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件”变“学件”

 xulangmang 2015-12-08
“课件”变“学件”
发布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4-11-24 13:01:59  浏览人数:185

课件变“学件”

自由的学习环境首先包括学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一般情况下,“课件”都是教师授课时使用,是帮助教师教的资源和工具,而且课前是对学生保密,怕学生事先看过后对课件内容没了新鲜感。现在,我们把“课件”传入每个学生的电脑里,课前发给大家,供学生预习使用。从教的资源与工具变成学的资源与工具,这一小小的改变,给学生提供了自我发现的有力条件和更大的空间,加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力度。

课件里面有四部分内容: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重难点及学习方法、辅助教学的有关课外资料、练习项目。这些内容课前全盘让学生知晓。学习资源多了,学生一改原来被动地按规定完成几项预习任务的情况,而是借助课件上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多方面的深入预习,并且是主动地尽可能地多学、学好。比如,有些学生对课外资料(文字、视频)十分感兴趣,就反复地阅读、观看、理解,上课时就能适时地引用,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有的学生痴迷教学重难点及学习方法的微课,就反复琢磨,上课时都能担当小老师的角色,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这比课上需要时老师再出示课件,供学生阅读、理解,效率高多了。

面对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学生从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各取所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

为了让课件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课件的制作不仅考虑到教师如何使用,还要考虑怎样设计才能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使用。比如,制作文言文《刻舟求剑》课件时,在诵读板块,我们设计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听读—老师诵读的录音;第二层次,自读—有注音注解的课文;第三层次,补充读—边补充所缺的词语边朗读;第四层次,看图配文—为图配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自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由易而难地逐层进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多次听读、跟读,只完成前二层的任务即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进入第三、四层,练习背诵。学习内容、进程由学生自己把控,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实现了传统教学环境中不可能实现的分层教学。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也更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发现了自己学习上得长处和不足。

“课件”变“学件”,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们不仅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而且学习方式悄然发生着改变,自我发展的欲望越来越强,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迅速提升。

“技术的本质是做老师做不好、做不了、做得慢或不愿做的事情”(赵勇教授)。这也是我们所遵循的原则: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能干好的事,不用技术,一旦使用技术,必须是教师不能实现的。在让学生使用“学件”的过程中,我们不被技术所累,不被工具所框住,而是为我所用,用之出效、出彩。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确实感到平板电脑使手持移动终端真的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高效。正像学生们所说的:“一屏在手,学习自主。”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将给教学带来更大的便利,课堂会在它的助力下,更自主、更开放、更丰富多彩。(文章来源:摘自《北京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