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碛口李家山》

 老刘tdrhg 2015-12-08

  相传最早因有李姓人家在此开荒落户,故名李家山。后有山东、河南逃荒的人来此定居。现在村里以张、何、李、齐姓氏人家居多。

 

 

  李家山村民李全科先生讲,李家山李姓人家最早是从史店村西堡迁上山的。李全科(1930年生)小时候在清明节时,还跟父辈在史店上坟扫墓。

 

  李家山蓄水池上现存有“例赠修职郎吏部侯选司训……暨元配例赠儒人李太君……”墓碑。碑的背面有清乾隆四十一年三月,所记载的“李氏世系图”。上书李氏“祖籍山西平阳府曲沃县民籍西南乡中史店人,后於时世嘉靖间(公元1522—1566年)迁囗囗李家山……”。

 

  清光绪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村属驿桥里;李家山12户,男19丁,女10口,小2口;民国十七年曲沃县志记载:李家山属史店村。八十年代李家山自成一行政村。2000年李家山45户,153口人,耕地46.57公顷,人均收入1713元。

 

  光绪三年、二十六年两次大旱灾,李家山村民饿的吃柿树叶子。一些人饿死了,一些人逃荒去了河南。老辈人流传说:“光绪三年旱的宽,秋不收,麦不安”。

 

  李家山历史上只有村西一砖城门。城门外面上书“凝爽”,城门里面上书“聚秀”。城门现仍保存完好。现村里建学校的地方,过去建有关帝庙。庙院内北有大殿,南有戏台。西城门外过去有三孔窑洞,内塑有菩萨、土地等神像。

 

  李家山上,依山岭 地形,有东、西“莲花台”,“牛咀岭”、“老虎头”、“蝎子疙瘩”。在“老虎头”北面有“堡子城”,旧址尚有土墙存在。

 

  李家山村西部半山上叫“塔坡”的地方,过去建有七层塔,即曲沃有名的“无影塔”。相传,塔内有镇塔之宝金锅、金鸡,后被南蛮子盗走。六十年代塔被拆毁,塔座下有石板、石盘。石盘呈长方形,太阳光下盘内显金色,石盘拉回村后丢失了。

 

  东财主家在凤身上修建,西财主家在凤的右翼上修建,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东西财主好象在暗暗较量,在几百米约 40度的高山坡上,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依山就势,高下叠置,从沟到顶,多达九层,其造型不同,风格殊异。

  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

  现在李家山村大大小小有百十来院, 400多孔(间)住舍,居住着220多户人家, 760多口人。西面清代建筑群,多为李姓居住,虽有一些破破烂烂,却还基本保存完好。凤的左翼沟里,依然还称旧村或小村,住着陈、崔两姓人家,他们说在李姓迁来之前,这儿叫陈家湾。

  小村和大村相比,建筑风格完全是两个天地。小村至今还有人住着“一柱香”独门独窗土窑洞,有人说他们还是过着原始穴居生活,那就住房而言,一点儿也不是夸张。另外村子里多以土窑接口子,石拱窑洞,砖瓦建筑是很少见的。

  李家山村民居的形态在八种以上,这些无论豪华的清代建筑群,还是穴居生活的土窑洞,无不附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确系民族的东西。正如专家们说,这儿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它蕴藏着黄土民情风俗和丰厚的黄河文化。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山西省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系列之十五 <wbr>《碛口李家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