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和与其相关的各项内容 书法创作,不是单纯的书写行为,而是个人思想意识与书写技巧的综合表现。它是把笔法、墨法、章法、字体形态的夸张等书法元素自然地融为一体,产生书法应有的“笔墨情趣”以达到令人心动的效果。
第一节 书法创作意境 书法创作的意境表现,是抽象的、写意的,“意在笔先、笔随意行、以意传神”是书法创作的最高意境。 1.意在笔先 指创作前的思想准备和作品整体构思的过程,“意”指的是意念、思想意识。 创作时,首先要对纸张的面积大小、书写内容的字数多少、字体形态、章法布局等做一个大致的估量;然后,平心静气,去除杂念,调整情绪,待创作欲望产生、意念形成后,再落笔书写,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这就做到了“意在笔先”。 2.笔随意行 指创作“意念”在书写过程中的反映,这种意念,能幻想出作品的影像。书 法,就是要把这种无形的、幻想的影像,通过书写过程把它用笔墨表现出来。动笔前,通过构思产生创作意念中的作品幻影,一旦落笔,笔就会在意念中的幻影轨迹上运行,这就是“笔随意行”。也就是说:当你创作意念形成,准备动笔时,铺在你面前的空白宣纸已经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幅完整的、幻想中的作品,你仿佛已经看到了上面的字;当落笔书写时,你的笔就会随着你的意念在幻想的字迹上运行,使幻想中的影像成为现实物象。当有了这种感觉,说明你已达到了“意在笔先,笔随意行”的创作意境,否则,就没有进入最佳创作状态。 3.以意传神 指创作“意境”对作品的精神、气质产生的作用;创作“意境”越高,作品的“神 气”越足、“气质”越高雅,感染力越强。这种较高的“意境”,除了要做到“意 在笔先,笔随意行”之外,还要有娴熟的书写技巧来支撑。在创作过程中,要始 终保持高昂的创作激情,把各种书写技巧充分展示出来,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第二节 书法创作中笔法、墨法、章法的运用 1.笔法的运用 要根据创作书体,选用与其书体相对应的笔法。精湛的笔法是就势而书、随意而行,使毛笔在中锋、偏锋、侧锋等不同状态下自然转换运行。除此之外,还要兼顾用笔力度、书写速度、行笔节奏的变化。这些变化可用“轻、重、缓、疾、抑、扬、顿、挫”八个字来概括;这八个字是四对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分别有它不同的涵义:“轻、重”指的是用笔力度的大与小;“缓、疾”指的是行笔速度的快与慢;“抑、扬”指的是思想情绪的收敛与放纵和字体形态的紧缩与夸张;“顿、挫”指的是行笔的停顿与转折。这些矛盾需要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去化解,把它们融为一体,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1)“轻、重” 不同的用笔力度,表现在提、按的用笔方法中。把笔向上轻提,笔画会变细,向下按笔画会变粗,适当地提、按会使笔画产生粗细变化,借此产生轻、重对比,加强动感。
(2)“缓、疾” 不同的行笔速度,是创作情绪、意境的表现。“缓”则 心平气和;“疾”则情绪奔放,一发而不可收。以缓、疾相间的速度行笔,会产 生自然的节奏感。书法的“神气”就产生在行笔速度的缓、疾对比之中。
(3)“抑、扬” 是掌控书写情绪的收敛或放纵、字体形态的紧缩或张扬的手段。“抑”则收敛;“扬”则放纵。书写情绪收敛,字体形态则紧缩;书写情绪放纵,字体形态则张扬;字体形态参差错落的变化情趣,就产生在这一收、一放之中。
(4)“顿、挫” 是毛笔在行进中的停顿、转折的处理技巧。“顿”则停顿休止;“挫”则转折。“顿”是行笔间突然驻笔停顿,犹如悬崖勒马,惊恐险绝;“挫” 是行笔间的方向转折,犹如乘坐过山车,时而直行、时而环绕、时而升上顶峰、时而跌入低谷,在起伏跌宕的律动节奏中把情绪推向高潮。字体形态的平正险绝、笔画的环转萦绕、节奏的起伏跌宕都是用“顿、挫”的技巧来表现的。
2.墨法的运用 根据使用的毛笔和宣纸的属性来确定合适的用墨方法。墨法包括:墨块的研磨和墨汁的调兑、用笔时对笔毫中含有墨量的控制以及毛笔蘸墨的频率等。这是被大多数书法家忽略的,而又是书法不可缺失的一法。 墨块的研磨和墨汁的调兑,都要加入适量的清水,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墨迹的效果。水少,墨液黏稠,行笔滞涩,墨迹缺乏韵味;水多,墨液稀而淡,虽行笔流畅,但墨色浅而无神。只有浓淡适宜,才会使墨迹达到色、韵俱佳的效果。 在书写过程中,对笔毫中含有的墨量控制是墨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毛笔蘸墨时,要吃饱墨液,然后在砚台边棱上探笔,把多余的墨液刮去,以免滴落污染画面。蘸墨后,笔中饱含墨液,落笔要轻,而后逐渐给力,并逐渐放缓行笔速度,直至把笔中的墨液用完为止,再去蘸墨。墨法用得好,写出的作品从浓到淡、从湿到干层次分明,作品中蘸墨的次数清晰可辨。切忌:频繁蘸墨和每行开头蘸墨的不良习惯。
