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仲瑛痰瘀论治疑难病证

 清茶清清 2015-12-02
临证治则述要
1.攻邪治标-化痰祛淤
见痰治痰,见瘀治瘀,痰化瘀散则 病自已。这是无可非议的对应性治疗,虽属治标之计,实寓治本之道。因“邪祛则正安”,既有利于脏腑气血功能的恢复,且可阻断痰瘀所致的多种病症。由于痰瘀的相伴为患,在具体治疗时尚需分清二者先后及主次关系。抑有痰瘀并重,确定化痰与祛淤的主从或是痰瘀并治,治痰治瘀虽然有助于痰清。此即所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若痰瘀并重则当兼顾合治,分消其势,使其不致互相狼狈为患。同时应注意不可孟浪过剂,宜“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气血阴阳,变生坏病。选药以平稳有效为原则,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如祛淤之虻虫、水蛭,化痰之甘遂、商陆等。
2.从本图治-调补五脏
治病求本是中医必须遵循的基本 准则,对痰瘀同病的治疗亦复如此。此即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之理。因痰瘀的生成,实缘五脏功能之失调、津血不归正化变异而成。故调整五脏功能,扶正补虚,则痰瘀自消,所谓:“不治痰而痰化、不治瘀而瘀祛”是也。因气血冲和,百脉流畅,自无生痰停瘀之患,故景岳谓:“治痰当知治本,则痰无不清,若但知治痰,其谬甚矣”,王肯堂亦曰:“虚证有痰,勿治其痰,但治其虚,虚者既复,则气血健畅,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提示了求因治本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标本同治”、消补兼施,有机综合应用于临床,又可助于邪正合格,提高疗效。
3.疏利气机-助消痰瘀
痰瘀是津血停聚所成,津血赖以气化以宣通,故痰瘀病变气滞密切有关, 此即“气滞则血淤痰结”(《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因“气行则痰行”(《朱氏集验方》)、“气行则血行”,所以治疗痰瘀同病一般应配理气药,行滞开郁,条达气机,以助化痰祛淤药发挥效应。这就是:“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之顺矣”(《局方发挥》)、“凡治血者必调气”(《血证论》)之意。另一方面,痰瘀既停又复阻碍气化功能,导致气滞加重,因此,化痰祛淤尤为针对性措施,痰瘀去则气自顺。诚如《医碥》所说:“气本清,滞而痰凝血淤则浊矣,不治其痰血则气不行”。再者,导致气化失宣之因多端,“气之为病不一,故痰之为病不一,必本其所因之气,而可治其所结之痰”(《存存斋医话稿》),论瘀亦当如此。
痰瘀同病验案
(一)肺胀(慢阻肺并发急性感染)
牛××,女,72岁,家庭妇女。
初诊(93年3月6日):有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史。春节前左侧颊粘膜红肿疼痛,防于饮食,用消炎药有所控制,但未消失。二周前因感冒而咳嗽、气喘、吐痰,服螺旋霉素、桔红痰咳液等治疗效果不着。现咳嗽,气喘,胸闷,呼吸不畅,咯痰质粘色稍黄,量多,口干多饮,纳差,唇甲淡紫,左峡赔肿胀,颊粘膜暗红,有数个火柴头大小溃疡,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听诊两下肺均可闻及干湿罗音。
辩证:痰热蕴肺,肺络瘀阻,阴津耗伤,肺失清肃。
治疗:清热化痰,活血和络,滋养肺阴,止咳平喘。
方药:南北沙参各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2克、知母10克、竹沥半夏10克、鱼腥草15克、炙射干6克、广地龙10克、半边莲15克、生甘草3克、桃仁10克,七剂。
复诊(93年3月17日):咳减痰少,气喘显平,颊粘膜溃疡痊愈,纳增,听诊肺罗音明显好转。辩证为肺心同病,痰热久郁,心血瘀阻,气阴两伤,治予原法加减。
原法去沙参、半边莲、加太子参10克、丹参12克、嘱继服七剂。
