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师课堂精彩纷呈,结尾却“草草收兵”;有的老师喜欢用空洞的名言作华丽收场,却显肤浅。古人做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其实,课堂也正如此!好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拓展视野,挖掘潜能,升华情感,还能让学生学会归纳,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达到“言已尽,意犹存”的理想境界。 那么,结尾该如何“点睛”,课堂应从哪些方面收口?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呢? 根据儿童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点,把游戏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结束新课。如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约数和倍数的意义”一课时,设计了“动脑筋,离教室”的结尾。 游戏要求根据老师出示的数字卡片,以及自己的学号数说对“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者“几能被几整除”、“几能整除几”中任意一句,就可以走出教室。 游戏开始了,黄老师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2 ,学号是2的倍数的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说出了一句话,得到了在座学生的认可后,高兴地走出教室。接着又分别出示了3和5,学号是3、5倍数的学生走出了教室。最后剩下的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43的学生,这是,黄老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学生:“你们怎么不走呢?”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数都不是老师拿出的卡片上的数的倍数。”“那么,老师出示哪个数,大家都可以走了?”学生积极思考后,异口同声地说:“1……” 随后,黄老师便出示了一张大大的卡片1,剩下的学生在铃声中高高兴兴地离开教室。 这种方式就是通过与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音乐、童话、故事,或是看视频、听儿歌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与音乐之间和谐而统一的美,在美的享受中结束一节新课的学习。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位新朋友呢?” 生答:“小括号。”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好听的儿歌。”接着播放录音,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听到童声演唱: “小括号,作用大,题里遇到先算它;睁大眼睛看清楚,可别马虎忘了它;我们从小不马虎,人人计算顶呱呱。 孩子们也随着音乐的节拍,快乐地跟着学唱,在愉快地歌声中明确了小括号的作用,也感受到了音乐的美,真正做到了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 课堂结尾对开头的照应,从内容上看,是对开头内容的一个解答或深化;从形式上看,又能使课堂呈现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教《病梅馆记》时,以歌曲《一剪梅》导入,小结时,随着《一剪梅》伴奏曲的响起,老师说:“现在的人才一如歌中的‘真情’,‘层层风雨不能阻隔,冷冷冰雪不能淹没’。龚自珍的年代已成为历史,就让我们在这样美好的时代里,无悔地度过青春吧!”学生一片掌声。 如果说,导入中的《一剪梅》歌曲仅仅是一个引子的话,那么小结中再次提到《一剪梅》则恰当地和本文的核心词汇“人才”联系起来,赋予了它更广泛的比喻义。 “好文自应琅琅读”,让课堂结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是非常符合语文课的特点的。不管是老师读还是学生读,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欣赏某省赛课一等奖视频《梦游天姥吟留别》,发现其整节课以诵读和诵读指导为主线进行。课堂结尾,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诵读的三种方法后,请学生站起,和教师一起诵读全诗,课堂结束在激动人心的诵读声中。课堂应该展示学生的进步,而结尾的诵读则恰恰展示了学生的进步和学习成果。这种结尾方法值得一线老师学习。 当然,课堂还可以用抒情语句结尾,用激励语结尾等,本文不再赘述。总之,课堂结尾当如晚霞,让学生留恋这一抹晚霞,就会让学生留恋我们的课堂。 我们知道,评书演员会在评书的尾声处留下“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激发听者继续往下听的欲望。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 如以下在教授“年、月、日”概念的课上。 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在下课之前,可巧设悬念,提出:“为什么一年有365天?而有的一年又有366天?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呢?”等有趣问题,当学生“心未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从讲台里亮出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并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部有明确的答案,大家课外可以去阅读。” 这样小结意味无穷,既重视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 这是一种常用的小结方式,教师利用一节课结束前的几分钟,简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有的是问题串联,有的是知识网络(图表),有的是口诀总结……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另一方面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以下在“小数乘小数”一课的结尾时,如是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的内容老师可以把它归纳为三个字?(学生流露出怀疑的神情) 你们想知道吗?(想) 这三个字就是“乘、数、点”。乘,就是按照整数乘法来乘;数,就是数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点,就是把乘积点上小数点,使它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相等。 短短的三个字总结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为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提供捷径,使学习变得简单而有效,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当前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所热切追求的一种境界。 特级教师李卫东老师在讲授《小石潭记》时结尾这样设计:作者被贬到永州,其抑郁的心情可想而知。因此,他的心灵是片刻的安宁、永恒的悲凉,课外,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石潭中的“石”、“水”、“树”、“鱼”、“我”等为题,写一段赏析的话。李老师不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为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与发现的兴趣和习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情感是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与效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让教学的结尾部分更能使这种良性情感得到升华。如青年名师张齐华在执教“倍数与因数”时这样处理: 师:数学家把6称为“完美数”。想知道为什么吗?用最快的速度说一说6的因数? 生:1、2、3、6 师:把6划去,1+2+3=6,又回到了6本身,数学家把这种特点的数称为完美数。数学家找到了第一个完美数,就会去找另一个完美数,猜猜看,找到了没有?第二个完美数比20大,比30小,而且还是一个双数,好猜了吧。那么这样先来说一说双数:22、24、26、28,猜猜看,可能是谁? 学生试这四个数。 师:写出所有的因数,然后把自己给去掉。 师:正确答案应该是22,人们开始找第三个完美数,想知道第5个吗?师板书。要从几十亿数中找出这6个完美数,数学家们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你觉得什么力量使数学家们去不断努力? 生:好奇心 师:数学家们能透过枯燥的数学看到本质,就像我们今天这堂课一样。高斯曾经把数学比作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换句话说这堂课我们没有摘取数学皇后头顶上的皇冠,我们摘取的只是皇冠上一小粒一小粒的珠子。 来源:好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