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文言词汇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量不少于100个。”因此,高中阶段应积累不少于300个文言实词。 如何积累文言实词?方法是两步:第一步,阅读文言课文和课外文段时注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第二步是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如:“卒”这个词—— [卒](zú)(1)名词 ① 步兵,“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② 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卒,“全卒为上,破卒次之”(《谋攻》);③ 差役,“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左忠毅公逸事》)。(2)动词 ① 死,“初,鲁肃闻刘表卒”(《赤壁之战》);② 完毕、结束、成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陈情表》)。(3)副词 ① 终于,“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②(cù)同“猝”,仓促,“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在读各篇课文时注意积累它的各种意义和用法;然后将这些零散的义项聚集起来,有意识地加以记忆。有意识地一个词一个词地记忆,可以自己整理,也可以借助工具书。 二、文言词汇知识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变 化 情 况 示 例 词 义 扩 大 范 围 扩 大 江(长江→泛指大的河流) 河(黄河→泛指河流) 病(重病→病) 色(脸色→颜色) 皮(兽皮→皮肤→表皮) 义 项 增 多 劝(劝勉、鼓励→劝勉,规劝、劝诫) 厌(满足→满足、憎恶) 假(借、凭借→借,不真实,假期) 却(退却→退却、推却) 词 义 缩 小 范 围 缩 小 臭(气味→坏气味) 金(金属→金子) 谷(粮食作物→稻粟) 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 坟(高土堆→坟墓) 义 项 减 少 让(责备,谦让→谦让) 购(悬赏征求、购买→购买) 怜(爱,怜悯→怜悯) 次(临时驻扎、次序→次序) 词 义 转 移 涕(眼泪→鼻涕) 床(坐具→卧具) 走(跑→行走) 去(离开→到某地去) 偷(苟且、马虎→偷窃) 感情色彩变化 讽(委婉地劝告→讽刺) 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词 义 解 说 例 义 项 例 句
本 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朝 早晨 朝令夕改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见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朝廷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代 改朝换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畔 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梅尧臣《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三)古字通假 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 通假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者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借用的字就叫做通假字。 吾知所以距子矣(“距”同“拒”); 扣而聆之(“扣”同“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表示其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莫”同“暮”);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雍水暴益(“益”同“溢”);孰视之(“孰”同“熟”);不亦说乎(“说”同“悦”) 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俛”同“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注释。 中学教学中所讲的古字通假,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种情况。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它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哪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能力训练】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侍坐》)( ) 2.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侍坐》)( )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 )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
7.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 8.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 9.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10.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 1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谏太宗十思疏》)( ) 1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师说》)( ) 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1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 15.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 ) 16.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 17.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 19.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 20.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 2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2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 2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2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 ) 25.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后赤壁赋》)( ) 26.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后赤壁赋》)( ) 27.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后赤壁赋》)( ) 28.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上枢密韩太尉书》)( ) 29.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 30.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种树郭橐驼传》)( ) 31.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种树郭橐驼传》)( ) 3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 33.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 34.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 ) 35.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 36.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 37.闻左公被炮烙(《左忠毅公逸事》)( ) 38.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左忠毅公逸事》)( ) 39.余幼从先生受经,汝差肩而坐(《祭妹文》)( ) 40.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祭妹文》)( ) 二、解释下面各句中的“管”字,并说明是用其本义还是引申义。 1.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 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汉书·东方朔传》)( ) 3.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之力也(《浮生六记》)( ) 4.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殽之战》)( ) 5.三代之道无二,以信为管(《吕氏春秋·离俗》)( ) 6.以刀笔之管进入秦宫,管事三十余年(《史记·李斯列传》)( )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诸子说水》)( )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 )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 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秋水》)( )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 8.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 9.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 ) 10.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 11.“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 12.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 13.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 14.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 ) 15.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 ) 四、阅读下文,选出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几项。( )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A. 学书不成 / 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B. 学书不成,去,学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C. 足以记名姓而已 / 剑,一人敌,不足学 D. 一人敌,不足学 / 寡不敌众,后其危哉 E. 略知其意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F. 又不肯竟学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阅读下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异日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赵王使其相李牧来约盟,故归其质子。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兴兵诛之。赵公子嘉乃自立为代王,故举兵击灭之。魏王始约服入秦,已而与韩、赵谋袭秦,秦兵吏诛,遂破之。荆王献青阳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其荆地。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改,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且贱值,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 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众咸惊救。髯曰: “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顾彩《髯樵传》) 选出下面各组句子中与题干句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1.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 (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 C.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D.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 ( ) A.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B.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 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 D.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3.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 ( ) A. 弃甲曳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止 B. 虎因喜,计之曰:“计止此耳。” C. 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D. 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 4.其性刚疾恶类如此 ( ) A.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B.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C.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D. 是以疾雷不及掩耳 七、解释下文中加点的词。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 )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 )。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 ),然其人文能附( )众,武能威( )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 )兵事,大说( )之,以为将军,将兵扞( )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 )卑贱( ),君擢( )之闾伍( )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 )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 )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 ),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 )会于军门。”穰苴先驰( )至军,立表( )下漏( ),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 )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 )表决( )漏,入行军勒兵( ),申明( )约束(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 )为( )?”贾谢曰:“不佞( ),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 )军约束,则忘其亲;援( )枹( )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 )内骚动,士卒暴露( )于境,君( )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 ),何谓( )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 )?”对曰:“当( )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 ),于是,遂斩庄贾以徇( )三军。 (《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 》)
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