三诊(93年3月31日):药后咳喘已平。咯痰少许,胸闷不着但有时心慌,腿胀,舌紫尖红,苔薄腻,脉弦滑不静,时有歇止;听诊左下肺可闻少量湿罗音。痰热虽减不净,心肺气阴两虚,治节无 权,肺络瘀阻。治守原意转以补益气阴,化痰祛淤为主。
党参12克、太子参12克、炒玉竹10克、麦冬10克、白沙参12克、炙桑皮12克、葶苈子10克、竹沥半夏10克、苏木10克、桃仁10克、丹参12克七剂。
四诊(93年4月7日):药后心悸不着,浮肿消退,咳喘未作,咯痰不多;听诊肺部罗音消失。治守前法巩固。
原方加知母19克、鱼腥草12克,七剂。
按语:周师认为“肺胀病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外邪痰瘀阻肺,气阴耗伤”, 治疗既应遵守发时祛邪治标的原则,辨其病性的寒热施治,又不能忽视扶正治本的要求”。本例肺胀乃属阴虚痰热瘀阻证;因此治本以滋养肺阴为主,治标则清化痰热,和络化淤;标本兼顾,咳、喘、痰得平。同时肺经虚火上炎所致的口腔溃疡亦随药而愈。继因心肺气阴虚象明显,痰瘀阻塞肺气,转以补益气阴,化痰祛淤竞功。周师对肺病痰瘀常用苏木、桃仁、红花、丹参、葶苈子、苏子、半夏、射干、地龙等药,衡量痰与瘀的主次配伍,颇能得心应手。
(二)咯血(支气管扩张并发出血)
鲁××,女,47,岁,工人。
初诊(93年3月17日):有支扩咯血史,本月11号咯血复发,住××医院急诊室治疗稍缓。刻诊:咯血呈暗黑色 瘀块,或痰中夹有少量鲜红血丝,日吐20~30口,胸隐痛,闷塞不舒,本月月经2潮,近日血鲜夹有小血块,大便干结,舌质红隐紫,苔中后部药黄腻,脉细滑。
辩证:痰热蕴肺、瘀热动血。
治疗:清肺化痰、凉血祛淤。
方药:丹地合剂加减,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制大黄6克、黑山栀10克、炒黄苓10克、茜根炭10克、煅花蕊石10克、血余炭10克、失笑散10克(包煎)玉金10克、白茅根20克、黛蛤散10克(包煎)、另服三七片,每次3片,每日3次;3帖。
复诊(93年3月20日):药后咯吐瘀黑血块反较增多,日约30~40口,但痰中未夹新鲜血丝,血出后胸闷反见减 轻,不咳,有少量粘痰,胸痛已除,大便通调,月经趋净。治守前意。
原方去大黄、山栀、黛蛤散,加大黄炭10克、白芨10克、紫珠草15克。
服方2付血止,继诊乃减止血药,增入滋阴润肺、清化热痰之品又服2旬,诸症基本消除。随访半年,症情平稳,咯血未作。
按语:血证虽然总属气火逆乱、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形成。本例却为痰热瘀肺所致;故治以清化痰热、凉血化淤止血;药选周师自拟清化瘀热效方丹地合剂(丹皮、生地、赤芍、水牛角、大黄、煅人中白、黑山栀、白茅根)出入。药后初见血增多。继而血止,此乃肺络瘀阻热郁获得宣泄之象,故血出后胸闷反轻,达到痰化热清、瘀祛血止的目的。
(三)心悸(心律失常)
查××,男,52岁,干部。
初诊(93年2月11日):2月前因感冒发热发现心律失常,经诸西医院查为房早、房颤,但原因难明,拟诊冠心病、心肌炎、服心律平,异搏定症减未平。现心慌、胸闷、气短、疲劳乏力、形寒怕冷、易汗、肢体酸痛、食纳乏味,舌质紫,苔薄黄腻,脉沉取弦滑、时或不调。
辩证:正虚受感,心气痹阻,痰瘀互结,心营不畅。
治法:温养心肾,宁心复脉,活血化痰。
方药:桂干龙牡汤,丹参饮合举元煎加减,炙桂枝10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太子参15克、炙黄芪15克、炒玉竹10克、丹参15克、石菖蒲10克、鹿 衔草15克、桑寄生15克、龙骨、牡蛎各20克(先煎)、砂仁3克(后下)、甘松10克、白檀香3克(后下)。
药后诸证明显改善,早搏减少,但仍时有胸闷、心悸、气短,脉来少神,上方去鹿含草、桑寄生、甘松,加制附片3克、仙灵脾10克,续服3周早搏近平,自觉胸次宽畅,查心电图正常。
按语:本例心悸病机主在心肾阳气亏虚。气不运血则血行不利,气不化津则津停为痰。虽目前痰瘀症状似不突出,但舌脉已有隐示,故应兼治,在温养心肾基础上增加活血化痰之品。药用俱元煎,桂干龙牡汤补气通阳,镇心定悸;丹参养血活血、安神宁心。石菖蒲化痰通窍,舒畅胸膺,二药相配乃周师常用治疗本病通阳有效对药;玉竹滋阴以配阳;鹿 衔草、桑寄生宣痹通络;砂仁、白檀香理气和胃。全方组合有序,主次相宜,故药入效颇快。
