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老子的思想

 边界处晋级 2015-11-27
 
  道德经成于战国时期,其分为两部份,一为「道经」,二为「德经」,第三十八章的段落为德经的第一篇,道经完全叙述着老子思想的哲学原理,德经则大多是属于实际生活上的问题,例如生活的准则和政治論等,如果要概括道家思想,可以用这几句话形容:「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钝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注一)
  
  什麽观念使老子产生了那麽多强调柔弱的力量、居下的优势、和对成功的警戒等反面論呢?答案便是: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說-所谓生命,乃是一种不断地变迁,交互兴盛和腐败的现象,当一个人的生命力达到巅峰时,也正象征着要开始走下坡了,这就好像潮水消长一般,当潮水退尽时,紧接着便开始涨潮,如果要以一样东西來代替老子的思想,我想那绝对是-「水」。
   
  1、所谓的道、德、无
  
  「道」是一种无形、无体、无声;即看不見,又听不到,摸不着,但道却是一切的根本,其不生不灭,独立长存,而永不改变;周行天下,不觉倦怠,而无所不在。世上一切事物无不靠它才能生生不息。「道」无法用言语形容,但其却是宇宙中最大的,其次为天;再则为地,次则为王,人为地所承载,地为天所覆盖,天为道所包含,道以自然为归,而道却是无穷尽的,一切都须以它为归宿,就如同江海为百川的归宿。但如果要以一物來形容「道」,那非「水」莫属了,水是善利用万物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樂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惡的卑下之地,也因如此才无错失,因此水与道最为接近。


        老子认为「德」乃「道」之体现,而「德」应服从于「道」,所以說:「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强调人应当好好行道,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之修养,避免犯过。有生于无,宇宙还尚未形成,万物都还未出现,则称为无,天地初开,则称为有,有从无产生,天下万物皆起于有终于无,有终究会化作无,无也会因有而消失,不断地周而復始。而「有」可以使人便利,「无」发挥其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例如言:三十根車輻滙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車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否则車无安插,車也不能转动了,无胜于有。
  
  2、相对論
  
  基本相对論的概念早已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出现了,任何感觉皆是由相较而來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终而復始、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势强必弱,这是自然不易的铁则。能彀明瞭这个道理而加以运用,自然就无往不利了。任何事物,要收敛的,必定先会扩涉,要衰弱的,必定会先强盛,要废堕的,必定要兴擧,要取去的,必定先会给予,因为终而復始,故能长久。
  
  4、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不和人争的德,就是利用别人能力的处下。能做到不争和处下这兩者,就是合「道」的极致了,这可使善用人的人,反处于众人之下;善于克敌的人,不用和敌人交锋,这都是使道发挥至极。老子认为慈爱则视人民如赤子而尽力卫护,所以能产生勇气;俭啬则蓄精积德,应用无穷,所以能至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反而能得到拥戴,作为万物之长。其以慈爱为重要,用其于争战会胜利,用其防守能巩固,故这是不争的根本。
  
  5、柔胜于刚、谦虚胜于自伐
  
  天下没有任何一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說滴水可穿石,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原因,乃在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所以圣人說:「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但却是所谓的「正言若反」。而我们也都知道,企者反站不稳,想跨大步走,反而走不远,自伐者反而无功,自矜者反而不能长久,自傲的人会枉道速祸,就如同大树强大反而会遭受到砍伐,唯有谦虚如水的人,才能容纳万物,因此才能受大家尊崇。
  
  6、知足寡欲
  
  能够知足淡泊于财货的,就是富裕了,过分的爱名,就必须要付出重大的损耗;要收藏喜爱的东西,将來亡失的也多。只有知足知止者,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险,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天下有道时,人民知足知止,国与国就没有战争;天下无道时,人人贪欲无厌,国与国战争频繁,这就象徵著将有亡国的祸害了。有此而知,祸患没有过于贪得不知足的,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餍的了。治国如此,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故唯有知足知止,才是永远的满足。
  
  7、求知
  
  已经知道真理却自以为不知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认識真理,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患了谬妄的病症,圣人之所以不患此病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这种病是病的缘故。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識广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未必就是真知,能够了解别人长短善惡的,乃是智慧,能够了解自己的,才是清明,而能长处于道,才能长久。
  
  8、政治观
  
  大道废弃才有仁义,随著智出现以后,才产生诈伪;家庭不睦以后,才出现孝慈,国家昏亂后,才产生忠臣,故老子主张,废圣智、弃仁义、去巧利,这就是无为之治。不标榜贤名,可使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可使民不起盗心,故圣人为政,要淨化人民的心思,减损人民之心智,如果如此,哪裡会与人相争呢?以无为的态度治世,哪裡还有治理不好的事务?但是老子的理想国,还是非「小国寡民」莫属了,这概括了其政治的思想,国土小,百姓不多,有用不完的器具,爱惜生命,可以安居,大家无争无隙,生活安定,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