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四种说法

 抡才书院 2015-12-13


“说曹操,曹操就到”的四种说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人在讲“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相当流行的俗语,但其确切的含义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恐大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经查询有关资料,这句话的大意是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你我面前,是必须要小心提防的人。从这个意义上看,“说曹操,曹操就到”既有褒扬的成份,也有贬低的含义,还有提醒人们提高警惕之意。在此,笔者无意恣意评论曹操的功过是非,也无心妄加褒贬曹操的为人处事,只想藉此话题来试图揭秘一下“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一句耳熟能详俗语的来龙去脉。

 

  一是民间自古有传说。相传,东汉末年(公元184-220年),天下大乱,汉军将领李傕、郭汜由于相互猜忌而兵戎相见,汉献帝刘协(公元18142---234421日)被郭汜所挟持,并随之颠沛流离长达一年多的时间,不但毫无皇帝的威严可言,就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后有幸脱离险境。然而当李、郭二人解除误会、冰释前嫌,后又合兵继续追捕汉献帝时,朝廷上下无不忧心如焚,皇上急切要求群臣献计献策,后即有大臣向汉献帝献计并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定然可以救驾。正在汉献帝采纳建议并欲派出信使飞送曹操时,李、郭的联军就已经杀到了城下。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却惊喜地获悉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前来救驾,并经过官兵勇猛拼杀,一举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因此被加封官爵。因为这是“汉献帝刚想到了曹操”,而“曹操已主动前来救驾”并成功的行为,故民间有“说曹操,曹操就到”之传。

 

二是《三国演义》有叙说。据《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一章中载,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太守。当时山东青州黄巾军大获发展,却又开始大举活动,连破兖州郡县,在战场上杀死兖州刺史刘岱,在此背景下,时任济南相的曹操响应王室号召,与为官济北相的鲍信联合军队,共同进攻黄巾军,鲍不幸阵亡,于是曹操“设奇伏,昼夜会战”,终于将黄巾军击败,并接受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以后,曹操在朝的威信日重,名声更大,并在他人的推崇下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此后汉室大臣董承、杨奉护送汉献帝至洛阳,因仍担心李催、郭汜前往侵犯,故建议献帝,令曹操入朝以护卫王室。曹操接到帝旨后,不敢怠慢,迅即带领在山东的全体官兵,昼夜兼程赶赴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汜领兵来攻打洛阳,于是又诞生了一个“说曹操,曹操就到”的神话。当然这种“曹操被动前来救驾”之说,与民间的“曹操主动前来救驾”之说显然有所不同,或许这是一种真实的机缘巧合,或许更是一场作者的人为安排,但不管这么说,这种敌兵一到曹操就到的现象,洽洽从某个侧面印证了曹操的传奇。

 

  三是明朝文人有评说。众所周知,三国曹操身处东汉,《三国演义》由罗贯中写于元末明初,除《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的说法之外,对于“说曹操,曹操就到”还有其他一种说法,那就是在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一章中,根据其述我们得知,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撞见敌将吕布正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略加粉饰,并加鞭纵马超过吕布。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以此骗过了吕布。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难怪明末清初文人毛宗岗由此评说:“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又在官场与坊间生发出: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的感慨?从中我们是否也领略了一代枭雄曹操的胆魄与谋略。

 

  四是与曹品行有关说。此前已述,“说曹操,曹操就到”的意思是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必须小心提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这大概与曹操的品性分不开的。曹操虽然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但是,明朝的《三国演义》却把他塑造成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臣形象。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牢牢镌刻在人们的心中,并成为人们永久不能磨灭的“誓言”,挥之不去的“阴影”,正是因为这句话,更将他的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把他的品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无怪乎东汉末年的朝中重臣乔玄在曹操年少时就当面指称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乔玄识鉴之精,识人之明,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史上无人能出其右。古人已经点评至此,还有那个后人竟敢谬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