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制作的程序以及一些技巧,供学习配方技术的人员参考。 一、配方设计的基本程序 对于专业化的饲料生产企业,都购买有商业化的配方软件,例如国产的资源配方软件、美国的Brill配方软件等等。配方软件只是一个计算工具,利用好的软件并不一定能做出好的配方,配方软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给配方师提供信息的多少,例如配方软件的原料的价值分析功能、配方的渐变分析功能等等。 无论何种配方软件,其基本的配方制作程序是一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建立原料数据库。原料数据是制作配方(配方计算)的基础。原料数据库中包括饲料原料的价格、原料的营养素含量。在营养素含量方面,数据要求尽量全面,不仅包括粗蛋白、能量、氨基酸、常量矿物质,还应该包括氨基酸消化率数据。原料数据库中各种原料的营养参数应该与实际采购的原料一致,要经常根据原料的实测值及时修正数据库。原料数据库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配方制作出来的准确度。一般各个饲料公司都有自己的数据库。 其次建立配方营养标准。通常情况下营养标准包含的指标为能量(消化能、代谢能或者净能)、粗蛋白、氨基酸或者可消化氨基酸(一般考虑前几位限制性氨基酸)、钙、有效磷、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标准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条件(环境、季节、产品定位)标准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动,配方标准的确定和调整应该建立在实验和经验的基础上。 再次,从原料数据库中选择合适的原料。一般包括能量原料、蛋白原料、矿物质原料以及多维多矿预混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步骤,就是根据原料的特性,设定适合该类动物的原料以及确定各原料在配方中限量。同时,还要选择添加剂,并确定添加剂的添加量。最后,利用配方软件进行配方优化计算。根据优化计算的结果,再做适当调整。 二、配方设计的关键点 熟悉了配方制作过程,还需要在一些关键点上做周密的考虑,才能做出一个好的配方。 1、营养标准的灵活使用。 任何一个营养标准,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为特定目标而设定的。这个特定目标一般为动物的生产性能指标或者经济指标。例如NRC制定了瘦肉型猪的营养标准,该标准的目标是肉猪的生长速度快,料肉比低。这个标准不适应土杂猪。 各个饲料生产企业从市场的角度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在参考NRC标准和国内猪营养标准基础上,都制定了自己的猪营养标准。各个企业间的营养标准有一定的差异,作为企业的技术机密,企业标准不会对外公开。 企业的营养标准一般分为几类: 其一为发挥动物最佳生产性能的营养标准,这类标准是建立在动物试验的基础上的; 其二为经济效益最佳的营养标准,这类标准的营养水平低于第一类标准,因为营养水平较低,配方中有空间使用营养价值较低的非常规饲料原料,因而这种配方的综合经济价值可能优于最佳生产性能配方; 其三为市场导向的营养标准,饲料生产企业为了迎合某些市场消费群体的特殊要求,在满足一特定生产性能(生产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为生产价格低廉的饲料而确立的标准。 经济动物品种繁多,以肉鸡为例,有快大白羽肉鸡、快大黄鸡、优质黄鸡、土鸡等等。尤其是黄羽肉鸡,品种尤为复杂,如果以上市时间来划分,有50天左右、有60天左右、有80天左右、有110天左右、也有140天左右等。 多数品种并没有营养标准,配方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参考比较接近品种的营养标准,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该品种生长特点,结合动物生理和营养的理论知识,对营养标准做适当的修改,并根据实际的应用效果,逐步修订标准。 对于不同标准的灵活运用也是一个有经验的配方师的价值体现。 营养标准的各项指标中,对粗蛋白指标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蛋白质的营养主要是氨基酸的营养(对于小肽营养研究还很粗浅,可不考虑),制作配方时,可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型配制饲粮。理想蛋白质(Ideal protein)是指饲料蛋白质中的各种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某一生产阶段所需要得氨基酸比例一致,氨基酸的生物利用率最高的蛋白质。利用理想蛋白模型配制动物饲粮,可以有效节约配方成本,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根据蛋白质的“木桶理论”,通过补充饲料中相对含量低的氨基酸,各种氨基酸比例达到理想蛋白质模式,动物体内氨基酸的沉积效率最高,可减少氨基酸的代谢浪费,同时降低饲粮的粗蛋白水平,达到减少动物的氮代谢负担和对环境中的氮排泄的效果。 在使用理想蛋白质模型时,要有两个基础条件,其一是各原料有可消化氨基酸数据,营养标准设定可消化氨基酸水平;其二,有合适的理想蛋白质模型。肉猪和肉鸡的理想蛋白质模型研究比较多,不同机构或者学者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模型都有所差异。表1列出了肉鸡部分理想蛋白质的模型数据。 表1、肉鸡的理想蛋白质模型 理想蛋白质模型随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选用何种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动物的生长速度、生理特点。例如参考快大白鸡的理想蛋白质模型来配制黄羽肉鸡饲粮时,要考虑到黄鸡的生长速度慢(蛋白沉积效率低),维持需要比例高于白鸡,可能导致黄羽肉鸡理想蛋白质模型中各氨基酸与Lys的比例偏高一些。