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者对痴呆患者亲属进行了调查,发现许多亲属都提到痴呆病人的幽默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甚至变得“不合时宜和图示化”。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越来越不寻常的幽默感很可能就是痴呆的早期征兆,包括不合时宜地大笑。 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在《阿尔茨海默病杂志》 (Journal of Alzeheimer’s diseas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48位痴呆患者的家人和朋友,这些人在发病前至少15年就已和患者认识。许多患者的家人和朋友都觉察到病人的幽默感发生了变化。 这项研究发现,病人经常在“明显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发笑,包括观看关于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或者只是看到别人车没停好时,有的病人甚至在看到爱人被严重烫伤时还发出笑声。 这项研究发现,痴呆病人往往觉得讽刺和荒诞喜剧的趣味性远远不如像《憨豆先生》这样的滑稽剧。受访者说,在病人确诊后,他们注意到病人对一些庸俗和滑稽喜剧的偏好程度发生了剧变。 研究发现,所有的痴呆患者群体相比于其他病人而言,喜好讽刺和荒诞喜剧的人数要少得多。 研究发现幽默感的改变在两种特殊的痴呆类型中表现得尤为常见:词义性痴呆和一系列使患者失去自控能力而无法适应社会情境的额前叶痴呆,而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也时常发生。 “早期,他们只是对一些有点趣味、轻薄以及不合礼节之事开怀大笑;而现在他们对一些没什么有趣的事也笑个不停,甚至还会说‘我就是想笑,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何而笑’,”一个受访者如是写道,“有一年当我严重烫伤我自己时,他们竟然觉得这十分有趣。” “我患有哮喘——当我挣扎着呼吸时他们有时也捧腹大笑。”另一病人亲属这样写道。 许多人说,患上痴呆后,病人先前通过培养所得的成熟幽默感就消失了,只有在看到一些低级胡闹喜剧和听到黄色笑话中才能与家人共同发笑。 “曾经富有智慧的幽默感如今已荡然无存,他们的笑点变得更加低级而肤浅,别人笑,自己也笑。”一人如是写道。 “他们根本就没有一点幽默感,根本不会真正觉得任何事情有趣,只会在完全不合时宜的时候发出傻笑和冷笑声。”另一人这样写道。一个人曾说他们患病的家人的所谓幽默感变得“更加粗俗和图式化,任何事现在都变得‘好笑’”。 来自英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组织(Alzheimer’s Research UK)的Simon Ridley博士说,如果注意到家里有人发生类似的行为变化,应该立即与医生联系。 “尽管当我们听见‘痴呆’这个词时首先联想到的是失忆,但是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同时也要关注一些与我们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相关的其他症状。”他告诉BBC道。 全方位地深入了解痴呆症状,将会有助于提高我们及时准确诊断的能力。
关于“痴呆”那些事…… 专家:年轻人少玩手机!辐射可致老年痴呆 据专家表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帕金森患者,发现患病时已到发病晚期,并提醒市民尽量避免重金属、农药及辐射接触。 据悉,该病与年龄老化、遗传、环境毒素的接触等综合因素有关。专家还表示,环境因素中,除了工农业污染、室内装修污染外,手机、电脑辐射也可能致病。 “最近这几年,发现病患越来越年轻化,有些患者才30来岁。”专家建议:年轻人应少看手机。
生活中七大症状提示可能患帕金森病: 1、出现手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震颤 2、移动或行走变得困难 3、动作变慢,穿衣、翻身、洗漱等活动难以完成 4、手臂摆幅小,写字变小,面具脸 5、嗅觉减退、便秘、皮脂腺分泌增加 6、流涎或吞咽困难 7、睡眠障碍
A4画钟法可快速发现老年痴呆 直到今天,大家对“老年痴呆”的认识和了解依旧不够,许多患者没能在患病早期被发现,往往来到医院时病情已比较重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张新卿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一个可简单、快速发现早期老年痴呆的测试方法——“画钟法”。 专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属于“世纪顽疾”,无法做到根治甚至逆转疾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只能是减轻症状或部分延缓病程。“画钟法”可以让我们在家里就能自己诊断、及早发现病症,以便提早介入治疗。
老年痴呆藏在“糊涂”背后 很多人认为,人老了就糊涂是正常现象,然而“糊涂”很有可能是老年痴呆发来的预警信号。张新卿教授介绍,老年痴呆患者的主要表现是记忆力不好,其患病危险因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如果老年人有了“糊涂”的症状,比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很快就忘掉,在家里经常到处找东西,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日常生活工具变得不会用,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等等。这些信号显示出老人记忆力、定向力、语言能力、判断力、思维功能的减退,也就是认知功能发生了减退。
