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产配置荒让银行理财分外寒冷

 文野 2015-11-20
                 导语:

王金磊

时转事易,资本市场从来都是翻云覆雨,波谲云诡。两年前“钱荒”的记忆尚未褪色,而现在大量资金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资产配置荒”时代已姗姗来迟,而恰逢其时的央行双降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应了古语中所说的物极必反之理。

曾几何时,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膨胀、房地产泡沫刺激开发商拿地开工、过剩产能开启最后的狂欢,实体对信贷的资源的饥渴不能被传统表内信贷满足(存贷比考核、信贷投放行业限制、资本充足率约束),开始借道表外融资,各类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结构化产品和理财在巨大的融资需求趋使下都被创造了出来。但央行却在觥筹交错时拿走了大酒杯,7天质押回购利率一飞冲天,最高时触及20%,钱荒不期而至。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上述领域越来越低的收益率迫使资金流入股市,及至去年,股市开始蓄势,但疯牛行情注定是短命的,眼下股市成交低迷,赚钱效应不再。股灾后汹涌而来的资金正叩响了“资产配置荒”的门环。

如今,包括余额宝在内的多只货币型基金的最近7天年化收益率已跌破3%,资产收益下降的趋势可见一斑,亦令曾经风光一时的银行理财陷入尴尬的境地。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负债端成本难降,资管机构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不得不压缩利差,甚至忍受利差倒挂;二是资产端迫于收益率压力只能不断加大杠杆或拉长久期,但违约不断的债券市场也使得机构不能兼得鱼与熊掌,最终屈压于风险管控,只能追逐高评级债券。

虽然资产收益下行带动资管产品零售端收益率走低,但是两端收益率下行速度有明显差别,负债成本更为刚性,资管机构一致主动压缩利差收益,保住市场份额和客户粘性,为此甚至出现了利差倒挂的现象,利差倒挂意味着银行正在消耗存量红利,随着前期高收益存量债券的到期,留存收益将会越来越少。

对于银行理财的标的——公司债正受到市场热捧。我国市场特质就是大量的资金在资产间跳跃,寻找下一个高回报的资产。在撤出股市之后,这些资金找到了新的家——公司债。万科公司债比肩国家信用,京东白条ABS被抢购一空。这令公司债的利率大幅下跌。今年7月,5年期AAA级公司债和国债之间的息差为70个基点,而目前,息差已被压缩到10个基点。

更加尴尬的是,如今国内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频发,令资管机构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今年四月创造首例国企违约之后,保利天威“梅开二度”。公司旗下的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本周二公告,未能足额兑付到期的10亿元人民币中期票据本金,这意味着该期中票已实质违约。中信建投宏观债券团队报告称,在经济下行背景下,近期陆续发生的信用事件并非孤立现象,前期积累的很多风险暴露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刚兑被逐步打破,各家机构对于风险的把控也日益加强。为保收益唯有加杠杆或拉久期,以前要求是三年,现在五年、10年甚至是永续债,但不会降低投资债券的信用评级。

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实体经济依然未见明显起色,“钱多项目少”成为资本市场的常态。自去年11月以来,央行已连续进行了6次降息和5次降准。与此同时,第三季度GDP增速、最新的PMI、进出口等宏观经济数据均显示,中国经济依然深陷泥潭。经济不振,理财收益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这个冬天,对银行理财而言,将会比以往都要寒冷

(作者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莫斯科>有限公司)

netea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