因为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Lys的代谢最简单,主要用于体蛋白的沉积,生长速度慢,维持需要高的情况下,对赖氨酸的需求比例会有所降低。 一些大的企业进行了有关理想蛋白质模型的研究,从而制定自己的理想蛋白质模型,这就更为准确。在肉猪配方中如果考虑可消化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的水平和比例,在肉鸡配方中考虑可消化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的水平和比例,设置营养标准参数时可不考虑粗蛋白的下限,通常情况下用这种方式做出的配方比利用用总氨基酸含量参数作出的配方粗蛋白含量低1-2个点,可有效节约配方成本,并且配方的稳定性更好。 在使用营养标准的时候,还要根据季节对标准作出适宜的调整。 以鸡料为例,在炎热的夏季,热应激比较大,鸡的采食量通常会降低,为保持较好的生产性能,需要对配方作出调整。 一种方法,为了满足动物蛋白的摄入量,降低代谢能(鸡有“为能而食”的特点),增加采食量;另外一种办法是在配方中多使用优质油脂,提高代谢能。同时利用理想蛋白质模型,提高并平衡可利用氨基酸水平,降低粗蛋白水平,降低高蛋白所带来的热增耗。这样即使采食量有所降低,动物的有效营养摄入量仍能满足最佳的生产性能的需求。对于预混料的添加水平,也要根据生产实际情况作出调整。例如在饲养环境差、应激比较大、采食量低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提高多维多矿的添加水平。 2、原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不同的动物以及动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原料都有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原料是做好配方的关键步骤。幼龄动物消化机能没有发育完善,选择原料要注意可消化性。 以乳猪料为例,选择原料的原则是易消化、适口性好。因此乳猪料和教槽料(开口料)中使用了高档的原料,例如蒸汽鱼粉、乳制品、膨化大豆、一级玉米、优质植物油等。 而成年动物可多选用粗一些的原料;动物种类不同,其生理特点不同,对原料的要求也不同。例如猪的味觉发达,适口性差的原料尽量少用,而鸡料就不用过多考虑适口性问题,鸭的耐粗能力比较强,粗饲料用于鸭料更有价值。 配方技术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就是对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合理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是指在配方中较少使用、或者对营养特性和饲用价值了解较少的那些饲料原料。 非常规饲料原料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它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与相应的常规饲料原料比较,一般的非常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较低,营养成分不平衡; 大多数非常规饲料原料含有抗营养因子或毒物,不经过处理不能直接使用或必须限制用量; 多数非常规饲料原料适口性差;有许多非常规饲料原料营养浓度低,占用配方空间; 大多数非常规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变异很大,质量不稳定,受到产地来源、加工处理以及贮存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与常规饲料原料比较,由于研究数据的缺乏,大多数非常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评定不太准确,没有较为可靠的饲料数据库,增加了饲料配方设计的难度。 但是,配方中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可带来明显的经济价值。通过不同原料间的搭配使用,可以弥补其氨基酸不平衡的问题,对于提高配方质量很有帮助。例如菜粕中赖氨酸低,但蛋氨酸及色氨酸则较高,棉籽粕中精氨酸含量很高。通过限制非常规原料在饲料配方中的使用量可以避免其抗营养因子、毒素的负面影响,而限制量的确定也考验一个配方师的水平。 很多大型饲料企业都有完善的检测设备,可以及时检测非常规原料的营养素含量,可准确评估其营养价值。以可消化氨基酸为基础,可以反应非常规原料的真实价值,使使用非常规原料的配方更为稳定。 在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时,要考虑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对加工的影响。例如棉粕、菜粕、米糠等原料对于制粒效果有负面的影响,在选择使用时,要搭配粘结性比较好的原料,比如次粉、小麦等;要考虑非常规饲料带来饲料成品颜色外观的变化,如果市场对外观颜色要求较高,就会限制其在配方中的使用;对于适口性差的原料例如菜粕,在猪料中的用量就不能太高;要考虑某些特殊动物对某些非常规饲料原料中所含毒素的敏感性,例如棉粕中的棉酚对种用动物的繁殖功能有大的影响,因此在种用动物料中应避免使用棉粕。 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品控工作必须加强。非常规原料质量波动较大。以DDGS为例,其外观颜色有浅黄色、深黄色和褐色,颜色越深,其消化利用率越低,同时其脂肪含量的变异可以从5%到12%。每批原料都要检测其关键营养素含量,并根据其质量状况修订其营养参数(包括能量、氨基酸消化率)。这样才能保证使用非常规原料后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控制非常规原料品质,要选择关键的控制指标,例如在使用米糠时,其脂肪含量和新鲜度(气味)是关键控制指标;使用菜粕时,其蛋白含量和蛋白质溶解度是关键指标;使用花生粕时,黄曲霉毒素是关键控制指标;使用混合油时,过氧化值和丙二醛值是关键指标,等等。 3、添加剂的合理使用。 