(四)胃痞(慢性萎缩性胃炎)
张××,女,50岁,炊事员。
初诊(93年8月11日):胃痞3载,多次胃镜查为慢性萎缩性浅表性胃炎,12指肠球部溃疡,幽门息肉,服多种中、西药物效均不显。现脘痞发胀,怕冷喜温,阻塞不舒,按压不适,食后加重,噫气不畅,舌边尖红,舌下青筋明显,苔黄薄腻,脉细弦。
辩证:胃虚气滞,湿阻热郁,肝气乘侮,和降失司,通阳阻中。
治法:清中化湿,苦辛通降,佐以泄肝和胃,化痰祛瘀。
方药:连苏饮、连朴饮、小陷胸汤与 戊己丸合方加减,黄连3克、苏梗10克、厚朴花3克、金瓜蒌15克、莪术10克、炒枳实10克、吴萸3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佛手5克、太子参10克、炙鸡金6克,七帖。
药服后脘痞减轻,胀感消失,腹诊正常,原方加生炒苡仁各10克继进。以后有时据症选配乌梅肉、冬瓜子、炙鸡金、煅瓦楞、失笑散,石斛、麦冬等。断续服药5个月,其间除偶因饮食不当,触胃风冷略有脘部不适外,余无特殊。随访3个月,一切如常。
按语:本例胃痞中医辩证肝胃同病,湿热痰瘀互阻,治疗揉苦隆辛通、清热化痰、泄肝和胃、活血化瘀于一方,适应了病机的复杂性,因而取效满意。莪术与半夏是老师常用治胃病痰瘀对药,前者 者行气破血,消积除,后者燥湿化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同用则可增强化痰祛瘀之力。
(五)胃痛(慢性胃炎)
何XX,男,26岁,技术员。
初诊(98年9月30号):胃痛3年,上消化道钡透为慢性胃炎,2旬前进食冷物痛发至今,服“快胃片”,“三九胃泰”,“雷尼替丁”等献效。刻下当脘疼痛,发时多在空腹,得食小安,怕冷喜温,按压舒服,泛酸不多,恶心欲吐,大便溏,日行二次,舌淡暗,苔薄脉细弦。
辩证:中焦虚寒,脾失健运。痰瘀阻气,胃失和降。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理气化痰活血。
方药:小建中汤、理中汤、良附丸、半夏 夏干姜散合方加减,炙桂枝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潞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淡干姜3克、法半夏10克、高良姜5克、制香附10克、炒玄胡10克、制乌贼骨12克、失笑散10克(包煎)。
患者服上方一月来诊,胃痛渐止未复发作,怕冷不著,食纳转馨,大便成行,复查上消化道钡透无器质性病变。药证合拍,获取良效,但须巩固,原方去干姜加黄芪12克,砂仁3克(后下),七剂。
按语:此例中焦虚寒显然,但前医屡用快胃片、三九胃泰及温理剂等不效,当与“久痛入络”、“津得寒则凝而生效”有关,故在建中温胃的基础上,配伍化痰祛淤之半夏、失笑散、元胡等,与温化剂相合而获效。
(六)胁痛(肝管结石、胆囊大)
王XX,男,27岁,农民。
初诊(93年10月9日):2月前因食油腻食物突发寒热、胁痛、黄疸,经查B超确诊为①左右肝管结石伴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内胆管结石;②胆囊体积增大,胆总管棱形增粗。顷诊胁痛隐隐,纳谷欠佳,口苦,大便有时色白,舌质红紫气,苔黄腻,脉小弦。
辩证:肝胆湿热,痰瘀互结,疏泄失司。
治法:疏利肝胆,清化湿热,消痰祛淤。
方药:四逆散合胆道排石汤加减,柴胡10克、炒枳实15克、赤白芍10克、金钱草25克、海金沙10克、败酱草15克、莪术10克、炙水蛭5克、陈胆星10克、青皮10克、风化硝5克、(分冲)、郁金 10克、制大黄6克。
复诊(93年12月28日):肝胆多发结石,已服中医50剂来诊,临床症状稳定,虽食油脂亦未见疼痛发作,口不苦,服药期间大便质溏,日行2次,舌暗红,苔薄黄腻,脉小弦滑。治仍当疏利,前方加乌梅肉5克、炙鸡金10克、去败酱草、莪术。
三诊(94年2月16日)继服中药近2月,诸症皆平,偶在进食腻后胁部稍有不适,余无所苦。复查B超:胆囊大小正常,边缘毛糙,余无特殊发现。原方七剂巩固治疗。
