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明江,叶品良 “甘草”这个中医方中最常见的单位,到底是什么让它使用范围如此之广? 《临床中药学》如是说:“甘草:甘,微寒。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心气,益脾气,祛痰止咳平喘,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药性;能用于:心气不足之脉结代,心动悸;脾气虚证;咳喘证;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以及调和药性。”【1】而甘草可以调和药性也许就是它常作为佐使药长期“横行”于古今中药方剂中。 学习方剂、内科之后,我们知道方剂中君臣药是方剂加减中重要组成部分(减去了甘草),而佐使药总是在最后以调和药性、解毒、缓解……出现(加入了甘草),于是现在临床大多方剂中都有了“甘草”的影子,这使得现在的方剂样子很像伤寒方,可惜,“像”永远不是。不理解《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原理,却老是引经据典,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只是为自己的“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找借口而已。
《伤寒论》113方中含有甘草者69方,如果说大多数都是以“调和药性”出现,那么我们是否该怀疑仲景用药就不精当了,或是说仲景太懒,不考虑药物作用,开完方就加一味甘草调和药性,降低副作用?呵呵,就算是仲景懒才加甘草,那他也知道是什么作用。现在的很多中医可是连自己加的甘草什么作用都不知道,以为甘草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我想说的是,仲景怎么可能用药不精呢,怎么可能懒呢?暂举一例:四逆汤证,众所周知的危急重证,仲景仅用三味药,且还用了那么不起眼的甘草。药味少足以见其精准,用甘草而不用其它足以见甘草之重要。
|
|
来自: liuxiyanlib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