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 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 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子:古代对老师、长者的一种尊称,也可以在对话时用来互相称呼。 《论语》中出现的 “子曰”,专指孔子所说的话,译文直接写成 “孔子说”。▲本文有三层意思,先谈自己要努力学习,其次讲朋友互相呼应,最后说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要坦然自处。▲学:学的内容总体而言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 当时的知识 (五经:诗、书、礼、乐、易)与技能 (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通过这种学习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 (主体 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君子:在古代原指政治权贵 (如: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子弟,或 指有官位者。孔子保留了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 “君子”代指学行兼备的 有德之人。因此之故,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 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 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 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古代的 “子”是对老师、长者的尊称,就好像称呼 “您”一样,譬如: 孔子、老子、荀子等。《论语》中出现的 “子曰”,专指孔子说的话,所以 直接译成 “孔子说”。何谓 “学而时习之”?一般译为 “学了以后时常练习”,但是 “时”字 在古代不作 “时常”解,而是指适当的时机,好比春耕、夏耘、秋收、冬 藏一样。“不亦说乎”的 “说”字,通 “悦”字,指发自内心地高兴。 “学”的内容总体而言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具体而言,包括五经 (《诗》、《书》、《礼》、《乐》、《易》)以及 “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五经”的 “经”即指永恒的道理,《诗经》代表文学;《书经》代表 历史;《礼经》 代表社会科学,有很多详细的生活规范;《乐经》 代表艺术; 《易经》代表哲学。这些就是古代的人文学科。生活的基本规范就在 “五 经”里,所以说是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就学的方法而言,要配合思 (主 体的反省与理解),以求温故知新,活学活用。就学的目的而言,是要增益德行,成为君子。孔子的 “学”有三点内涵: 一、学习古代的知识与技术。为什么五经、六艺里都有 “礼”、“乐” 呢?因为礼、乐既有理论的部分,也有操作的部分。譬如,学礼的最终结 果是要能真正执行礼仪,像宗教祭祀或丧礼,都有具体的操作过程,需要 学习和实践。乐也是一样,学了音乐理论之后,还得学习演奏乐器。六艺 就是六种技术,都是基本的技巧。在古代社会,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大学 教育。春秋时代,平民子弟学了五经、六艺,就是人才,很多诸侯国或大 夫之家会聘请他们担任家臣。二、“学”要配合思考。譬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15〉), 表 明 学 习 的 同 时 配 合 思 考 才 能 把 知 识 彻 底 掌 握 。 “温 故 而 知 新”,重新再读学过的知识,有了新的体会,才能担任老师。为师者必须将 个人的心得融入教学中,如此学生学习之后,才能对生活有所帮助。三、学习与行为有关。学习可以改变人的行为,譬如, 《论语》 有几处 提到好学的人,其中以颜渊最得孔子的赏识,他说颜渊的好学是:“不迁怒, 不贰过。”(〈6·3〉) 与人产生争执,即使满腔怒火,也不会把怒气发泄到 另一个人身上;并且不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说明学习有一种改造人的 效果。颜渊好学的表现为 “不迁怒,不贰过”,也就是表现在日常行为中。所以,孔子的学有三点特色:一是老老实实学习古代的知识与技术; 二是学与思配合,得到个人的体会;三是学习要能改变行为,这才是所谓 做人处事的道理。 由此可知,孔子的 “学”是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乐” 是外在显示出来的快乐。古代的交通不像今日这么方便,朋友从 远方来拜访,心意十分难得,因此分外觉得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南宋的哲学家陆象山说:“东海有圣人出焉,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 也,此理同也。” 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绝不是党同伐异,而是追求人生 的理想,因此相聚就会快乐。总之,“学而时习之” 较重视个人的自我要求, “有朋自远方来”,就开始有朋友间的互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个人学问有成,在社会上拥有很高 的声望,不为人了解,却不因此生气。因为求人不如求己,时机尚未成熟, 即使学问再好,也无法要求事事都依照自己的方式来做。“君子”在古代是指君之子,也就是政治权贵的子弟,或指有官位者。有官位者又分为几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庶人是其中人数最多的阶级。天子只有一个,就是周天子。诸侯是指天子分封的七十一国, 其中又分大国、次国、小国,大国方百里,次国方七十里,小国方五十里。第三个是卿大夫,在诸侯国当政的人。士就是读书人,包括文士、武士。孔子保留了这种用法,同时更强调以 “君子”代表学行兼备的有德之人。因此,君子成为儒家的人格典型,泛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 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本章强调,首先要自己努力学习,其次与朋友互相呼应,然后在学习有成而未受重视时,可以坦然自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