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标本法下(一)

 山东中医竹林 2015-11-30

标本法下(一)

2015-11-29 呵呵 

作者/吴雄志先生


导读:前面是我们对《伤寒杂病论》的概述,下面我们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标本中气,也就是标本法。标本法分为两篇:上篇讲标本源流,下篇讲标本论治。标本源流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讲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重新发现《伤寒论》里面藏着的含义。简单来说也就是上篇讲道理,下篇讲运用。


标本法下(一)


一、形气一体

我们知道标本中气属于运气学说,运气学说的核心实质是东方的时空观,所以要理解标本中气,首先必须具有空间观。用我们做的这个模型去理解《黄帝内经》中标本中气的原理就非常容易,否则就会觉得很难理解。

形气一体图(图3-8),通过这张图来告诉大家形质和气化的关系。我们讲认识中医的时候,就讲了中医对人体生理的基本认识由三个要素组成:第一个是器、容器,就是我们讲的脏腑。五脏六腑就像我们的做饭锅,是工具。第二个是道、通路,是十二经络,也就是我们讲的六经,这是传送带。第三个是料,是物质基础——气血精津液。气血精津液是怎样完成生理过程的呢?是以经络为通道,以脏腑为容器,在其中发生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变化,这个过程叫做气化。气化的最终产物是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个理论类似于西医学的结构学派、功能学派和信息学派。所以大家看图3-8,最里面是五脏六腑,脏腑的特点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联系五脏六腑的是三阴、三阳和十二经络,通过三阴三阳的联系,气血津精液在五脏六腑里面发生物质与能量的转化,产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气化的过程。

形质是我们的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和气血精津液。人体的六气和自然界的六气相互感召,我们叫做同气相求,内外感召。通过同气相求、内外感召,把人的风寒火热燥湿与自然界的风寒火热燥湿相互联系。如果形质损伤会影响气化,气化不及或太过又会影响形质,所以我们叫做形气一体。形质与气化是如何互相影响的呢?是通过五运六气——阴阳化生五行,五行运化六气。

图3-8

二、标本从化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就是说疾病的发生,有的生于本,有的生于标,有的生于中气,我们分别简称为从本、从标、从中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这段话看似复杂,实则非常简单,其实是讲了三个原则:

第一,标本同气,从本。少阳、太阴为什么从本?因为少阳本火标阳,火跟阳是同气的,所以从本。太阴本湿标阴,湿和阴也是同气的,所以从本。

第二,标本异气,从本从标。比如说少阴本热标阴,标本异气,所以少阴从本从标。太阳本寒标阳,标本异气,所以太阳从本从标。由于少阴和太阳从本从标,所以少阴病和太阳病最典型的症状是寒化和热化。太阳病从本则恶寒,从标则发热,热化太过就成了温病;少阴病从本从标,症状有寒化、热化,黄连阿胶汤证和四逆汤证分别是典型的少阴热化证和寒化证。

第三,阳明厥阴,从乎中气。阳明和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气,因为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分别是阳和阴到了极致,此时影响疾病转归的是中气。具体地讲,阳明为两阳合明,热到极致,所以影响阳明病转归的是太阴湿化,也就是我们讲的“存阴液”。叶天士讲的“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就是说热病的时候,存阴液是关键。厥阴的特点是两阴交尽,发生厥热胜复,而阳气来复与否取决于少阳的火化,所以从中气。如果阳气不来复,这个人最后就由于厥证死亡了,这是极端严重的情况。

六经标本从化,就这三个规律。首先讲标本同气,皆从本化。因为少阳和太阴的标和本的性质是一样的,因此少阳、太阴皆从本化。由于皆从本化,少阳、太阴就出现了一证论治的特点。为什么是一证论治?因为少阳本火标阳,从本,所以少阳无寒证,有寒皆是厥阴。四逆散证是阳气郁闭所致,不是真正的寒证。太阴本湿标阴,从本,所以太阴无阳证,有阳皆是虚火,即李东垣讲的阴火。即使太阴出现手足自温等看似阳证的症状,也是阳气虚弱导致的阴火。太阴既无实火,也无阴虚的虚火,太阴之火是阳气虚弱导致的“气虚生大热”,就是李东垣所讲的阴火。

所以,少阳无寒证,少阳见寒证,必是厥阴;太阴无阳证,太阴见阳证,都是阴火。但是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少阳与太阴合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那是太阴之寒,而不是少阳之寒,少阳本身是没有寒证的。因为少阳是相火,如果相火没有了,生命也就终止了。

其次讲标本异气,从本从标。少阴和太阳是标本异气,两经的特点是从本从标,出现寒化和热化。所以辨太阳病、少阴病,最关键的是要识别寒化和热化。

至于阳明、厥阴从乎中气,因为阳明、厥阴分别是两阳合明和两阴交尽,所以阳明病最关键的是太阴湿化,是存阴液;厥阴病最关键是少阳相火,相火不来复,病人最后是会死亡的。

假设太阴不表现为从本、而从中气——阳明燥化,那么脾虚的临床表现就不是自利不渴了,而是“口干、消瘦、少苔”等一派阴虚的症状,这是不对的,也与我们的临床实际不吻合。为什么不对?因为脾的生理功能就是太阴从本,所以太阴病都是湿化的症状。你见过脾阴虚吗?书上有个脾阴虚证,用参苓白术散。但是临床上见过典型的、真正的脾阴虚吗?太阴是从本的,所以对于脾阴虚这个证,首先就要打一个问号。脾阴虚是否存在?治疗方法是什么?参苓白术散是养阴的药物吗?

再假设阳明病不从中气、太阴的中气不决定阳明病转归的话,那么热病就不需要存津液。既然道理上是从太阴湿化,就说明热病关键要存津液,临床治疗阳明病也确实是存得一分津液,就得一分生机。西医治疗发烧常常输液,对于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的症状,输液补充水分,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中医讲的存津液。


I無門医述宗旨:

光大创新,发扬国粹;传道解惑,有教无类。

医乃仁术,非真不传;团结友爱,止于至善。

I版权声明:

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联系我们=========


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发邮件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