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学校是文化“熏”出来的

 江山携手 2015-11-18
文化是指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自觉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一所学校的文化,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精神财富。因为文化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会使学校自在的环境变成能动的育人环境,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发挥作用、实施影响。
  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打造和谐的礼仪校园 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石,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和敬业奉献等,让道德牵引文化、促进文化的形成。
  打造和谐的心灵世界 德国学者斯普兰格用“生命唤醒”来表达文化的内在特质,说明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揭示了文化建设应关注师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
  关注师生的精神世界 需要用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师生的心灵世界沟通,让师生在体验生活中完善自我,让师生在文化的积淀中感悟人性,这样才能为文化建设确立起内在的生命基础。
  与制度文化相结合 制度文化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与教职工、学生等对待制度的态度、方式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把文化建设与学校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在制度文化上建立起生命本体的价值观,并真正确立起制度优先的教育原则。
  制度文化并非制度,制度是务实的,它以人的具体行为为底线。制度文化是务虚的,它以道德追求为导向,具有浓郁的生命意识。它是师生在审视制度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观念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要求,成为师生行为的准则、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加强文化陶冶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陶冶,“文化陶冶”理论确立了学校文化建设新范式。教育不应只停留于知识的传递,还要大力发掘知识的文化陶冶价值。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语言、浩如烟海的典籍、领先世界的科技、精彩纷呈的艺术、雄伟辉煌的建筑、充满智慧的哲学、完备深刻的伦理,这些都是我们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些内容已经悄然渗透于各个学科中,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将其发扬光大,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产生精神上的共鸣。
  提升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它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努力而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文化的灵魂所在。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提升,需要我们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的文化“基因”,并与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升华为学校价值标准的共识。学校的活动应该有利于促进、支持和鼓励共同价值标准的形成,并使学校师生都能认同这一价值观念,获得心理的愉悦。
  教育的真谛在于文化的熏陶,学校的根本使命是“育人”。建设和谐学校文化应成为学校建设的核心任务。当和谐的学校文化在学校里演绎、传承和升华,交汇成一种无所不在、生生不息的“文化场”时,学校的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张力,绵延生长,经久不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