3.章法的运用 要根据创作书体选用与其相对应的章法。所谓章法,是指作品通篇的布局,也就是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和空白分布。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距离和空白分布是小章法,它会影响到一个字的疏朗与拘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和空白分布是大章法,它关系到整幅作品的静与躁、空灵与郁闷的视觉感受。 楷书、隶书、篆书多为格式化章法,字字独立,每字一格。行草书,则以竖行无格书写,竖则成行,横则无序。而甲骨文、金文则前两种章法兼有用之。
好的章法,产生在有意和无意之间。有意,是在书写前,对字数的多少、纸张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估量,然后,落笔书写;无意,是在书写过程中,在有意的基础上,随势就势而产生的布局变化,不是有意得到的。 4.字体形态 也称字体结构。在创作时,要根据每个字的结构,随其形而取其势,随势而书。譬如:左右结构的字,要随其形取横势;上下结构的字,要随其形取竖势,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自然的、大小不等的、横竖体势错落的章法来;通篇看去,犹如看到了广场上千姿百态的人群:有立、有坐、有俯、有仰、有蹲、有卧等不同形态,给读者以无尽的联想。行、草书的创作中,在不影响章法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去夸张字体形态,这样会产生很好的视觉效果。
第三节 书法作品的书写格式、款式及题款 1.书法作品的书写格式 与现代的书写格式不同,它使用的是从右向左、从上向下、竖行书写的古代传统书写格式。这种书写格式,起源于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的木简、竹简的书写格式,一直沿用至今。用现代的从左向右、从上向下、横行书写格式,是不符合书法格式要求的,是错误的。尤其是楹联(对联),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悬挂时不要颠倒。
2.书法作品的款式 指的是一件完整的书法作品的形状样式。常见款式大致有:横披、中堂、斗方、扇面、条幅、楹联、条屏、册页、长卷、手札、匾额等。 (1)横披 是指长条形的横幅作品。这种作品,是按宣纸的横边长度来 称谓的,譬如:横边长度是四尺的就叫“四尺横披”,六尺的就叫“六尺横披”, 以此类推。
(2)中堂 指用出厂时的原始尺寸,不经剪裁的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作品。四尺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叫“四尺中堂”,六尺整张宣纸竖式书写的叫“六尺中堂”,以此类推。它的高度(纸的长度)与宽度比约为二比一。
(3)条幅 指竖式、条状长方形的作品。一般都由整张宣纸顺长对折裁开书写而成,写在四尺宣纸对开叫“四尺条幅”或“四尺条”;写在六尺宣纸对开的就 叫“六尺条”,以此类推。条幅与中堂都是竖式长方形的样式,其区别在于:中堂 是用整张宣纸书写而成;条幅是用整张宣纸顺长对开或多开的条形宣纸书写而成。
(4)斗方 指边长相等的正方形作品。它以边长尺度称谓,边长几尺的就 叫几尺斗方,一般都是用整张宣纸横折对开书写而成。比如:写在四尺宣纸横折对开就叫“四尺斗方”,写在六尺宣纸横折对开就叫“六尺斗方”。
(5)扇面 指折扇或团扇形的作品。这种款式幅面有大有小,尺寸不定。 扇面用纸多数用预制的模板裁剪而成。
(6)楹联 也叫对联,由民间春节时粘贴的春联演变而来,有上下联两个 条幅构成,右边的为上联,左边的为下联,不可颠倒。
(7)条屏 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条幅,来书写完成一篇完整文学内容的书 法作品。由两条构成的条屏叫“两条屏”;由四条构成的就叫“四条屏”,以此 类推。这种条屏作品多以偶数构成,但不是绝对的。
