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紧急呼吁?不要使用“儿童失踪警告平台”!在以下问题搞清楚之前

 昵称22998329 2015-11-22

(题图左一是张永将,左四是赵莉)


周五下午,看到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上线,我们口袋育儿特别兴奋、激动!原因不多说,当妈的都懂。于是我们周五晚上加班,准备做一个详细的攻略,指导大家如何作为“家长”和“志愿者”两种身份注册


但由于CCSER服务器被“挤爆”的问题,周五晚上我们用了整整4个小时,才终于完成了全部注册流程,同时也对整个项目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然后我们决定不写“攻略”了,反而,我们口袋育儿公众号负责任的呼吁各位家长:


请不要使用“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在以下问题搞清楚之前


1,到底谁在负责运营“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

我们目前的资料发现,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的真正运营者不是微信,不是腾讯,而是一个NGO组织“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


2,谁是“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这个基金出资人又是谁,出资多少?

我们研究发现,“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成立于今年5月!一个几乎全新的NGO啊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个新基金是“由赵莉女士捐资200万,与张永将共同在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下设立了儿童安全科技基金”。赵莉女士背景不详,张永将是一个前警察,多年宣传“防拐”。而在该基金官网,其披露的组织结构如下图:



3,和国外“安珀警报”不同,“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的警报发布流程极度不规范?

安珀警报要发布,是由政府执法机构发布(失踪家属申请,执法机构审核后,由执法机构发布);“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的警报发布,是由用户自行发布!(因为笔者昨天测试的时候,没有提交警报。所以这里可能有一层审批,即由运营者审批。但即使如此也非常夸张,因为预警平台的运营者不是执法机构,他们其实根本无从判断用户是否假警报)。对于发假警报的人,平台运营者也没有任何能力处罚(一个捐赠金额就200万的新NGO,能去抓那些假警报吗?)。警报发布流程非常儿戏,事实上会造成这个平台根本就无法用!


4,和国外“安珀警报”不同,“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为什么要收集这么多的用户隐私?

安珀警报只收集特定个体的隐私资料(失踪者);而“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强制收集全部用户的隐私资料——这可能涉及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家庭,包括家长姓名、孩子姓名、家长和孩子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等等。


(有解释说,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家长如果在孩子失踪时可能很着急,那时再填写资料就来不及了。我们认为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如此预收集的孩子资料,可能和孩子失踪时完全不一致。比如今天填表的时候孩子是短发,过几年突发失踪事件时,孩子已经是长发——那今天预收集的隐私资料,不仅不能在今后帮助志愿者快速找人,反而会误导志愿者;其次,真正孩子失踪的时候,家长通过口述的方式提供资料,也就几分钟的事情,也谈不上耽误时间,而且这才是准确的资料)


5,我们的隐私如何保护?

对这个问题,“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详细的、非常技术范儿的解释道:“平台采用实名认证制,家长提交的认证及儿童信息,连接公安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验证服务,雀斑数据准确性。我们在后台也采用了多层保护机制,保护信息安全,采用的是和三大运营商、银行想通安全级别的服务器”


好吧,我们就不说昨天稍微多了访问流量,就让这个平台宕机的这技术能力了。但问题是:我们真正需要担心的可能不是被黑客窃取隐私,而是你啊——中社儿童安全科技基金!你一家今年5月刚成立的非政府组织,一家当时仅仅200万人民币捐赠的小基金,现在掌握能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家庭那么详细的隐私资料(而且刚才说了,其实没必要收集的)——我们凭什么信任你?!


总结:

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的业务逻辑非常幼稚,报警模式非常不负责,使得这个平台很难真正实用


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CCSER)的真正运营者,那些掌握你和你的孩子隐私资料的人,不是腾讯,不是微信,而是一家今年5月刚成立的非政府组织。捐款人赵莉捐了200万人民币就是最高负责人了,另一个关键人张永将是前警察


。。。。。。


我们做“口袋育儿”公众号,就是希望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这需要我们有更多的责任心。我们相信很多从事育儿工作的人,和我们想的一样。打拐,防止儿童失踪是可能影响几亿人的大事,大事就应该慎重,目前这个平台在微信已经暂时不能访问了


周五晚上,当我们发现“儿童失踪预警平台”问题时,很沮丧失望。唯一庆幸的是在测试的时候,出于对国内NGO的一些了解——我填写女儿资料,全部是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