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帮你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饼糖胡 2015-11-19

【序】

无论是在知乎,还是在豆瓣,只要稍微搜一搜和「阅读」相关的关键词,那「如何阅读一本书」自会如影随形地出现。对阅读感兴趣的各位如果还没有读过,也应该有道听途说这本被誉为「读书人的圣经」的著作。

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读完以后,发现本书虽然条理清晰,不过有不少部分过于冗长,文字平铺直叙,如果不是对阅读有很深感触和爱好的人,难免会有地方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我搜了搜,觉得网上的大多数书评以摘录和纲要为主,但是读了这些摘录和纲要,也并不会很好地增进对这本书的理解,最多不过知道了这本书大概在讲什么,甚至都很难引起人们继续去读原作的兴趣。所以我起了心思下功夫写下这一篇文章。

本文写下来,一个是给我自己做参考和复习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没有时间、精力或耐心通读全文的人,想要更加详细地了解本文的重点,结构和有趣之处,我希望本文能够筛选出本书的冗余和过时的部分,达到这样的一种效果:如果你没有时间读完原作,在读完了本文之后,你只需要去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某些特定的你感兴趣的章节去继续深入,就能对阅读你感兴趣书籍的技巧达到相当程度的把握。

与其说这本书是一部实用性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规范性质的工具书。这部书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很多我们应该早已经掌握的技巧上,作者的本意应该是想写出一部可操作的读书规范来,而不是想只是告诉读者们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这对一般读者而言,让本文的实际可读性变得只有更差,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对所有阅读方式的所有部分感兴趣。文中还有相当的篇幅为不同类型的书来分门别类地指导,读者们如果对某一个类型的书感兴趣,可以单独去查阅书中的相关章节,所以本书多少也有工具书的功能在内。

大家请记住,「如何阅读一本书」成书于1940年,大幅再版于1972年,本书的作者们: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是不可能预见到至少40余年后我们的现代阅读方式和素质的。本文缺乏了一些对现代人们很有用的阅读技巧,比如说最明显的:阅读非纸质著作的技巧。请大家在学习本书教导的方法的过程中,不忘随机应变,以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最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和需求的阅读方式。

最后,如果本文有帮助到你,请尽情分享给你的朋友家人!

【本书重点】

(这个部分是总结概括性部分,是我认为本文中读者们最应该学到的部分,还是一个简单的文理框架。篇幅限制,自然不能大书特书,只能就其主干。对某一方面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先去查看我下面的阅读笔记,还不满足的话,请去阅读对应的原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目的:帮助读者了解应该如何主动地以增强理解力为目的地读书。

本书中在其二十一个章节中,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反复提到「主动」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你对本文的任何部分都不感兴趣,或者读完了以后两三天就忘记了所有本书所讲的内容,那么我也仍然希望,任何一名读者都可以在今后阅读的时候把「主动」二字铭刻在心。本文的所有规则规范,都是建立在这二字之上。读书的过程不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该好像是哥伦布刚踏上美洲大陆一样,书中的或隐或显的财富都要读者去主动地探索搜寻。阅读越主动,效果就会越好。

读书的目的可以简单划分为为了获得资讯,或者增加理解力。如果以为了获得资讯为目的去阅读,比如读书读报读一些简单的小说,并不需要太多深刻的阅读能力和技巧,所以并不在该书中详细谈论。而为了增加理解力的书籍的作者,是本来某方面水平就比读者高出一截,所以读者需要反复精细地阅读才能够读好。

读者面对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里提出四个要回答的问题。这四个问题贯穿了所有类型的阅读始末,无论读什么样的书籍,都应该问这些问题(或者这些问题的变种):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2.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3. 这本书内容真实吗?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这究竟有什么意义?

