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 | 姚强谈导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关键作用

 泓泉淼淼 2015-11-30
编者按

毫无疑问的是,指导教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负有第一指导责任。但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常常只关注学生的科研学术的情况,对于教书育人的其他方面关心不够,同时部分导师因为自身科研和行政任务繁忙放松了对学生的指导,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对研究生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一年一度的2015年清华大学教书育人研讨会上,研究生院院长姚强,选取了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究竟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一话题,谈了他的看法。


导师指导现状堪忧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姚强发言

对于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们的现状,姚老师直接抛出了两项源于清华大学2014年基础数据调研的统计数据。其一,在研究生对导师的印象这一问题中,研究生们对导师们的学术产出、学术道德和学术热情方面,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有超过60%的同学认为导师忙于晋升和忙于赚钱;有超过50%的同学认为导师在行政事务投入太大。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警惕。


其二,在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程度这一问题中,大部分研究生感觉导师对研究生的关心,除了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之外,对于研究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普遍主动关心不足,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感觉到了导师的主动关心,甚至有的研究生感到自己的导师完全不管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只能靠自己努力。姚老师认为这些现状对于清华大学来说已经是很严重,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国内其他的高校和研究者都进行了类似的调研,《博士生培养内在制度研究》一书中提到78%的导师和58%的博士生认为每一名导师适合指导1到2名学生,而实际却平均已达到了5.77名。而77%的导师和63%的博士生认为导师指导投入时间和精力“一般”或“不足”,不仅学生不满意,导师自身也对自己指导过少感到不满。由于近年研究生的大规模扩大招生等原因,我们有相当一批导师所指导研究生数量已经严重超过了自己的指导能力。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研究生教育快速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反映到导师指导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强的计划色彩,研究生几乎零淘汰,导师指导不力而产生问题的风险很小;再一个是目前各种评价体系,学校和教师们普遍把科研作为当务之急,并公然以此作为他们无法严肃认真对待人才培养的理由。最后,学校的管理引导不利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导师的定位和责职的再认识
那么导师在现有制度下的研究生教育中原本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姚老师认为对于导师的最基本要求是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比如说培养方案的制定,检查学生各方面的进展,把握他的研究方向,作为论文的第一个读者,对论文进行把关,为研究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机会等。这些方面总体上大家比较熟悉,做得也不错。

另外,成功的导师还应当能起到示范作用,他要非常好地平衡好与学生的关系,支持学生的理想,同时也要向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方向,要让学生对未来有良好的愿望,点燃和激励学生的信心,让他们对成功抱有信念。好的导师目标明确,不仅把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还要成为学生探究未知的榜样。


接着谈到导师应该如何具体去做,姚老师认为搞好教学是导师的天职,而做好科研是导师本分。天职和本分都是重要的,但也是有所差别的,导师育人为本。现在整个人才的成长和管理,都只是参照一些人才指标、发多少论文、评多少奖,非常害人,用这样的指标去进行科学研究,其实本身已经迷失了真正的科学价值,令人痛心。而按照这个思路去指导学生,只逼着学生做实验发论文,则更只能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


所以,要当一名好的导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正直的品质、追求真理、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样,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更多地是鼓励他们去思考、去创新,而不是单纯的教他们如何写出论文来。一个好的导师应当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保持学生对这个世界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为他们探索这个世界和学习配备这种技能。

而且导师在指导过程中还要起到一个学术桥梁的作用,要让学生不仅仅是做出好的东西来,而且要把他带领到学术团体中,要扩大他的学术视野,培养真正的科研素养,而不是简单的指挥研究生干活。通常这类专业领域和团体对于学生来讲同样充满了好奇,优秀的导师会给学生提供演讲、提名进入专业团体、参加专业委员会工作的机会。

而谈到对学生的态度,姚老师引用了西北大学李浩教授的几句话,“记住我是老师,我愿意与我的同学共同承担责任,共同成长”。导师必须把学生看得与自己休戚与共,才能真正的把教学放在心中
学校要真正落实人才培养为根本
国内外所有的名校,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现在国内各个高校由于各种评估、排名以学术成果和人才、基地为第一导向,常常使得各个学校迷失方向。比如清华大学花了大力气引进海外人才,但我们引进大师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自己出学术成果,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引导和教育未来一代学生。那么学校在引进和续聘导师的时候,不仅要注重他们学术成果的考察,更应该认真考察导师有没有教学的兴趣和帮助学生的能力,是否关注学生。

育人为本,课比天大应该是大学发展的第一定律,第一法则。抓住这一点,就可以纲举目张,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所以姚老师认为现在的教育改革重点,需要放在调整学校和各院系教师奖励评价机制上以保证导师精力主要投入的方向是人才培养。而维持单纯的以论文和导师本人的学术成果,而不是对人才培养的成果来进行评价的体系的话,只能让导师对学生的培养越来越不重视。

具体的说,就是教师的努力方向和大学的奖励系统必须以更加平衡的方式,来支持完成大学的人才培养任务。改变学校投入和预算的方式,不以争取科研经费的能力为预算基础;将预算用于为学生创造更良好的工作环境、教室、交流空间和实验室条件。学校的关注点更集中于课程,集中于教师奖励,而不是学科和科研成果,并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更加以学生为中心。

同时,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导师能从学生的培养上获得优厚的回报,那么自然就乐于用心培养学生,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有期限的研究员看待。

清华大学第32次教书育人研讨会现场

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作为世界一流大学,不管是学校的行政人员还是导师本身,都必须把这看作是自己工作的核心。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摇篮,而不只是一个科研的平台和导师自我成长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