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论什么时候,都别拥护偏激

 真友书屋 2015-11-28

昨天半夜,我(在出租车上)被一篇文章搞得睡意全无…这篇文章讲的是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作者是一位两个月获得了40万用户的微信公众号创办者。

实现这样的速度很难,要想让微信公号阅读数超过100万也很难。总体上,我也觉得在互联网上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强或很独特的能力。比如这位作者,她写的东西,有很独到的观点和风格。

但打开这篇文章,看完一些可以想见的经验后,我看到了下面这段话,是大约10条经验中的一条。

“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

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

你不适合。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

前后还有不少字,我反复确认,防止这段摘抄是断章取义,但并没有。也就是说,这段话认为,微信公众号必须偏激,有煽动性,不要温和,中立,宽容。

我对这位作者没有恶意,虽然这段话里能看出一些自得和兴奋,但总体上,她是在分享自己的经验。

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宽厚”“宽容”“好人”的支持者,我今天白天想起此事,还是觉得特别介意。这种介意甚至越来越重了。一个被“成功”加持的人,向许多渴望成功的人传输的成功技巧里,带着显而易见的毒害性。不知道有多少人得照着这段话反思自己不够刻薄,不够极端,或者“太宽容了”。

这些人,不管是因此放弃公众号,还是因此变成一个极端观点的拥护者,都太糟糕了。

所以我隔了20个小时之后写这篇文章。我想反向说明:“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仍然适合写公众号。

也适合干任何事情。

无论是世相,还是现在的新世相,作为一个公众号,都受到很多人喜欢,也有过阅读量超过百万的文章。除此之外,我认识的人足够多,这些人里面,有许多宽厚而影响力比“百万+微信文章”大得多的人。

其实,除了“刻薄”“偏激”这些东西之外,互联网上导致影响力的实在太多了,比如“见识”,比如“功能”,比如“美”。故宫的雪景,在朋友圈传得热火朝天——可是故宫的雪景哪里有偏激和不宽容呢?

一定要弄清楚事实。自古至今,温和、客观、宽容从来不是让你失去影响力的原因。微信公众号上,不偏激、不极端而让人触动的东西太多了。

千万不要真的相信那个说法,别以为自己是因为不够偏激才无人理睬的。

偏激和极端,本来就是低级的情感。不宽容这件事,更丝毫不值得提倡。我真是很少听到有人公开说这样子是对的。如今,不过是写篇公众号文章罢了,或者说,不过是做个互联网言论创作者罢了,把这个作为必要条件来看待,也实在太兴师动众了。

然后我们来谈谈偏激和极端这件事。

我写过一篇文章,《刻薄盛行的年代,你还喜欢宽厚的人吗》,里头的观点,如今我也承认:刻薄比宽厚更容易获得一时的注意。“刻薄因为其表现力,总能激起或好或坏的激烈的反应,并且在日常交流中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也就是说,刻薄,起码在某些短期时刻是会有助于你获得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力,恐怕并不值得被关注者骄傲。

喜欢激烈情绪和偏激言辞的人,就像依赖毒品一样依赖激烈感,而你却不可能每天提升自己的激烈感。最后的结果是,你竭尽全力也无法让他们觉得激烈了。

它爱的是激烈,不是你。激烈的言辞一旦失去效用,你苍白的底子就会露出来,那些追逐的人蜂拥而去,寻找新的刺激。

这样的关注者,是功利而短暂的,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对一个微信公号来说,它带不来长久的信任和陪同,因为只有在经过耐心沟通和情感交换之后,人们才可能产生长久的密切关系。追逐到一些短暂的关注,又有什么价值呢?

这可远不是微信公号那么简单的事。《乌合之众》是一百多年前出版的书,也就是说,一百年以来,人们始终知道激烈和偏激是让人引导的,但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只有偏激者才能成为意见领袖的情况。托尔斯泰仍然是最有价值的精神榜样之一,哪怕在就近的现实里,也可以举出蔡康永这样的例子。

怎么会有人说温和、中立、宽容就不适合做某件事呢?

为什么《乌合之众》都出版一百多年了,人们还是会喜欢蔡康永?因为一个人要想真正获得持久的支持和喜爱,需要它缓慢而完整地进行了一次说服或触动。

我希望能鼓励一些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别拥护偏激和极端,哪怕是写公众号的时候。哪怕是自己被生活逼迫的时候——因为拥护极端太容易伤害自己。

也别为了获取短暂的关注就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像我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用夸张的表演来吸引关注很容易,低调而仍有人默默跟随,才是最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