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人际关系中的好印象是这么来的

 Men虢 2015-11-26


“这个实习生肯学、肯干,不错!”


“那个客户啊,自以为有钱就了不起啊,整个一暴发户!”


“你们部门老板,来得早,走得晚,就冲这点,人家对得起这份工资!”


不管你有意无意,你已经给周围的人留下了一个印象。这个印象,指的是你能够让周围人记得住的地方,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想象空间。


那么,印象能够代表对一个人的全部认识吗? 准确吗?有没有遗漏呢?


人际关系中的其他参与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他们只是关心你留给他们的印象,然后根据这个印象来决定是否和你进一步交往,如何交往,在哪些领域交往......


不经意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主观的概念——印象——在默默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甚至主宰了人际关系的走向。反过来说,如果连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都管不好,也就很难管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要管好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那我们就不得不先溯源一下:人们是如何认识他人,建立印象(指的是他人留给自己的印象)的。


人类社会进化到今天,人们并不是面对每一个陌生人都重新打量,重新认识,而是用已经固化的“刻板印象”去套用到每个即将认识的人身上。


为什么呢?因为大脑要偷懒,如果认识每个人,每次人际交往,大脑都要重新建立印象,那脑子再大都不够用......


那什么是“刻板印象”呢?


举个例子:


我是某高校研究生的面试官,在和其他面试老师交流时,我们都有类似的经历:但凡985/211高校的报考同学,我们都会期待其有较好的面试表现(谁让你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而来自其他院校的同学,我们则会不约而同地适当调低期望(我们理解你的艰辛)。


这就是“刻板印象”的一个体现:人们对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刻板印象”是,主动积极、能力强、上进心旺盛、目标明确...... 生活中更广泛的“刻板印象”是:北京人关心政治;上海人精明;浙江人勤劳;广东人只顾赚钱......这些都是“刻板印象”效应的表现。


“刻板印象”的效应是如此普及,乃至遍布人际关系的每个角落。正因为如此,“刻板印象”往往严重影响了人际关系建立之前/之初,周围人对当事人的印象和看法,尽管这种看法事实上只是一种类似概率统计般的结果,而套用在每一个独立的当事人上只有50%的准确可能。


我们无法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刻板印象”。那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刻板印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呢?


方法还是有的。从人际交往和沟通角度(只是动动嘴皮子,不涉及到具体辛苦干活的情况下)我们通常有2个策略:


1,自我吹嘘(夸自己)


2,吹捧他人(也叫赞美)


2个策略,在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作用。


我们来看第一个场景——陌生环境


这是一个招聘的面试环节中,面试官通过翻看简历,已经对候选人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刻板印象”。此时,候选人为了应聘成功,无论是采取自我吹嘘,还是吹捧面试官,只要不是太离谱,都会提升自己在面试官心目中的好印象,赢取更多的录用机会。


第二个场景是熟悉环境——录用以后的日常工作


假设该候选人(已经录用)工作水平还行,但如果还想靠着自我吹嘘赢得同事对其的好印象,这往往适得其反,这些自我吹嘘随时会在工作中、日常交流中被发现是说谎,原有的好印象会一落千丈。


但是,他依然可以通过吹捧他人(俗称“赞美”),赢得同事对其的更好印象。


总结一下,就是下面这张表格:



所以,才会有无数过来人告诫年轻人:做人,要低调!(自我吹嘘,要不得),但是不妨碍“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而西方也类似表达:请真诚地赞美他人,如果你想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原来,好印象就是这么来的......


来源|北大纵横

封面图|Alan Lee


版权

声明

感谢作者的辛苦原创!除无法确认外,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