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教学的“低效行为”

 江山携手 2015-11-29

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要有效果,更要看效率。以最少的时间与精力求取最大的收效,应是现代课堂的一个明显特征。

从目前周围的实际情况来看,课堂中低效行为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课堂目标不明确。探究活动是放羊式的,虽美其名曰:自主学习,但更多的是自我安慰甚至是自我欺骗,实质是放任自流。学生在下面自顾热闹,教师在旁袖手旁观。比如一些探究性实验,教师只是把学生带进实验室,不提出要求和具体做法及注意事项等,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就在摆弄起实验器材来,热闹了一节课,多为空手而归。

问题及习题内容不合理。问题无论过难或过易,都会浪费课堂的时间。一些教师喜欢让学生做过难的习题想唬住学生,学生花了大量思考时间没有收获,还丧失了自信心,可谓副作用不小,就算时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明白了,但却已是超出了教学目标要求,得不偿失。

讨论探究流于形式。讨论时,学生只是个别作象征性发言,没有深入广泛的交流就草草收场;探究时,是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许多学生虽然在参与但不融入,课堂上也只有表面的热闹。

教师的单向灌输。教师还是很喜欢讲授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或许教师觉得非这样不能体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但,学生会怎么样呢?讲得多了理解就透彻了,这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听过了,但很快就忘了”,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感慨。就算勉强花大力气死记,在心中也只是空洞的结论――只是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罢了。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只有做过了,经历了体验的过程,对知识才能有真正的理解。

没能关注更多的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课堂的高效是对全体学生而言的,若只是少数优秀生的“高效率”,这不是真 正的高效课堂。时常看到课堂上积极表现、参与探究与讨论的多是些优秀学生,后进生极少参与、没有发言的信心与勇气,这也是低效的一种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