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 乳痈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3

    14    乳痈


    乳痈是因乳头破碎,风邪外袭,或乳汁瘀积,乳络阻滞,郁而化热所致,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相当于“急性乳腺炎”。

    14.1   诊断依据

    参照《中医外科病证诊疗常规?乳痈》。

    14.2   证候分类

    参照《中医外科病证诊疗常规?乳痈》。

    14.3   治疗方案

    14.3.1   辨证施治

    14.3.1.1   气滞热壅证:  疏肝清热,通利乳络, 取期门、太冲、乳根、膻中、肩井、少泽等穴, 均用泻法。

    14.3.1.2   热毒炽盛证:  清泄热毒,通利乳络,取合谷、曲池、内庭、乳根、膻中、肩井、少泽等穴,均用泻法。

    14.3.1.3   正虚毒恋证: 扶正祛邪,通利乳络,取百会( 灸)、气海( 灸)、足三里、乳根、膻中、肩井、少泽等穴,平补平泻法。

    14.3.2   其他疗法

    14.3.2.1   灸法: 取乳房阿是穴(肿块)、膺窗、乳根、肩井等穴,用大蒜捣烂敷患处,艾条灸或艾炷衬垫灸。用艾条薰灸膺窗、乳根、肩井穴。

    14.3.2.2   耳针:  取肾上腺、内分泌、缘中、胸等穴,毫针法,捻转数分钟,或用王不留行籽埋穴,每日自行按压数次。

    14.3.2.3   挑治法: 取肩胛骨下部或脊柱两旁压之不退色的粟粒状红色小点,少则数个, 多则数十个。每次选反应点数个, 最好选患乳腺炎侧背部之反应点,常规消毒,用三棱针逐个挑治, 针深1.5 mm,随即用手在治疗区挤出少量血液。若痛部反应点不明显,可在背部患侧膏肓穴上下各二横指处挑治。

    14.3.2.4   皮肤针: 取胸椎1~6、侧颈部、下颌部、乳房四周等穴,叩刺至皮肤潮红为度。

    14.3.2.5   拔罐: 取阿是穴(患侧背部与乳房病灶相对应点),在阿是穴四周先涂以少量凡士林或油脂,以2寸直径之火罐对准穴位吸拔,略等片刻,向上下左右推动各4次,等局部潮红或出现瘀斑后取下,亦可先以三棱针点刺后拔罐。本法仅适用于病程4日之内,且局部未化脓者。

    14.3.2.6   穴位激光照射: 主穴取膻中、乳根、足三里、阿是穴(患乳肿胀、硬结最明显处),配穴取肩井、少泽、梁丘、合谷等,以氦 氖激光治疗仪照射治疗。

    14.3.2.7   刺血: 主穴取附分、魄户、膏肓、神堂,配穴取大椎、陶道等。

    14.4   注意事项

    14.4.1   本病初起出现肿块而未化脓者应用针灸治疗效果较好,可配合按摩和热敷;已溃脓者应配合外科、药物等法治疗。

    14.4.2   针治的同时宜尽可能排除残乳,但禁挤捏。保持乳房清洁。

    14.4.3   如遇破溃挤压后出现高热不退现象,要考虑毒血症、败血症可能,需加用抗生素和全身支持疗法。

    14.5   疗效评定

    14.5.1   治愈: 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

    14.5.2   好转: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

    14.5.3   未愈: 反复“传囊”或形成“乳漏”。

    14.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1 条,第8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2条,第15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