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惩恶扬善乃真经(下)

 wangyong670 2015-11-22

  《西游记》中的人物
中国论文网 http://www./1/view-219152.htm
  
  在《西游记》中,另一个很成功的文学形象就是猪八戒。他为《西游记》增添了不少笑声。事实上,在八十一难的很多回合中,孙悟空并不总是在和妖魔斗,而常常在取经的过程中,与猪八戒调侃戏谑,从而产生一些戏剧性的冲突。这在小说里占了相当多的篇幅。猪八戒很能劳动,他在高老庄做女婿的时候,种地不用牛,收割不用刀杖,扫地通沟,筑土砌墙,样样农活都能拿得起来。高老庄招亲对于猪八戒来说,是他人生道路上的精彩序曲,其意义相当于大闹天宫之于孙悟空。取经路上的累活、脏活,主要是猪八戒干的。过荆棘岭的时候,他披荆斩棘,当开路先锋。
  猪八戒目光短浅,偷懒取巧,耍小聪明,私心重,好占小便宜,打小算盘,攒私房钱,好撒谎。有时还会进点谗言,打小报告,搞不团结。他粗笨莽撞,蹒跚臃肿,瞻前顾后,牵肠挂肚,时时眷恋着高老庄的土地和媳妇。取经一遇到挫折,总是他发生动摇,打退堂鼓,要散伙不干。取经上路前,猪八戒特意嘱咐他的丈人:“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做活。”“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作者有意识地按照农村小生产者的心理习惯与生活习惯来塑造猪八戒的形象,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于小生产者的某些成见和偏见。
  与猪八戒形成对照的是孙悟空,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既无家庭的负担,也没有家室的牵累。除了身上的虎皮裙,手里的金箍棒,没有什么财产。因此他不怕丢掉什么。他浪迹天涯,远涉重洋,行无定止,习以为常。孙悟空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嘲笑猪八戒的恋家:“这个恋家鬼,你离了家几日,就生抱怨!”“你若是在家的心重啊,不是个出家的了,你还回去罢。”孙悟空之嘲笑猪八戒,带有城里人嘲笑乡下人的成分。在孙悟空看来,猪八戒闭塞,没见过什么世面,不像他见多识广,什么都见识过。小说为猪八戒设计的兵器也是一件农具。孙悟空第一次和猪八戒交手,就点破他:“你这耙可是与高老庄做长工筑地种菜的?”沙僧和八戒交手的时候也说:“看你那锈钉耙,只好锄田与筑菜。”18般兵器中,并没有这一件。猪八戒又有一种农民式的狡黠。猪八戒的形像充满了喜剧色彩。戏诛调侃之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思想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些情节与打妖怪没有什么关系,但对于刻画孙悟空,猪八戒的思想性格却不能说毫无关系。与妖怪一交手,猪八戒就很少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了。
  猪八戒生性憨厚,常常弄巧成拙。他顽皮活泼,充满乐观精神。死心眼,认死理,没有一点幽默感。作者显然是有意地把他当作孙悟空的陪衬来描写的。
  《西游记》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唐僧是佛教徒和儒生的结合。他信仰虔诚,严守戒律,在财货,美色和权位的面前,无动于衷。他有甘冒万死取得真经的决心。他牢守佛教徒不能杀生的戒律,达到善恶不分,是非不明的地步。他是一个怯懦,迂腐,百无一能的书生。顽固偏执,伪善自私。过比丘国的时候,国王要用他的心肝作药引,他吓得魂不附体,问孙悟空怎么办。孙悟空告诉他:“若要全命,师作徒,徒作师,方可保全。”唐僧居然表示:“你若救得我命,情愿与你做徒孙也。”一伙草贼要抢唐僧的行李,被孙悟空举起棍子,一一打死。唐僧居然焚香为强盗的亡灵祷告:“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孙悟空责备他说:“你老人家忒没情义。”连猪八戒也嘲笑唐僧:“师父推了干净。”唐僧思想方法简单,昏庸糊涂。几乎是屡教不改,执迷不悟,不可救药。离开了孙悟空,他寸步难行。一遇到妖精,就吓得战战兢兢,口不能言。唐僧人妖不分,屡次要赶走忠心耿耿的孙悟空。他常常滥发慈悲,袒护妖魔,却会念紧箍咒,将孙悟空念得满地打滚。
  
