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传统的WLED电视大多采用“蓝光LED+黄色荧光粉”的发光模式,虽可让人感觉到白光,不过缺乏红光和绿光使得混色较为困难,是导致色域覆盖率偏低和背光转换效率不高的原因。近年来,随着量子点发光技术的成熟及其在液晶背光中的应用,量子点电视应运而生,性能十分优越。与传统WLED电视比较,量子点电视的色域和能效更高,所以其画面色彩更自然亮丽,并且兼顾节能环保。今天推荐的文章中就具体分析了WLED电视的技术缺点和量子点电视的技术优越性。敬请阅读。 量子点电视技术浅析 梁 宁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传统的WLED电视大多采用“蓝光LED+黄色荧光粉”的发光模式,虽可让人感觉到白光,不过缺乏红光和绿光使得混色较为困难,是导致色域覆盖率偏低和背光转换效率不高的原因。近年来,随着量子点发光技术的成熟及其在液晶背光中的应用,量子点电视应运而生,性能十分优越。与传统WLED电视比较,量子点电视的色域和能效更高,所以其画面色彩更自然亮丽,并且兼顾节能环保。今天推荐的文章中就具体分析了WLED电视的技术缺点和量子点电视的技术优越性。敬请阅读。 目前行业普遍采用NTSC色域标准来衡量色彩显示效果,色域覆盖率(简称色域)越高,电视所呈现的颜色范围也就越丰富、越接近自然色。市面上的白光LED液晶电视(WLED电视)大多采用“蓝光LED+黄色荧光粉”的发光模式,虽可让人感觉到白光,不过缺乏红光和绿光使得混色较为困难,导致色域偏低,一般不超过72%,大大低于色域高达100%的OLED电视。随着OLED电视成本不断下降,传统WLED电视面临OLED挑战,未来WLED电视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图1 传统WLED的发射光谱 液晶电视的色域取决于背光的光谱特性、以及光谱与液晶面板彩色滤光片(CF)的匹配程度。主流的WLED电视是通过蓝光LED发出的光激发黄色荧光粉产生黄光,剩余的蓝光与黄光混色而获得白光,其典型的光谱特性如图1所示,就RGB三基色而言,其色纯度很差。增加CF的厚度以便充分过滤背光,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GB三基色的纯度,有助于提高WLED电视的色域,但是,增加CF厚度会导致透光率下降,使得WLED背光转换效率大打折扣,从而降低WLED电视的能效指标。另外,LED生产过程中参数离散性严重,导致LED光谱很难与CF精准匹配,这是导致WLED电视色域偏低、背光转换效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提高色域是延长液晶电视生命周期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量子点发光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并成功应用于液晶电视,大大提高了液晶电视的色域,达到100%甚至110%,达到或超过OLED电视的水平。应用了量子点发光技术的液晶电视――量子点电视,有望成为未来主流的高端电视。 1 量子点发光机理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由数十个原子所构成的半导体颗粒,其三个维度的尺寸都在100纳米以内,量子尺寸效应非常明显。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的半导体材料,具有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具有一定的带隙宽度,可以电致发光或光致发光,其发射光谱取决于能带结构,而能带结构与量子点颗粒大小和分布有关。现有技术能够精准控制量子点颗粒大小及其分布,从而可以精准控制量子点的发射光谱和色纯度。 本文仅讨论量子点的光致发光技术,量子点材料的能带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导带和价带都是一些分立的能级,常温下,价带基本上被电子占据,导带基本上没有电子,量子点材料受到光照射后,价带中的部分电子吸收光能,从价带跃迁到导带(图中用A表示此过程),这是一个吸收光能的过程。处于导带的电子是不稳定的状态,几乎立刻返回价带(图中用B表示此过程),将吸收的光能以光的形式释放(即发光),这是一个发射光的过程。量子力学理论计算表明,所发出光的波长(即颜色)与量子点的大小成正比,越小的量子点所发出光的波长越短,越大的量子点所发出光的波长越长(蓝移现象)。因此,通过精准控制量子点大小即可获得所需颜色的光,如图3所示。 图2 量子点材料的能带结构 图3 量子点发光波长与颗粒直径有关 在量子点电视中,主流的方法是利用蓝光LED发出的光激发两种量子点材料,分别发出红光和绿光,并同剩余的蓝光混色成为白光,这种白光就作为液晶电视的背光光源。其光谱特性如图4所示,可以明显看到RGB三基色的波峰。 图4 量子点发射光光谱示例 2 量子点背光技术 液晶是一种自身不能发光的物质,需借助要额外的光源才能工作,这一物理特性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液晶显示技术改进自然需要从背光系统下手。液晶显示技术的背光光源主要经历了冷阴极荧光灯管(CCFL)和WLED两个阶段。量子点背光技术,无论是性能还是功耗都有革命性的突破,量子点背光极有可能是继CCFL背光和WLED背光之后,液晶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次革命。 量子点经常采用的材料为硒化镉CdSe、氧化锌ZnO,以蓝光LED发出的光照射在两种量子点上产生绿光和红光。整合量子点至液晶面板中目前有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直接以量子点材料取代黄色荧光粉,直接和蓝光LED封装在一起(On-Chip),如图5a所示;第二种就是将两种量子点材料装入已经真空处理的玻璃管内,将玻璃管配置在导光板边缘(On-Edge),对着蓝光LED灯,在蓝光照射下,两种量子点材料分别发出红光和绿光,并同剩余的蓝光混光成为白光进入导光板,如图5b所示;第三种就是将两种量子点材料做成膜片,取代目前液晶面板里的扩散膜,放置在导光板上(On-Surface),如图5c所示。 根据色转换效率、光提取效率、波长利用效率三个特性,On-Surface方式效果最佳,美国3M公司开发的量子点增强膜(QDEF)已开始在市面上销售。采用QDEF膜的量子点电视,结构与原WLED电视兼容,可以大大加快新品上市进度。 图5 三种量子点背光技术方案 3 量子点电视 量子点电视属于液晶电视,是一种背光源应用了量子点发光技术的液晶电视。如前所述,精准控制量子点颗粒大小及其分布,就能精准控制量子点所发出光的颜色和纯度,所以量子点电视的色域容易控制,且可以做到100%甚至110%。 图6为不同电视产品显示色域的对比。量子点电视通过精准控制量子点颗粒的大小,即可控制RGB三基色的坐标,使三基色包围的区域更大,获得高达110%的色域。当然,调整RGB三基色坐标时,还要尽量匹配液晶面板CF膜片的光学特性,提高液晶面板的透光率,从而提高量子点背光的转换效率。传统WLED电视因为荧光粉的光谱不易精准控制,与CF膜片的精准匹配较难实现,导致液晶面板透光率相对较低。 图6 不同电视产品的色域对比 4 结论 量子点具有发射光谱更易于精准控制、颜色更纯、以及光转换效率更高等技术特点,量子点背光系统性能优于现有的WLED背光系统,量子点显示技术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令量子点电视亮度有效提升30~40%,背光源系统光转换效率大幅提升的情况下,画面的色彩更亮丽,并兼顾节能环保,性能提升十分明显。 目前来看,OLED电视市场关注度很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成本低性能优越的量子点电视更符合消费市场的需求,LGDisplay和Samsung Display已经正式宣布量产量子点电视。2014年深圳高交会期间,康佳展示了多款基于量子点光管技术的55寸超薄型量子点电视,并计划量产量子点电视。从显示效果这一点来看,量子点电视在成熟的液晶技术上实现了飞跃性的提升,高色域节能环保的量子点电视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宠,挑战OLED电视。 作者简介: 梁 宁,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博士学位,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电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