(8)册页 指装裱成册的书法作品。这种作品,有的是在已经装裱好的册 页上直接书写而成;也有先在纸片上书写,然后再贴裱到册页上的。册页有大小之分,它不用尺寸称谓,而用从大到小的序号称谓,如:一号册页、二号册页……,一号册页尺寸最大。
(9)手卷 成卷的作品,因窄长不宜悬挂,只能在案面上展开手把阅读欣 赏,故此得名;手卷宽度一般在30 ~ 50 厘米,展开长度从几米、几十米到上百米不等。三四米以上的手卷也可称为“长卷”。手卷是先在条形宣纸上书写好的作品,可以写多条,装裱时再把它们连接到一起。
(10)手札 也称信札、尺牍 由古代书信、文稿、诗稿等书写形式演变而来,作品幅面多在方尺之间,故又称尺牍,这种作品字体较小。
(11)匾额 指为殿堂、馆所、商铺店面等名称和书房斋号等题的字的书法作品,这种作品字体较大或为榜书。
3.书法的落款 在书法作品的正文完成后,签署作者的姓名、名字或字号,以及创作时间、地点等内容的题记,也称款识。落款的字,比作品正文的字要小一点。款识,按位置可分为:上款、下款两种。按字数多少又分为:长款、短款、穷款三种。 (1)上款 题写在作品正文前(右上方),用以注明作品送给某人或注明 作品正文内容的出处,解释作品内容的释文等内容的题款。上款,在对联书法作品中使用较多,借此保持上下联的平衡对称。 (2)下款 题写在作品正文后面(左边),用以注明作者姓名、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及其他标志性内容的款识。落款时,字体大小不得超过正文字体体积,并且要留出钤(qiàn)印的空间。
(3)长款 字数较多的款识,从十来字到几十字不等。在正文结束后,纸 面剩余空间较大时,多以长款补充,借此调整章法,起到平衡的作用。
(4)短款 字数较少的款识。一般是在正文完成后,剩余空间有限的情况 下使用。短款,多为题写作者姓名或字号、创作时间等,具体情况各异。
(5)穷款 只题写姓名或字号的款识。一般指三字或三字以下的题款。
第四节 印章的用法 印章,是书法作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印文内容分为名章和闲章两种。对它们钤印的位置,有严格的限定,不可乱用,也不可多用。印,用得好使作品锦上添花,用不好会破坏章法。 1.名章(字、号、斋号印) 也称印鉴,是鉴别书法家作品真伪的主要依据。名章,有其固定的位置,就是在下款的下方,不可改变。一般多用上下两枚名章,上方用刻有姓、姓名或名的印,下方用刻有斋号、字或号、姓氏的印;并且要求印文一阴(白字),一阳(红字)配合使用,阴文在上,阳文在下,不可颠倒。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也可勉强用一枚名章。要求两枚名章必须是统一大小的方形印,不可一方一圆或一小一大并用。
2.闲章 在作品中,除名章以外,其他印章都叫作闲章。闲章,用于引首、镇角、补空装饰等,其钤印位置也有严格要求。 (1)引首章 是用在作品正文开头的外边(右上角)的闲章。 用印时要注意,印与纸的两个相邻直角边的距离不可均等,一般上边的距离较长些,而右边距离稍短。 (2)镇角章 用在作品边角部位的闲章。 主要作用是保护画面,避免在装裱时将画面空白处裁掉,而破坏章法。它的位置是在作品的左上角或右下角,根据需要选定。但是,它不可用在名章下方,并且印与纸的两个相邻直角边的距离不可相等。 (3)补空装饰章 用在作品中较大空白处的闲章。 在作品出现较大面积的空白时,用闲章补空加以装饰,并起到平衡章法的作用,但要慎重使用,不要画蛇添足。 印章的大小,要根据款识而定,款识的字大则用大印,小字则用小印。并且,印章体积要比字体稍小。有时,作品正文的字很大,但题款的字很小,也必须根据落款字的大小,来选用相应大小的印章。 为了使印迹清晰,使用前,要清除残留在印面上的印泥。印章在沾印泥时,要使印面吃足印油,但不要太多,否则,会出现晕迹,影响印迹的清晰度。
第五节 题款中使用的中国传统纪年法 在书法题款中,用来标注创作年代、季节、月份、日期以及人称和客套语等的内容,大都沿用传统的古文题写,而不用现代文学语言。当然,根据时代的发展,使用现代文学语言题款已成趋势。
1.中国传统纪年法 即天干地支纪年法:天干地支纪年法,也称农历纪年法。它是中华民族的独创,也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天干地支,取树木的干和枝之义,用于记载天地间,宇宙时空的轮回运转规律,故称天干地支。天干,按顺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来表示;地支,按顺序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来表示。分别取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按顺序循环配对,构成六十个两字组合,用来作为每一年的代号,轮回使用。