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 毒蛇咬伤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24
 30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是指被有毒蛇咬伤,毒汁经创口侵入营血,内犯脏腑所致,以伤处红肿麻木作痛,全身出现寒热、呕恶、头痛、眩晕,甚至出血、神昏抽搐等为主要表现的中毒类疾病。

    30.1   诊断依据

    30.1.1   有毒蛇咬伤史。

    30.1.2   被咬伤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伤肢肿胀,2~3日后最为严重。

    30.1.3   咬伤处有牙痕,典型病例有两点大而深的牙痕,其周围可出现血疱、瘀斑。

    30.1.4   可有发热,头昏,嗜睡, 复视。严重者出现视觉、听觉障碍,神情淡漠或神志昏蒙,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流涎,瞳孔散大,或皮下、内脏出血。

    30.1.5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出凝血时间、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对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30.2   证候分类

    30.2.1   风毒(神经毒):  一般局部不红,不肿,不出血, 疼痛轻微,感觉麻木,眼睑下垂,复视,表情肌麻痹,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脉沉伏迟弱。

    30.2.2   火毒(血循毒):  伤口疼痛剧烈,出血,皮肤有血疱瘀斑,伤肢水肿明显。内脏、五官出血,发热,少尿无尿,心悸头晕。脉象细数或结代。

    30.2.3   风火毒(混合毒):  同时具有以上两种症状。

    30.3   治疗方案

    30.3.1   辨证施治

    30.3.1.1   风毒证:  活血祛风解毒,药如川芎、当归、红花、白芷、细辛、吴茱萸、威灵仙、两面针等。

    30.3.1.2   火毒证: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药如黄芩、黄连、金银花、大黄、穿心莲、田基黄、半边莲、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

    30.3.1.3   风火毒证:  祛风解毒,凉血止血,药如七叶一枝花、两面针根、半边莲、半枝莲、一枝黄花、苍耳草、土细辛、穿心莲,或蛇王藤、寮刁竹、七星剑、三桠苦等。

    30.3.2   其他疗法

    30.3.2.1   中成药:  可根据病情选用各种蛇药片,如季德胜蛇药片、上海蛇药片或广东蛇药片等。

    30.3.2.2   外治法: ①咬伤后即时就地取材,于伤口的近心端缚扎,以阻止静脉血回流而不妨碍动脉血流为原则。② 选用局部伤口处理方法(如扩创法、冲洗法、吮吸法、拔火罐法、烧灼法等)。③ 局部咬伤处可用双柏散、金黄散水调箍围或蛇药片水调外敷,或用1    5000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伤口。

    30.3.2.3   环形封闭疗法。

    30.3.2.4   根据蛇种选择抗蛇毒血清治疗。

    30.3.2.5   根据病情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30.3.2.6   根据病情可使用利尿剂、碱化尿液等治疗。

    30.3.2.7   注射抗破伤风毒血清。

    30.4   注意事项

    30.4.1   并发症处理

    30.4.1.1   呼吸困难或呼吸麻痹可使用中枢兴奋药,并结合呼吸机治疗。

    30.4.1.2   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或酸中毒时,宜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

    30.4.1.3   出现休克时可按“休克”抢救。

    30.4.1.4   咬伤处肿胀明显可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30.4.1.5   并发感染者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

    30.4.1.6   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者,可使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30.4.1.7   并发大出血者,可予输全血、血浆或补液治疗。

    30.4.2   毒蛇咬伤后救治一定要迅速。

    30.4.3   肢体缚扎应松紧适度,结扎后,每15~30 分钟松开1次, 每次1~2分钟,咬伤后超过12小时者不宜结扎。

    30.4.4   火毒证的伤口忌扩创太大,以免出血不止。

    30.4.5   患者宜绝对卧床休息,室内空气宜流通,光线不要太强。

    30.4.6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送重症监护。如发现患者气急、脉搏快、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情况,应及时组织抢救。

    30.4.7   患者忌食牛、羊肉,鱼、虾、蟹、海鲜等腥味发物。

    30.4.8   恢复期应鼓励患者多活动患肢,促使肢体早日康复。

    30.5   疗效评定

    30.5.1   治愈:  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伤口愈合,伤肢功能恢复。

    30.5.2   好转:  全身和局部症状减轻,伤口未完全愈合。

    30.5.3   未愈:  全身和局部症状无改善,并出现恶化者。

    30.6   病名注释

    本病证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第12条,第23 款;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第1.2条,第38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