除了考虑营养性的添加剂(复合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氨基酸)之外,为了完善配方质量,还要考虑使用其他多种类型添加剂。 防霉剂和抗氧化剂:要根据气候状况和饲料的库存时间来合理确定其使用量。高温高湿季节,在控制饲料成品水分的同时,还要提高防霉剂和抗氧化剂使用量。对于周转快的饲料,可以取消或者降低抗氧化剂与防霉剂的使用。 抗生素:针对养殖环境差的状况,在饲料中添加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不仅可以维持动物的健康,还可以提高生产性能。但是随着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防止滥用抗生素很有必要。现条件下,按照国家颁布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从附录1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同时不随意提高抗生素的添加剂量,既能达到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的目的,又能减少抗生素使用的负面影响。 抗生素替代物:抗生素的使用能否取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抗生素替代物的使用效果和推广情况。这类产品种类繁多,例如益生素、微生物代谢产物、中草药、卵黄抗体、溶菌酶、功能性寡糖等。这些产品如果质量稳定,能够合理使用,都有不错的效果。 酶制剂:酶制剂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其中技术最成熟、效果最稳定的是植酸酶的生产应用技术,在磷酸氢钙资源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使用植酸酶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减少浪费。木聚糖酶在使用小麦、糠麸类原料的配方中有明显的效果。β-甘露聚糖酶在豆粕类饲料配方中效果较好。至于复合酶,要根据饲料配方的原料组成(酶制剂的底物种类和含量水平)来选用。一般情况下,酶制剂在禽料中的使用效果比在猪料中的使用效果好。如果使用固体酶制剂,在制粒时要考虑酶制剂的耐温性问题。 三、高原料价位下的配方设计 07年以来,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目前一直在高价位波动。对于养殖户来说,饲料的费用占养殖成本的70%左右,饲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导致养殖成本的上升。 应对高价位饲料原料局面,饲料企业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其一为降低饲料的营养水平,饲料品质下降;其二提高饲料配方技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通过优化配方来降低成本。从综合经济效益来讲,采用降低饲料品质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配方优化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为优化营养参数,其二为调整配方原料结构。 1、关于配方营养参数的优化首先是有效磷指标。在以往,磷钙的价格比较低,配方中一般都添加了过量的钙磷,钙磷的安全系数做的比较高。现在磷酸氢钙资源缺乏,其价格远高于以前。在配方的营养素指标中,有效磷的影子价格是非常高的,所以降低磷的添加量对配方成本有很大贡献。配方师应该重新审视当前配方中的有效磷设定指标是否偏高。另外,植酸酶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添加500单位活性/kg的植酸酶可以降低有效磷0.1个百分点,应在配方中全面推广植酸酶的使用。其次,推行以理想蛋白质模型设计配方,降低粗蛋白水平。 2、关于配方原料结构的优化关于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的使用问题前面已有论述。通过合理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可以明显降低成本。配方原料结构简单对采购的压力大,同时在原料价格波动大的情况下,原料结构单一抵抗市场原料波动的能力就差。非常规饲料原料中的小麦、棉粕、菜粕、米糠、DDGS等的使用已经很普遍,质量也相对稳定。配方师应经常对市场上可采购到的原料进行价值分析,合理使用有经济价值的原料。为稳定产品质量,可使用高品质的复合酶制剂。、 四、配方附加条件的满足 配方质量的内在是指配方中营养水平和各营养素的平衡性,配方质量的外延也包括多个方面,也可称之为配方的附加条件。 饲料产品的加工性能:有些情况下,通过配方的调整,使成本有一定的下降,但是由于使用或者提高了某种不利于加工的原料,使加工费用上升,全面考虑后,这种配方调整不是一个成功的改进。例如在鸭料配中使用了10%左右的洗米糠,如果把其使用量提高到20%,成本下降,但是发现制粒后颗粒的粉化率提高,随之市场上就会有料比上升的反应。因此如果提高洗米糠用量,就要相应提高粘结性好的原料(如面粉、次粉)的使用。 饲料对动物产品风味、外观的影响:饲料原料对于动物产品的风味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在肉鸡料中长期使用鱼粉或者鱼油,可使鸡肉在烹饪后带有异味,而在配方中使用一定量的花生粕,则可使鸡肉香味更浓。米糠、DDGS等高脂肪含量的原料在肉猪后期大量使用,可以导致屠宰后出现软脂问题。蛋鸡料中使用高剂量的棉粕后,鸡蛋在储存期间蛋白可能呈现粉红色,蛋黄出现绿黄或暗红色及斑点状。在肉用动物的生长后期,添加高剂量的VE,可以提高分割肉的外观颜色和货架期。 总之,配方的制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很多的因素需考虑。配方师在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后,还需要在实践中多做尝试和总结,才能作出好的配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