本文提出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检视、分析、主题。其中检视阅读应该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1和2。分析阅读应该可以回答上面的所有问题。每后一个层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层次的基础之上。其中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最为繁复重要,而本文花了最大的篇幅在如何分析阅读之上。前三个层次:基础、检视、分析,层层深入地教会该如何阅读一本书,而主题阅读是指导关于一个主题阅读相关的多部著作。

基础阅读指的是阅读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人们可以识字断句,从字面上看明白每一句话都在说些什么。我们在中小学就基本上度过了这个阶段,不过对于一些文字诘屈聱牙,段落冗长拗口的书籍,我们仍然要回过头来进行这个阶段的阅读。

检视阅读指的是简单浏览书籍并掌握其大意。通过阅读书页、序言、目录和快速浏览全文,达到在一定的时间内了解本文在讲什么的目的。检视阅读用途最广泛的,就是在根据情况挑选所需要的书籍或书籍章节的时候了。检视阅读完成,我们就应该明白这本书,或这本书的哪些章节是我们想要阅读的。第四个阅读层次:主题阅读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检视阅读甄选出需要研读的书籍和部分,由此也可见这个层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分析阅读是本文着墨最重的部分,作者总结出共三个阶段十五条规则,涵盖了仔细分析阅读一本书的所有重要概念,以及阅读完成后的评论和批判的一般规则和特别标准。作者提倡由点到面的分析方式,从关键字到句式段落到整体架构,来找出作者的主旨、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读者不妨列出一个大纲来,并且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作者的观点,以此来确定自己对该作品的了解程度。

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作者提供的评论作品观点的规则。评论者必须要在确实了解了作品的情况下,理性地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论。如果要负面批评一部作品,要确定批评的内容要建立在:作者的知识不足,知识错误、不合逻辑或分析和理由不完整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能按照这些标准来评判一部作品,无疑能够让网络环境耳目一新,少去很多纷杂困扰。

分析阅读之后,作者还简要地谈起了多种书籍的不同阅读方法,包括:字典、百科全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传记、当前事件、文摘、科学、数学、哲学以及社会科学。每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很长,包含了该种类书籍的定义、规范,阅读规则和阅读的难易点判断等等。

为了给大家一个用时参考,我们不妨就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如果进行检视阅读的话,大概耗时,根据详细程度的不同应该在15分钟-2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我不求理解,只求速度地读完,应该是用不到两个小时的。而这次完整的分析阅读,花费了我大概15-20小时。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来用时的区别。想当然,这十倍的用时差距让我可以很深入地理解原文,并舒服地写下此篇文章。

主题阅读是本书最后的压轴。事实上,如果我们要写一篇引经据典的论文,我们要用到的事实上就是主题阅读了。再有了一个想要研习的主题以后,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馆目录、专家建议、书目索引、主题工具书等等工具来确定下一个我们可能要接触的书目清单,然后利用检视阅读扫荡过去,判断出书籍及其章节的有用无用。在和作者达成用词用句的共识之后,理清楚问题和议题的界限,并展开分析讨论。

在主题阅读中,分析讨论环节——这个我们看来是所有步骤中的重中之重,仅仅被放在了五个步骤的最后一步。作者让这一部分偏安一隅,应该是想要强调:达成共识、理清问题和界定议题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我们主题阅读的目的不是确定下来我们应该支持哪个主旨或主张,而是应该让议题的答案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本身,也就是说,把双方的理论根据不同议题一个一个有序地陈列出来。我们在实际情况中,进行主题阅读很可能是为了研究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一个有确切偏向的结论。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完成主题阅读以后,我们还需要结合我们自己的判断,来确定我们到底要站在哪边。

最后,我们没有必要对所有书籍都运用以上这些手段方法。对于一些普通的读物,我们只需要一览而过即可。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书籍,才值得我们反复去阅读,我们会需要用到分析阅读的能力去肢解重组文字的含义。而当我们有个想法在脑袋里,或者想要就一个主题写文章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到主题阅读了。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我随手而为,并不是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而是我后来整理的结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四个阅读层次;后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内容,包括如何评论、如何阅读某一类书籍等等。

这份读书笔记并不是完全按照书本的顺序,而是我后来整理的结构。前半部分可以说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四个阅读层次;后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内容,包括如何评论一部作品、如何阅读某一类书籍等等。我第一次用markdown,有诸多不顺手的地方,望大家随意提提意见,可以畅所欲言。

【句段摘录】

所有摘录都是本书中我认为最值得一读的言语,虽然单独的摘录并不能体现作者的完整思想架构,不过却对了解本文的文风和深刻的内涵大有裨益。

(摘录的页码是根据2014年版商务印出版社的版本)

