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拾粹中医》之心脑血管病的思考及病例一则

 清河堂主人 2015-12-02


唐代的布袋和尚有《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都市,在乡村,心脑血管病困扰者我们。现代医学的发展,心电图、脑血流图,似乎把人体疾病描述的很详尽;脑血管、心血管若符合西医学的要求,还可以搭桥修复。这或许是医学某些层面的进步,但在临床治疗仍多有难如人意处。中医学者,如能心地清净,多参考中医药古法,或许能柳暗花明,体会“退步原来是向前”的智慧。

心脑血管病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从经脉来看古人的描述。

在《灵枢·逆顺肥瘦》里描述冲脉,说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注的海洋,脏腑的功能都秉受冲脉的濡养。冲脉向上出颃颡窍,把阳气、精血灌注在头脑。向下,通过足少阴肾经大的络脉,沿大腿内侧、腘窝伏藏在小腿胫骨内,到了内踝骨和跟骨。在这里有一个古语"颃颡",是指咽喉上部和后鼻道。

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讲脑血管病就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个玉门我指的是古人讲的一个叫"蓄门"的窍。蓄门在哪里呢?就在"颃颡窍"的上面。蓄门出自《灵枢·营气》里,说足厥阴肝经,向上循者喉咙,进入颃颡窍,再到达畜门。隋代医学家杨上善说,颃颡是"当会厌上双孔",就是鼻的内窍。蓄门,在颃颡窍之上,是通脑的门户。日本医学家丹波元简注解"蓄门者,鼻孔通于脑之门户"。

冲脉是奇经八脉里重要的一脉,李时珍有一本书《奇经八脉考》,是来重新修订考证奇经八脉。李时珍在书中描述:"起于少腹之内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少阴之间,循腹上行至横骨,挟脐左右各五分,上行大赫……至胸中而散……"是说冲脉起于小腹内。

为什么讲"春风不度玉门关"呢?要知道冲脉是向胸中、向头脑输布精华的气血,输布到人体的颃颡、蓄门,输布到脑的门户,到达整个头脑。春风和煦温暖,唐代孟郊的《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和煦的春风是需要肝肾提供动力和能量,肝肾力量减弱,不能为冲脉提供温煦的力量,心脑血管病多是寒邪凝滞,凝滞产生的瘀热是个表象。

古人把心血管的病叫"胸痹",引用《易经》中的话:"阴凝于阳";用《书经》里的话:"牝鸡司晨"。是讲阴邪的气阻滞在胸中,公鸡不打鸣,母鸡来打鸣,母鸡怎么能打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或"瓜蒌薤白半夏汤"来温阳散结,宽胸行气。

脑血管病,古人叫中风,也是阴邪居阳位。药王孙思邈是用"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来治疗这个病的。续命散里有麻黄、川芎、独活、生附子、细辛等。

2008年春天,北师大的Q教授请我给治疗脑梗塞,左半身不遂。笔者用乌梅丸汤剂及补阳还五汤取显效。

后来他的学生又请中医要大学Z教授看我的方子,说乌梅丸是不着边的,补阳还五汤还行。这个教授也开了方,也是补阳还五汤加减。事前笔者曾给Q教授讲,乌梅丸是治其本;补阳还五汤次之,也是给外人看。果然,有人来评价。

Q教了一辈子书,人脉很广,不断有学生操心帮衬。笔者打了个比方,心脑血管病,是个阴症,就像河流结了冰,补阳还五汤主要是活血化瘀,就像用铁镐把冰面打碎,还是冰凌茬,还在零度,温度不变,还得冻上。当然,补阳还五汤的君药黄芪也有温阳的作用。但乌梅丸是寒热并用,适用于上热下寒症。你不是说脑袋里结冰了吗?怎么又热了呢?其实这个热是虚热,是瘀而生热。头脑里的瘀血,还是有温度的,瘀滞久了,也会有个假热,但本底是寒结。怎么证明呢?这里要提到"艾",用艾条点燃,灸头顶,灸颈项,患者会感到舒适安逸,人体是聪明的。

乌梅丸的附子、细辛、干姜、川椒大辛大热,就是要破体内的阴邪,黄连、黄柏能化解血管、经脉的瘀热。乌梅是君药,引导诸热药到那里去,去厥阴经,足厥阴是肝经,手厥阴是心包经。厥阴属风木,是什么意思,厥阴是属风、属木的。风木的味道属酸,乌梅的酸性,把诸多药力引导到厥阴经。

肝主筋,肌腱韧带是筋,血管、神经本身结缔组织的筋膜也属于筋,厥阴有寒,本身也会强直、挛缩,失去柔和之性,大脑、小脑内部也有更为细致的神经、血管,它们也有属于筋膜的更微观的组织。肝在自然界对应风、木。这些神经血管如果比喻为树木的枝条,在春风里才会柔软,才会风情摇曳;在寒风中,会僵直干枯。续命煮散、乌梅丸就是在厥阴的层面调治。