我们把一个轮回叫做“一个甲子”,一个甲子六十年;这就是农历天干地支纪年法。 华人的属相,就是用地支的十二字,分别与十二种动物,巧妙地结合到一起,而产生了“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我们把它叫做“生肖纪年法”。按照生肖纪年法,每十二年为一个轮回。农历的每一年,都以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开始,以腊月最后一天的除夕夜结束。 落款时,可使用干支纪年法,也可用生肖纪年法。譬如:2012 年是壬辰(龙)年,可用“壬辰年”,也可用“龙年”来表示。现在,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法,只有华人还保留着民族传统的干支、生肖纪年法,并用在书画作品的题款中。 2.农历季节、月份的雅称 农历季节、月份的雅称,是古人创造的对季节、月份时令的文雅称谓。古人在书法题款中多用雅称来标注创作时间,而不用序号数字标注,此法一直沿用至今。具体称谓如下: (1)四个季节的雅称 春季雅称:春、三春、九春、阳春、芳春、艳阳、青阳等。 夏季雅称:夏、朱夏、朱明、昊天、三夏、九夏等。 秋季雅称:秋、金秋、素秋、三秋、九秋等。 冬季雅称:冬、三冬、寒冬、九冬、玄冬等。 (2)十二个月份的雅称 一月雅称:正月、元月、孟春、开岁、岁首、华岁、端月、新月等。 二月雅称:杏月、丽月、花月、仲春、中春、中阳、中和、殷春等。 三月雅称:桃月、蚕月、季月、莺月、晚春、暮春、春末等等。 四月雅称:阳月、麦月、梅月、槐月、首夏、夏初、孟夏、初夏等。 五月雅称:蒲月、榴月、郁月、天中、中夏、盛夏、仲夏、皋月等。 六月雅称:荷月、焦月、暑月、晚夏、末夏、极暑、暮夏、季暑等 七月雅称:秋初、兰秋、肇秋、新秋、秋首、早秋、孟秋等。 八月雅称:桂月、仲商、高秋、桂秋、正秋、仲秋、壮月等等。 九月雅称:菊月、暮商、霜序、暮秋、晚秋、菊秋、菊月等等。 十月雅称:孟冬、初冬、上冬、新冬、冬初、开冬等等。 十一月雅称:冬月、仲冬、寒月、中寒等等。 十二月雅称:腊月、岁末、残冬、末冬、严冬、残冬等等。 每月上旬雅称:上浣。 每月中旬雅称:中浣。 每月下旬雅称:下浣。 古代的文人墨客,对月份的称谓繁多,这里只是选出一小部分作为题款之用,将其他繁杂难懂的叫法略去。在题款使用时,尽量采用常用易懂的名称,以便于读者理解。
第六节 题款中的人称和常用语 在作品落款中,当提及他人或把作品作为礼物赠给他人时,要用尊称词语表达,这是一种传统礼节。用语要准确,因人而定,否则,会贻笑大方。 1.题款中的人称 对他人的尊称:大人(称有亲属关系的长辈,与辈分具体称谓合用, 如: 伯 父大人、祖父大人……);师父、恩师(称自己的老师);先生(称平辈或无亲属关系的男性长辈);女士(称平辈或无亲属关系的长辈女性);小姐(称未婚女性);兄(称比自己年龄大的平辈男性);仁兄(称关系亲密的平辈男性);道友、同道(称书画家、书画爱好者);学友、师兄、师弟、同窗、同席(称同学);贤弟(称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方家、法家(称书画家)等等。 对自己的谦称:愚兄、愚弟(相对平辈而言);后生、晚生(相对长辈而言)等。 2.题款中的常用语 常用客套语 将自己的作品赠与他人时,往往要落上款,在上款中首先是受赠人的名或字、号,如果对方有字或号,用字号称谓更加礼貌。如果对方没有字或号,只能用名字时,千万不可带姓氏,直呼姓名是极为不礼貌的表现。名或字号下边是尊称,尊称下边要用客套语结束。常用客套语有:雅正、雅属、雅鉴、雅教、大雅、惠存、清赏、雅赏、赏玩、赐正、斧正、正腕、法正、补壁、糊壁、笑纳等等。这些客套语只用在对他人的尊称后面,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虚。有时作品没有上款,可在下款中题注这些信息。
下款中的常用语 大多是作者自己谦虚的语言,用在自己署名的下边,然后钤印。常见的用语有:书、题、拙书、敬书、醉笔、戏笔、漫笔、涂鸦、录、抄、抄录等等。如果是临摹作品,则用:临、节临、摹、仿等词语。这些客套用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上述各项内容,都是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必须要表现的、不可缺少的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学习逐渐积累来满足创作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