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重要性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宋小双
【摘要】本文在对高职教育属性和高职学生特点进行解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美育作为高职育人方式的实际意义和人文价值,同时对美育与德育的特点进行对照分析,进一步强调了美育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实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做了探索性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美育;方法途径
作者简介:宋小双,1980年生,女,汉族,籍贯山东,政工师职称,硕士学位,工作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主要研究方向: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单位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关大街88号, 邮编101101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指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从根本上讲是人文教育,是情感沟通,面对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
一百年前,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奠基者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并提出了“美育救国”论。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美育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而迄今为止,在大学的教育体系及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中美育始终处在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大学美育工作没有独立地位,有的附属于艺术教育,有的排除在教学计划之外。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美育未必能救国,但却能以美化人的心灵而使人的行为举止变得适度和得体,会教人因懂美而知丑,因爱美而向善,因求美而取义,如此,我们的社会就增加稳定和谐的因素,我们的国家就会焕发蓬勃的生机。
一、重视美育是时代的呼声
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一个物质问题,它包含文化、精神、价值等多个层面。新的时代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人们的物质追求与精神生活之间失去平衡。黑格尔曾经说过:“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做的斗争,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和国家做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文化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更加广泛而深刻。而文化的传播,触动心灵深处才有效。美育是情感教育,更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现实关怀是提高全社会的人文修养,承担起对于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培育一个健康的社会,从而使国家和民族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美育可以而且理应起到重要作用。
“现在,在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人数在增多。为了缓解这种状况,除了加强德育、体育之外,还应该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世界美学大会上再次强调了美育的重要性。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一所大学如果重视审美教育,如果她的审美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她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想象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二、实施美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教育的属性需要审美教育的介入。高职教育作为为满足社会对实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她伴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而蓬勃兴起,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职业”的烙印。高职教育以职业需要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专业设置上以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课程设置上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等等,强调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的办学理念,无形中给高职教育教学罩上了“功利化”色彩。现实中,高职院校很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各种“考级”、“考证”与社会工作之间,学生在所学课程中,相对重视专业课,所谓的“饭碗课”,学习理论知识追求“短、平、快”,基本是“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此种情况下,如何谈精神品位的提升,如何谈健全的人格、善于学习的品质。
难道高职院校真的要变成职场训练中心?高职教育真的只是标准统一的简单克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职教育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显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与高素质的统一,而不是两张皮,实践中之所以出现偏颇,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者对“职业教育”的片面化理解。同时,人才培养的“高技能、高素质”,也凸显出对高职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必要性。美育从根本上说,是培养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美育作为一种“超功利”性的育人方式,正是自觉地引导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去追求人生的完美化。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样提出了“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高职学生的特点需要审美教育的引导。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因为成绩低、成分复杂而普遍呈现出自主意识不强,自律能力较弱,学习动力不足,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性思维不够等特点。在思想观念层面上,更易受非主流思想影响,电影、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趣味、格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价值趋向。他们大多数人更喜欢听流行音乐而不是中外古典音乐,更喜欢读网络小说而不是古今文化经典,很大一部分同学看不懂中国山水画和中国书法,对传统戏曲不是敬而远之就是不屑一顾,只顾追赶当下的“时尚”。高职学生普遍呈现出的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格调下降的现象,也使得人文素养得不到很好提升,缺乏高尚情操和优雅旨趣。
三、美育与德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就学生品格素养的培养方面,高职教育中更多强调的是德育,而很少听及美育。即使存在,很多时候也仅仅把美育看作是德育的一部分,美育依附于德育。其实,美育和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但并不能相互代替。