我们强调心包经和肝经,其实它们都是以足少阴肾经为基础的,真气、阳气的本元在肾。阴霾除尽,春风荡漾,心脑血管才能像春季的河流,或舒缓或奔腾的唱起歌。

还有一个小插曲,师大Q 教授广西老家的弟弟寄来一个乡下医生的方子,方子是在本地常用的验方,吃一段时间,上山多走走,脑血管中风的病很多就好起来了。Q教授说,乡下郎中,会有什么好方子?我展开一看,小续命汤加减,是由孙思邈续命煮散来的。"礼失而求之于野",传统医学的神韵,如微露风霜渗透在神州山水之间。

心脑血管病是个阴症,是阴邪作祟。怎么判断呢?用手的指腹或指背搭在患者的胸腹,细心的体察,略有经验,你会感受到隐隐的不适,或说是阴森森的不适,敏感者还会觉得有阴冷感刺入指骨。这就是体内的阴邪。化解这些阴邪,一学就会的方法,就是艾灸。

Q教授,2008年4月份发病,服中药、针刺后,改善很多,能蹒跚行走。后用艾灸,效力出乎意表!

2008年5月6日夜7点出诊,Q教授在半小时前,自觉胸闷,心区抽搐,有濒死感。他给儿子讲:"我要死了,你知道吗?"进门之前,他大声的吼,似乎可以缓解。让他半躺在床上,笔者为其抚摩胸部,放了两个屁,仍不缓解。接受家属建议,向999急救中心求助。坐在厅堂等待之际,笔者为Q教授拊擦背部脊柱,约20分钟,Q教授站起如厕。

999急救中心医护到达时问:"患者在哪里?"家人告诉:"在厕所"。

Q教授躺在床上量血压,测心电图,999中心医生告诉,都正常。并且看了在医院的报告,建议夜间可以不用上医院了。原来,其如厕,并无屎尿,而是放出一串串、一串串臭屁。臭屁也是经过阳明胃肠,浊气下降排出,症状缓解。大家舒一口气,室内气氛欢悦。

2008年5月7日中午11点12分,忽接电话,Q教授又有昨夜症状,约笔者到师大急救。双手拊在Q教授背部,觉得左手掌下Q教授心区甚凉,阴森森,如摸在寒冰上;接着觉得自己左半身也是冰凉。

此时,想唯有艾灸最有效!取艾条4颗,抓在手里;让Q教授坐着,点燃艾条,灸肺俞、心俞、魄户、膏肓俞诸穴。凝神静气,灸半小时,病情缓解。其后平卧在床上,再灸腹部肚脐周围。Q教授的肚脐左侧有一个痞结,就是一个疙瘩,用手摸,硬硬的,这是寒结在左侧的冲脉,病根在这里;另外Q教授的心下中脘有手掌这么的一块,拊之痞硬。就是在心下中脘和肚脐旁有两处凉疙瘩,是寒凝冲任二脉。

要把这里温通,解除病根。笔者手拿4颗艾条灸腹部。Q教授说,啊!有股气往左腿上走,憋在脚心。Q教授外甥女拿艾条3颗在脚心灸,接应腹部艾灸的热力,脚心的阻滞缓解。

笔者接过女孩子手中艾条,用7颗艾条灸Q教授腹部,在肚脐冲任二脉缓缓移动,到13点半结束,觉其气脉平定缓和才停下来。

后问Q教授,您怎么不呼999急救中心?答,知道他们还是哪一套,解不开,您能解开。

自此Q教授,转为左腿间断抽搐。如何解释其间变化呢?

其胸闷,用药及针灸后,虽是脑梗阻,正邪却在厥阴心包经交争,相持剧烈,才胸闷,堵得慌。此时艾灸温阳的力量,帮助正气战胜盘踞心包经的阴邪,驱其外出。转移到战场到下肢,抽搐在左腿;阴邪贼风从五脏转移到肢体的经脉里,由深变浅,唯有继续艾灸腹部冲任及腿部穴位,阴邪彻底消散,则无隐患。

中医治病,直指本源,艾灸纯阳之力雄浑,转化脏腑经络的阴邪,改善心脑血管大的环境;西医学的心脑血管搭桥术,与其不可同日而语。

不为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现代医学大量抗生素、激素的应用;现代工业污染,土壤、水、空气的变化,生活节奏的加快,都在损伤人体的神气。饮片汤剂、针刺艾灸,古朴、简洁而自由奥妙。传统医学,一定有一个回归,必将大放异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