按语:老师治肝胆结石经验丰富、治疗明显,用药颇具特色:①重用行气类药,如柴胡10克、枳壳15克、青皮10克,甚至用量更大,意在疏利肝胆; ②祛淤多选颇瘀猛剂,如水蛭、莪术、制大黄等,以求能消有形之结;③必用化痰类药,如胆星、风化硝、矾玉金等,取其软坚作用;④配伍消导类药,如山楂、鸡内金,因其善化瘀积;⑤酌投通腑类药,如大黄、枳实、芒硝、炒莱菔子、槟榔等,取腑以通为用之意,据症因势利导;⑥常规施以利胆排石类药,如金钱草、海金沙、败酱草等。此例所用方药即寓上述意旨,故收痛平石排之效。
(七)胁痛(慢性乙型肝炎)
程XX,男,43岁,干部。
初诊:(93年12月15日)二对半三阳3年,肝功能异常,SGPT反复消长。现肝区隐痛不著,间有脘痞,恶心,或心中嘈杂,口干,小便色黄,舌边尖红、衬紫,苔薄黄腻,脉小弦滑。
辩证:肝郁脾虚,湿热内郁,痰瘀互结。
治法:疏调肝脾,清化湿热,活血化痰。
方药:自拟肝毒净方加减,醋柴胡5克、赤芍12克、炒黄苓10克、蒲公英12克、垂盆草25克、法半夏10克、厚朴5克、煨草果3克、桔皮6克、贯众10克、蚤休10克、土茯苓15克、虎杖20克。
上方稍事加减连服3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复查二对半2次均全部阴性,肝功能正常,治守原法出入,继服2月以资巩固,药用醋柴胡5克、赤芍12克、炒枳壳10克、虎杖20克、半支莲20克、田基黄20克、炒玄胡10克、紫草6克、煨草果5克、厚朴5克、炒苍术10克、青陈皮各6克。
按语:周师对慢性乙肝,多从肝脾两伤,湿(痰)热瘀毒论治。调补肝脾,脾虚用四君,脾湿用平胃散,肝郁予柴胡疏肝饮,肝阴虚予芍药、杞子,涉及肾者加黄精、桑寄生,清化湿热常选黄芩、蒲公英、垂盆草、半支莲等;化痰用半夏、厚朴、桔皮、草果;特别重视清化肝经瘀毒,常选贯丛、土茯苓、虎杖、赤芍、紫草。并认为草果与紫草的合用具有重要作用,草果辛香辟秽,燥湿祛痰,宣透伏邪,紫草气味苦寒,凉血活血,清热解毒,两相配伍,宣清相济。不仅能互制偏胜,且有助于祛除深入肝经血分之湿热瘀毒。
(八)郁症(神经官能症)
彭XX,女,34岁,干部。
初诊(93年4月3日):近二年余,因新婚劳累忧郁而致表情忧郁,情绪低 落,沉默寡言,语言不亮,神情淡漠,善疑,精神不振,乏力怕冷,面色不华,大便干结,食少不馨,舌淡偏暗,苔薄黄,脉细。
辩证:心肝气郁,痰瘀内生,心神失宁。
治法: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化痰活血。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醋柴胡3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川芎6克、合欢皮10克、柏子仁10克、茯神10克、石菖蒲19克、苁蓉10克、仙灵脾10克,七付。
复诊(93年4月10日):精神反应改善,表情淡漠忧郁情况亦见好转,纳谷增加,大便通调,但有时善疑少言,舌脉如前,治守原意,上方去川芎,加远志 志5克,七帖。
三诊(93年4月24日):郁症经疏肝解郁、宁心安神,恙情向愈,精髓情绪转佳,语言增多,已上半班,治守原法,药用:醋柴胡5克、炒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川芎6克、茯神10克、丹参10克、石菖蒲6克、炙远志6克、百合10克、熟枣仁10克、佛手片6克、玫瑰花3克。
四诊(93年5月8日):药服14帖后诸症皆平,精神、情绪表情俱佳,已上全班工作。药获全功,再服原方七付进一步巩固。
按语:本例郁症病涉心肝二脏。故先后用柴胡、香附、佛手、玫瑰花以疏肝力气解郁,合环、柏子仁、酸枣仁、茯神、百合养心安神舒郁,远志、菖蒲化痰利窍,丹参、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诸药同用,辅 以心理疏导,怡情畅怀,配合药饵而收全功。其中尤为妙在化痰活血。因郁必气滞,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输布失常,变生痰瘀。而痰瘀又能蒙蔽神机,加重病情。对川芎与远志的应用,周师认为川芎入肝经,乃血中气药,具有行气活血开郁作用;远志辛苦湿,入心开窍,祛痰宁神,二药相伍,治疗心肝郁病痰瘀证,颇有效应。初诊方中用淡苁蓉、仙灵脾,意在新婚病郁,肝失疏泄势必导致肾阳不振,补肾助火可有助于肝经阳气的升发条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