  《西游记》的认识价值
  
  《西游记》不是一部游戏之作。在诙谐风趣,诡谲多幻的文字后面,是一种极严肃的创作态度。《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凝结着作者对人生、对社会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也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文化界的思想松动给文学创作所带来的新气象。《西游记》所描写的阴曹地府、天庭龙宫,正是人间国家机器的影子,那里“文也不贤,武也不良,国君也不是有道”。玉皇大帝的昏庸专横,十代冥王的作威作福,欺软怕硬,四海龙王的怯懦平庸,太白金星的狡黠,都带有明显的人间色彩。西天佛国也要收受贿赂,撕下了他们庄严慈悲的遮羞布。地上的妖魔几乎无一不和天上的神仙有关系,它们无不依仗天上诸神的法宝和权势,到下界胡作非为。这些描写不难使人想到人间的种种不平和黑暗。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直接起因是个人的一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可是,孙悟空举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分明是与天庭对抗。他对如来佛宣称“灵霄宝殿非它久,历代人主有分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又说:“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作者未必是有意借此来反映农民起义,可是,从孙悟空的这些藐视王权,充满反叛色彩的宣言中,确实可以看出农民起义的影响。
  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西游记》看作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小说。其实,孙悟空的思想性格一点也不像农民。农民眷恋土地,孙悟空却不是那样。两次大闹天宫,并非因为土地问题,也不是因为受了压迫,而是因为个人的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农民起义是人海战术,而孙悟空总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孙悟空要能遇到能够舒展自己才能的机会,便心甘情愿地为之献身。他的习性乃至语言,不像农民,而是带有一种江湖气。取经路上的许多风险故事,犹如英雄之闯荡江湖。孙悟空的好名,则犹如江湖好汉之重视名头。那些妖精也很像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各守一块地面,拦路抢劫,谋财害命。孙悟空动不动就说拿几个妖怪耍一耍,这也是江湖上的口吻。要的是名扬天下,知我手段,知我厉害,这都是江湖上人物的口气与心理。孙悟空的思想性格在取经的前后,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取经的路上,孙悟空对大闹天宫的一段,并没有引以为耻。他一直是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惟一的变化只不过是战斗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的更加丰富。
  《西游记》的思想认识价值并不局限于对现实的直接讽刺和揭露。《西游记》中确实有一些宣扬宗教的内容,也有因果报应的观念,但这些并非《西游记》的重心。在唐僧的形象中,透露出作者对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的深刻批判。唐僧的怯懦无能正是反映了儒家文化诸多的消极面:消极保守、忍让退却、顺从谦卑、安分守己、敬畏软弱、迂腐虚伪、缺乏行动的能力、墨守成规、谨小慎微。唐僧的慈悲为怀,以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妖精欺负,也是对佛教文化的嘲笑。而孙悟空的形象则是一曲英雄主义的凯歌,是时代对英雄的呼唤。孙悟空的性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能够克服人间一切困难的精神。孙悟空身上那种好名、好吹、好听奉承的弱点,又是对知识分子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赏习气的温和的批评。孙悟空那种热烈的

战斗精神与佛教宣扬的忍辱无争的观念背道而驰。所谓“斗战胜佛”,不是孙悟空修成正果的证明,而是作者对孙悟空英雄品格的承认与肯定。大鹏怪被如来收服后宣称:“你若饿坏了我,你有罪愆。”正是抓住了佛教滥发慈悲的把柄。作者的真意并非宣扬佛法无边,西游路上的第一件坏事就是和尚干的,观音院里的和尚为了贪图一件袈裟,竟然想烧死取经的师徒。孙悟空安慰唐僧说:“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天塌下来,可保无事。怕甚么虎狼。”说明只有靠斗争才能消灭一切豺狼虎豹。高老庄曾请法师来拿妖怪,结果“都是不济的和尚,脓包的道士,降不得那妖精”。
  看完《西游记》,使人敬佩的不是佛法无边,而是孙悟空那种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百折不挠,战无不胜的英雄精神。当然,孙悟空所追求的自由,带有一种本能的特点,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性的生命冲动,反抗传统理性的顽强束缚和沉重负荷,还缺乏一种更加理性的明确的追求。这就使他的性格中潜藏着深刻的矛盾。他追求的绝对的自由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虽然他一个筋斗可以跳出十万八千里,可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他头上的那个紧箍,也是制约他行动和思想的枷锁。这里面自然包含着沉重的现实的悲哀。
  
  神魔小说的代表作
  
  《西游记》描写神魔的主要方式是神性,人性和动物性的和谐结合。写孙悟空,是猴性,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写孙悟空的外形,是毛脸、雷公嘴、罗圈腿、拐子步,这都是猴子的特点。好动、爱吃桃、灵活,也不离猴子的属性。即便是72变,那条猴子尾巴还是不好处理。他生性好强,讲名头,喜欢别人给他戴高帽,有正义感,嫉恶如仇,这些又都是孙悟空的人性。一个筋斗可以翻出十万八千里,能大能小的一根如意金箍棒,竟有135000斤。至于猪八戒,那是猪性,人性和神性的结合。向前拱着的大嘴,两只大扇似的大耳朵,一副憨头憨脑的样子,贪吃好睡,不怕脏,这些都是猪的外表和属性。猪八戒也能变化,有36变。碰上本事不济的妖精,猪八戒也能上去抵挡一阵。这又是猪八戒的神性。猪八戒的好色、恋家、好占小便宜,懒散等一大堆缺点,又是他的人性。《西游记》创造了离奇多幻的神话世界,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孙悟空得道以后,身上有84000根毛羽,根根能变。《西游记》对后世神魔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1/view-219152.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