前各种成德的方法都纳入了工夫的范畴,而更能显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心学思想特点。“致良知”乃是阳明的晚年定见,也是学问大头脑,无论王门后学如何分化,都无不以良知学为根本宗旨,影响中国传统社会各阶层之深,虽在愚夫愚妇亦能开口即是良知。良知是“天则明师”,能知是知非,乃是生命价值感不断生发涌出的活泼机藏,当然也就意味着每一生命个体都拥有行为抉择的自由,不必盲从外部虚假权威,不能追逐世俗时髦潮流。

继“良知说”与“良知教”之后,阳明最后又应弟子钱德洪、王龙溪之询问,在家乡绍兴天泉桥,提出了有名的“四句教”,史称“天泉证道”。他以“四有”说工夫,以“四无”说本体,既兼顾了有与无,又涵盖了渐与顿,本体与工夫一并打尽,依照不失致良知的目的性根本旨趣。以无说本体,虽有本体而无本体之相,虽有工夫而无工夫之相,乃至无之一字亦浑然相忘,只是一圆融熟化境界现前;以有说工夫,则必须时时处处实地践履,步步下学以上达,刻刻调适而上遂,一样可以凭借循序渐进的方法臻至圆融熟化妙境。可见“四句教”乃是“彻上彻下语,自初学以至于圣人,只此功夫。初学用此,循循有入,虽至圣人,穷究无尽,尧舜精一功夫亦只如此”。只是考虑到世俗世间未悟未证者人数甚多,为善去恶乃是人类必须永远从事的庄严事业,阳明才更倾向于以“四有”说接引他人,始终强调实地践履工夫的重要与必要。

但“四有”“四无”最终可以会通,不落二边才是本体与工夫合为一体的上乘法门,究竟孰当用孰不当用,如何契理契机灵活有效地施教,仍必须准确勘定每一个体的实存状况,凭借证量功夫或直觉智慧眼光恰到好处地予以处理,才能更好地防范流弊的产生或偏差的出现。至于“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之说,则表现了一个儒者的人间关怀, 反映了与佛教有别的儒学精神发展方向,依然是成德的工夫所要达致的目标,能够提供丰富的现代性诠释学意义,可以通过创造性的转化来丰富人类解决现实生存困境的思想资源和力量。

严格地说,阳明的良知学说,仍是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一贯主张的“仁义”之说的一种继续和发展,但却代表了宋明理学的又一思想发展高峰,具有崭新的时代意义和学术性价值内涵。而无论本体论或心性论,他都有自己大量的创造性发挥与契理契机的“时机化”言说:一方面乃是儒家“道统”集大成的总结者,不能不称为“源头活水”滚滚而来的思想学说;一方面又是重建心学化儒家“道统”地位的重要创辟者,诚可谓最富原创性时代精神的一代鸿儒。回翔瞻顾,取鉴前贤,今天的人类已步入了文明对话的又一重要轴心时代,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不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将来的发展,以激活一切可供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以涵盖东西方文化经验与智慧的宽广胸襟来谋求人类问题的解决出路。而依据传统丰富的心性学说思想资源,结合我们的实存感受和生命关怀智慧,辅以必要的现代科学观察手段,开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既契理又契机的“新心学”(精神哲学),显然也应该上升为一代学人的主体自觉意识,成为重新寻找人类安身立命之道一大重要时代主题。

四、主动参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如前所述,国际的深广比较视野,也为未来的阳明学研究(特别是“新心学”的创立)所必需。事实上,既往的阳明学研究,实际早已开启了比较与对话的大门——严格说比较即是一种对话——譬如阳明成圣理想与康德道德律令的比较,阳明美学思想与康德美学思想的比较,阳明的亲民思想与十六世纪英国入世思想的比较,阳明心学与萨特存在主义的比较,阳明“天人合一”与海德格尔“天地神人”之说的比较,阳明生命教育思想与科尔伯格德育思想的比较,王阳明经典诠释思想与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比较,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比较等等,均为东西方学术视野交融会通所催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古典学术思想奠定了历史性的基础。

如果说阳明过去是儒学内部与朱子同质对话的一位异代知心谈伴,体现了传统学术思想自我调整和发展的深层智慧,那么今天他已越洋过海,成为与西方哲学异质对话的一位国际性诤友了。与文明的对话乃是多样性的对话一样,哲学思想的对话也应该是多元性的对话,它应该更深邃更宏广——代表人类最高瞻远瞩的理想和希望。与文明的对话相较,哲学思想的对话更应该展示人类最圆融究竟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人类最合情合理的命运判断和把握,彰显人类最鞭辟入理的存在勇气和批判力量。

如果追问哲学思想或学术理论的对话及其相互沟通何以可能?宋代大儒陆象山岂不早就有言:“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近人钱钟书亦云:“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虽宣尼书不过拔提河,每同《七音略序》所概;而西来意即名“东土法”,堪譬《借根方说》之言。非作调人,。稍通骑驿。”形下世界尽管是一分殊的世界,不能不最大化地突出特殊性的重要,但形上世界则是心同理同的世界,理所当然地应该强调普遍性的重要。天地宇宙之间只有人心最为灵明,灵明之心必能如实反映至明之真理,不但能做到人人心中都感到真理性的充实与喜悦,同时也能展开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充满哲理旨趣的讨论和对话。何况今日交通之便利,往来之频繁,不仅东方西方近若比邻,即地球亦宛如一村落。而晚近以来,“理融欧亚,词驳今古,几如五光十色,不可方物”。则融合中西,会通古今,虽时有反复曲折,但仍不失为一为主流发展趋势。可见人类社会固然可能“由通而隔,然也会正反转换,隔而复通”。

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以仁爱大心体贴天下之物,即所谓“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不以私欲小我桎梏心体,以致“蔽其用于一身之小,溺其志于虚空之大”,则必然会心了然于心同理同的妙旨,足以做好东西方精华文化的疏龠会通工作。这是我们从道境视域生发出来的一种理论自信,也是我们认为阳明哲学可以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的目的论预设。数千年的古今之争,一百多年的中西之争,无论地域、国别、时代、性别、族群、语言、阶层、礼俗、宗教、信仰有何差异,都终将因为心同理同的本体论道境性视域而找到会通融合的可能,从而将偏见、傲慢、僵滞、差异、分歧、争执、对抗、冲突消弭于无形。如同导源入河再汇归于深邃广袤的大海一样,观点学说虽千蹊万壑差异甚大,然论其心源则无不归本于一,最终都将相通相汇相融于人类思想苍茫无际的蓝天大海之中。

王阳明是中国的,但也是世界的。为了更好地总结过去,开创未来,我们打破时间与地域的隔阂,注意学术内在理路发展代际之间的前后衔接,力求能反映王学研究整体面貌的各个侧面,遂选择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美、日等国多位著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凡二十一篇,裒然汇编为一帙,题曰《名家今论》,并将1900年至2012年近800篇(种)相关论著目录附后,以方便读者查寻检读,或可从中一窥百余年来研究取向上变化发展的历史性轨迹。故虽己劳人逸,亦感幸莫大焉。爰述前后因缘如上,切盼方家有以批评指正。(完)

(来源:儒家网 作者:张新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