“画钟法”准确率超90% “画钟法”是一个简单、快速发现早期老年痴呆的测试,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测试方法是请老人在纸上画一个圆形的钟表,表盘上要有标明时间点的12个数字,钟表上要有时针和分针,指针指向出题者指定的时间。测试需要老人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身边的人不能给予提示或提醒。测试结束计分,国际上普遍采用4分法计分,即:画出闭锁的圆形表盘,得1分;表盘上12个数字正确,得1分;时针分针相交,得1分;指针指向正确的时间,得1分。最终得分在3分到4分表明认知水平正常,0分到2分则表明认知水平下降。 “画钟法”看似简单,却考察了人的记忆力、理解力、空间结构和执行功能,这项测试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于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筛查。如果老人无法完成这样一个简单的测试,建议家属带老人到医院就诊。同时,测试的结果不能代表临床的疾病诊断,有些症状比较轻的老年痴呆患者可能也能够完成这项测试,但并不代表他的认知功能全部正常。所以,张新卿教授在这里提醒,更进一步的筛查需要患者到医院门诊,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便确诊。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痴呆包含很多种类,病因各不相同,如果是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痴呆,或由于脑梗死、脑出血等对脑血管造成损伤从而引发的血管性痴呆,或由糖尿病引起的痴呆,是可防可治的。 “画钟法”只能帮大家早发现痴呆症状,要防痴呆,关键是要在生活中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及时接受治疗,这样,认知障碍的症状会稳定甚至好转、恢复。地中海沿岸的希腊、土耳其等国家的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与其“地中海饮食”有关。他们主食多为粗粮和豆类,每餐配有大量洋葱、番茄、黄瓜以及绿叶蔬菜和水果,烹饪食物时多用橄榄油。同时,适当的体力运动、做些益智游戏,也可加强脑部运动,对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效果。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学会减压、改善睡眠、戒烟限酒,对于延缓痴呆的发生也十分有利。
警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趋于年轻化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实际人口超过2.1亿,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以上人口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1%。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而超过了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及人均寿命的延长,诸如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老年性疾病患者将日益增多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那么,什么叫老年性痴呆?什么又叫帕金森病?据介绍,老年性痴呆,医学上称为阿尔茨海默病,它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四大杀手”之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人从轻度记忆及认知障碍到最后的植物状态,要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痛苦。中国老年性痴呆发病率约为5%,截至2014年患病人数约为600万,并以每年3万~40万的数量增长。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后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发病率就增加1倍,8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20%~50%患有老年性痴呆。目前发现,有的早发型患者在50岁左右就发病。 帕金森病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国内发病率是1.7%。很多人了解帕金森病都是在从电视中的人物开始,大多数人对这种病的第一印象就是“抖”。 目前发现帕金森患者趋于年轻化,20%患者因环境污染或受化学毒素侵蚀“中招”。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敏称,近年发现,与手机、辐射、化学污染都有关系。他建议,年轻人少看点手机。同时,老年性痴呆及帕金森病常常因为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征的症状和体征而难以察觉,导致忽视及延误诊治。如果发现老年人有上肢震颤、手抖、动作迟缓、容易忘记事情等征兆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建议进一步到医院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