0008. 太多的咨询就如同太少的咨询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咨询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以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惊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

0026. 过分强调阅读的准备阶段,过分注重教导孩子初步阅读的方法,往往意味着其他更高层次的阅读可能遭到忽视……除非我们在所有的阅读层次都投下努力,否则我们社会里有关阅读的整体问题是不可能有效地解决的。

0050. 为了要忘掉这些单一的动作,一开始你必须先分别学会每一个单一的动作……0051. 在到达一个程度时,每个愤慨的动作自然会压缩、连结起来,变成一个完整的动作。当所有相关动作都能相当自然地做出来时,你就已经养成做这件事的习惯了。

0070. 当你看一个整体造成复杂东西的时候,如果只看出它怎样呈现一体的面貌,那时还没有掌握精髓,你还必须要明白它“怎样呈现多个”的面貌——但不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多个”,而是互相融洽合成有机体的“多个”。如何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没有有机的关联,一定不会形成一个整体。说得严格一点,根本不会有整体,只是一个集合体而已。

0111. 阅读的一部分本质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怀疑是智慧的开始……

0112. 许多人认为他们知道如何阅读,因为他们能用不用的速度来阅读。但是他们经常在错误的地方暂停,慢慢阅读。他们会为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句子而暂停,却不会为了感到困扰的句子而暂停。

0124.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批评,提出批评,才算是真正完成了这件事。

0132. 人们确实会同意、也会不同意的两个事实,来自人类复杂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是人类表达同意的力量源泉。人类的兽性与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则是造成许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绪与偏见的动物。他们必须用来沟通的语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绪遮盖着,被个人的喜好渲染着,被不恰当的思想穿梭着。不过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内,这些理解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从误解而产生的不同意见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0132. ……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事都只是一个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的交谈,顶多像是异常各持己见的乒乓球赛,没有人得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输——结果,到最后他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

0136. ……作者明白地请你接受某个前提假设,你就不该因为也可以接受相反的前提假设就不听他的请求。如果你的偏见正好在相反的那一边,而你又不肯承认那就是偏见,你就不能给作者一个公平的机会表达意见了。

0172. 没有人可以没有受到感动,却认真采取实际评论或行动的。

0178.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实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接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

0198. 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只要处于孤独又敏感的状态,都可以创造出诗句来。

0227. 一般日常谈话的主题不外是关于情绪上的事情或人际关系。其实,如果是两个不同的人,对于那样的主题彼此未必能完全沟通。但是不同的两个人,撇开情绪性的话题,却可以共同理解与他们无关的第三种事件……

0250. 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设,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设会如何导引下去。假装相信一些其实你并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训练。当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见时,你就越不会误判别人的偏见了。

0251. 哲学家所提出的问题,比其他任何人所提出的问题都简单而重要。孩子除外。

0252. 但是你得永远记住,在有关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种假设。对有信仰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确定的知识,而不是一种实验性的观点。……一般来说,在面对教义神学的书时,他们(注:即不拥有该信仰的人们)会犯一两个错。第一个错是拒绝接受——即使是暂时的接受——作者首要原则的经文。结果,读者一直跟这些首要原则挣扎,根本注意不到数的本身。第二个错是认为,既然整本书的首要原则是教义的,依据这些教义而来的论述,这些教义所支持的推论,以及所导引出来的结论,都必然也都是属于教义的。

0297.……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成长,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结语】

现在的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不仅不会去主动阅读,更有把读书之人附上「无用」「书呆」「不合群」的标签敬而远之的,实乃黑白不分之大谬。秀才遇到兵,历史上不乏有高阶级知识精英被普通人群体打压的情况,远至秦皇焚书坑儒,近至几十年前的十年浩劫,无不让人扼腕反思。如果人们依附的社会之大流清浊不分,那该社会的精神面貌就永远不会昂扬,求知欲望就永远不会得到合理地彰显。

「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不能够帮助人们打开新的道路窗口。它不是一本有趣的书,不能帮助人们培养起阅读的爱好,不过却能帮助我们读书之人理清阅读的思路,找到适合我们的阅读方式。仅此一条理由,以阅读本身的重要性,就足以让本书继续流传于世了。

文/靈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