1.就性质来说,德育和美育都作用于人的精神,都引导青少年去追求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都属于人文教育。但二者有区别:德育是规范性教育,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意识的、理性的层面,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知”,在规范性教育中使人获得自觉的道德意识。美育是熏陶、感发,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它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性格和胸襟等。从对人的精神影响的层面来看,美育表现出比德育更为深远的特征。
2.就社会功用来说,德育主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它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社会伦理、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美育主要着眼于保持人(个体)本身的精神的平衡、和谐与健康,从而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阐释,德育是“礼”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序”,即维护社会秩序;美育是“乐”的教育,它的内容是“和”,即调和性情;美育和德育相结合,才能达到“礼乐相济”,即个人与社会的完美统一。
3.就德育与美育的关系而论,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社会人格,主要依据现实原则;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独特个性,主要依据理想原则。德育重在晓之以理,美育重在动之以情,只有通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德育与美育本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德育为美育提供思想理论基础,美育为德育提供有感染力、吸引力的手段,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实践层面上,因美育偏感性、重启发的特点,契合了高职学生思维简单,认识世界直观的特点,更容易为高职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四、实施美育的方法与途径
美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激情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美丑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施美育的方法和途径尤为重要。结合美育实施的现状及高职教育的实际作如下思考,以期实践中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1.第一条途径,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美育走进课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对心灵的浇灌和滋养,美育课程尤应以此为目标。在高职教育阶段开设审美基础课,主要通过引导、欣赏,激发、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具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诸如音乐、绘画、影视、古诗词、陶艺、园林景观、建筑艺术等等都是世界历史及文化中经典的艺术成就代表,也是极重精神与心灵价值的传统美学精髓。教育者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受教育者成为审美主体,在自觉自愿的状态下得到情感的升华,在美的欣赏中领悟文化艺术的思想及人文导向,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相对于引导与自主相结合的审美教育,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则呈现出灌输与接受相结合的特征,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而利用审美过程的情感沟通,可以为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奠定深厚的感情基础,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必定能够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突破和新发展。
2.第二条途径,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它育人于无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美走进校园环境,就要求大学校园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规划和建设,图书馆、教学楼、实训室等重点场所优雅的建筑、浓郁的文化氛围、宁谧的阅读环境都会体现出美的风貌,无形中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同时,注重塑造反映学校历史和特色的人文景观,阅报和宣传栏等各种文化设施的精心布置,以及校园网的创意设计,都会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置身于浓厚的美育气氛中,学生不仅可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可以学会用美的情怀去装点生活,用美的心态去宽待他人,用美的理想去引导人生。
3.第三条途径,组织各种社团或实践活动。动手能力强,参与意识浓厚,是高职学生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专长,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美育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审美感知能力。社团活动的开展能为学生提供众多的审美实践机会,组建各种专业社团或文艺社团,走进展览馆、博物馆及相关场所进行考察调研,举行定期的文艺汇演、比赛活动等,都将有助于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自由、主动的学习和创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个性。还可以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游览山川、河谷、园林等,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献血、捐款、帮助弱势群体等,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开展课外美育活动应该加强指导,有计划、有目的,促进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思考、探索,在活动中,感受美、体验美,受到美的熏陶。
4.第四条途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审美及艺术类课程的开设是美育的重要形式,但并不仅限于此。在其它课程、实习实训以及日常活动中也应让学生能有审美的体验。如果一堂课教师不是以一种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的只是枯燥的知识的组合,学生学习的兴趣从何而来?教学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如何将美育作为目的和手段同时引入各学科教学,运用现代教学技艺构建美育化优质课堂,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美的源泉,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美的存在,这是教育的理想与追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需要我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有敏感丰富的内心,需要我们做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美育更是如此。今天提倡美育,有着时代的特殊性和紧迫性。美育绝不仅仅是课堂上讲课的问题,也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美育同样需要营造健康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构建在自然、科技与人文艺术教育基础上的大学审美教育应该在开阔学生人文视野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多元文化所体现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有充分的感知、认知和辨别能力,对此,文化体系尚未完善的高职教育理应先走一步,让美育落地,将审美教育落实在高职育人的行动中,让美育在高职教育这片年轻的园地里绽放灿烂的奇葩。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哲学讲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4]《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美学原理》,叶朗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肖川 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