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希庆:用专业化的考试引领专业化的教育

 汉青的马甲 2015-12-08

众所周知,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狭隘选材渠道。比较让人纳闷的是:公平选拔人才的渠道那么多,为什么中国人偏偏喜欢把所有人捆绑在一个学科固定、模式死板的高考上去呢?诚如,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文化课分数来衡量一个人的艺术能力和水平一样,这样的考试分数真的既能说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同时也能说明一个人的科学创新能力吗?

对高考分数的痴迷,是制约高校学术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们站在高校教授的位置,那么,我们会喜欢一些什么素质的学生呢?是那些貌似门门功课分数都很高的“精英”吗?我想,如果我执教的是外国文学专业,按照应试标准选拔那么一堆门门分数很高,在外国文学阅读或者作品创作方面却完全近乎白痴水平的人,我很难在短短的四年内把他们培养成能读能写的专业人才。所以,对于当代大学“下三流”的灌输死板理论的做法,让人觉得毫不为奇!除了这种简单、却意义不大的理论灌输方式,还有更好的方式去证明给他们确实学到了真本领吗?真要让他们创作富有学术含量的或作品来证明,只怕会有一大堆人要被大学淘汰而不能正常毕业了!

同理,理学院的招生,也该注重于那些在相关科学领域读书比较多、对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并具备相关才干的人。比如:物理方面,选拔那些对这方面理论有深度研究,并且在实践上掌握相关技能的人,与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等的分数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选拔的时候,不看统一的分数,而是选择在专业领域富有特长、已经具备较好基础的人才来,那么,在毕业的时候才会拿出各种出色的论文、发明成果证明大学的四年没有白费。否则,时下这般,也只能继续拿卷子高分数来自欺欺人了。

在这里,呼吁打破一个“高考”的选材模式,按照目前的选拔方式表面门门分数都很高,这是因为考得都是不能正确反映学科精神的破题。我们需要一些分类更加细致的专业化考试!举例来说,艺术院的学生,或考察声乐、或演唱、或舞蹈表演、或曲目创作等等;科学院的,或考察学生的专业阅读理论素养、或考察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所谓的科学教育绝非今天这般解数学题;文化教育,直接考察作品创作能力,或者根据日常作品,引导学生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用多科目的专业考试选拔,取代时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

由此,基础教育也好做好转型,我们对基础教育的评判也不是以泛泛而谈的及格率、优秀率和平均分的武断做法来扼杀基层正确教育思想的弘扬!

基础教育的主要职责,不是把所有学生都闷在教室里天天的学习数学、语文等考试科目。其主要职责在于引领作用,通过基础教育应该是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长,然后把每一个受教育者引进一个适合于他自己的领域去交给他独立发展。或文化艺术、或自然科技、或生活耕种常识等等。总之,让每一个学生有所选择。

让基础教育彻底的基础化,降低语文、数学的难度,语文学科简单的来说,就是识字、读书、写作,尽量撤销模板式的写作教育,时下的语文教育,很多学生写了一辈子文章,都是被禁锢在固定的写作模式里,毫无自己思想的生拼硬凑“编作文”。取消繁琐的、孔乙己式的字词句和写作方法的内容,让语文教育回归阅读、写感想,表达属于自己的正确思想,从小让学生尝试各种题材的表达。同理,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要降低难度。看着今天校园里的小孩,随着应试难度的增加,到初中段,已经有很多的学生不适应高难度的解题教育了,然而,整个教育界蛮横的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名字,在教育过程中既发掘不了他们的特长,同时,也在单一、庸俗的考试眼光里埋没了他们的才干。这是极端不合理的。

一切的一切,都归根于高考单一看分数的选材方式,尽管当代教育已经高度扭曲——语文老师教一辈子难得动笔写一写属于自己的思想性文字,而数学老师一辈子也就是按部就班的照本宣科讲课本、物理老师也在稀里糊涂的在习题集里研究各种试题……可以说,在现有教育认识背景之下,我们的教育者教一辈子书始终站在学科精神的外界,充其量只是个背书、解题的门外汉,又何以培养出富有独立探索意识、弘扬良好科学精神的学生呢?

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选材方式做起。探索比高考更加阳光、公平的专业化考试方式在当代,意义更加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