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少数民族歌舞大全视频集锦

 梅香琴韵 2015-11-29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一部分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部落间的战争和原始宗教等活动,一部分,是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模拟鸟兽的舞蹈,佤族、景颇族的祭祀舞蹈,反映了原始图腾信仰与古代狩猎、战争生活;赫哲族、鄂温克族的萨满舞、纳西族的东巴舞带有原始宗教色彩;藏族的羌姆和蒙古族的查玛是在本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受宗教影响而形成的面具舞蹈;朝鲜族、维吾尔族的一些自娱性舞蹈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但已带有表演艺术的性质。

  由于受历史传统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各少数民族的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长期过游牧生活,舞蹈中常用骑马时出现的肩部活动,动作刚强,节奏激烈。南方农业区的壮族、白族、哈尼族、黎族的舞蹈,常表现采茶、舂米、捞虾等劳动生活,动作柔和,节奏轻缓。从事稻田劳动的朝鲜族喜爱寓意长寿的白鹤,舞步柔韧,慢抬轻落,称为鹤步。地处丝绸之路的维吾尔族舞蹈,善于活动头、颈、臂、腰,面部表情细腻,不乏古西域乐舞遗风。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喜欢鹰,舞蹈中多见鹰的盘旋形象。傣族、藏族等民族以孔雀为吉祥的象征,故用不同类型的道具或用各种歌舞形式表现孔雀。这些舞蹈以不同的艺术形象与传统形式,表现出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习惯,寄寓着本民族人民的意愿,因而多姿多采,各具特色。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一直保持着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表演形式以歌舞、跳乐、鼓舞、道具舞、以乐伴舞为主。这几种形式既可独立表演,也可交叉进行。

  歌舞是古代民间舞蹈──踏歌的遗风与发展,是各民族最普遍的舞蹈形式,又可分为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以歌伴舞等。壮族的采茶舞、藏族的弦子舞属于载歌载舞、歌舞相间的形式;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属于以歌伴舞的形式。

  西南地区许多少数民族保留多种习俗歌舞,用以颂赞祖先、 教育后代、倾述爱慕、 欢庆婚嫁、哀悼亡灵。如景颇族居民用目脑纵歌舞进行历史教育;佤族居民建成新房后,群众来跳贺新居舞;傈僳族、土家族居民用跳丧事舞和跳丧悼念亡者。

  跳乐亦称跳月、跳弦、跳脚,是持乐器边奏边舞的形式,也可以合着乐曲跳舞。所用乐器有芦笙、葫芦笙、三弦、琵琶、月琴等。这种形式历史悠久,《诗经》中的“君子阳阳,左持簧”,即古代关于持笙簧乐器跳舞的描述,秦汉前已盛行于南方。在西南地区苗、彝、壮、瑶、水、布依、拉祜各民族中广泛流行的芦笙舞,即是这种古老形式的发展,舞蹈动作偏重脚部,多见走矮步、快速踢脚。在民间常见用于驱恶禳灾、仪礼娱乐、传情择偶等活动中。近年来村寨间进行的大型娱乐竞技,促进了芦笙乐舞技巧的发展。

  鼓舞分以鼓伴舞和击鼓而舞两种。鼓以特有的音色和节奏,在舞蹈中起重要作用。因取材造型不同,又有铜鼓舞、象脚鼓舞、木鼓舞、羊皮鼓舞、长鼓舞、手鼓舞之分,舞蹈动作各具民族特点。秦汉时,铜鼓已流行于南方,现在壮、苗、瑶、黎、水、彝各族,仍有以铜鼓伴奏的舞蹈,鼓者边奏边舞,舞者边歌边舞。象脚鼓是南方多种民族的乐器。傣族的象脚鼓舞随鼓的击打胯部扭动和跳跃动作较多。(见彩图)佤族的木鼓舞过去多见用于祭祀,羊皮鼓舞过去多见用于羌族民间巫术活动。朝鲜族携大长鼓边击边舞,带表演性质;维吾尔族手鼓舞则是以手鼓伴奏的表演性舞蹈。

  道具舞分为模拟鸟兽和一般两种。前者身着鸟兽道具模拟其动作,如阿昌族的龙舞、壮族的凤舞、彝族的狮舞、藏族的牦牛舞等,多模拟本民族喜爱的动物形象,其渊源和“百兽率舞”的图腾舞蹈有关。一般道具舞以劳动生活用具如刀、盅碗、扇子等为道具,以增强舞蹈的形象、节拍和音响效果,能创造出徒手时难以达到的意境。如景颇族、塔吉克族的刀舞,黎族的草笠舞,蒙古族的盅碗舞,彝族的烟盒舞,傣族的蜡烛舞等。这些民间舞蹈已成为有关民族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另外,在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民间还常见用各种民族乐曲伴奏的舞蹈形式,维吾尔族的多朗舞是用多朗木卡姆(大型套曲)伴奏的。乐和舞的分立,促进了舞蹈音乐与舞蹈表演艺术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