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八大家的雄文与趣事,光耀千古!

 闽都小华 2015-12-14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一、韩愈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原毁》

一个真正的君子,他必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对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发生懈怠。对别人宽容简约,别人都乐意做好事善事。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原毁》

肯定对方的一个长处而不苛求再有第二个,注重对方的现在的表现而不追究其过去的行为。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毁》

事业成功了,就会有人来诽谤你;德行高尚了,就会有人来毁坏你的荣誉。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进学解》

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出精义。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进学解》

读书贪图多读多得,细节和大体都不放过。夜间点上灯接着白天,长久如此延续了一生。


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 ——《送李愿归盘谷序》

人们称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们把利益恩惠施给别人,名声显扬于当世。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其有人称赞在事前,不如没有人批评在事后.与其得到快活在身体上,哪如没有忧愁事在心里。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祭十二郎文》

这正是所谓天意实在难以揣测,而神意实在难以明白呀!所谓事理不可推究,而寿命不可知道。


士穷乃见节义。 ——《柳子厚墓志铭》

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


韩愈与大颠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忤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他来到大颠的僧舍,噼头便问∶“禅师,如何是道?”大颠正在坐禅,听到韩愈动问,从定中醒来,但好久也没想起要回答韩愈的问题。这时,大颠的侍者正好在场,他便举手勐击禅床三下。咚、咚、咚,三声响起,大颠与韩愈俱是一愣。


大颠问道∶“你干什么?”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后以慧拨。”韩愈一听大喜,对大颠说∶“和尚的门风真是高峻啊,我在你的侍者那儿就找到了修道的门路了。”原来,待者的回答是绝顶聪明的双关语。韩愈初问大颠如何是道?大颠不答,正与侍者的“先以定修”一句相应;而侍者击床三下,则与“后以慧拨”一句相印,所答言词与动静相依,与情景交融,相互照应,别有趣味,难怪韩愈一听之后便欣喜若狂了。


二、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骂尸虫文》

有些人妒忌别人的才华,看到别人的失败又幸灾乐祸。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

美是在人对事物的领悟之上得以体现,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人的领悟,也就无所谓美。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大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不定的。


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 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三、欧阳修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朋党论》

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朋党论》

君子所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泷冈阡表》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


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

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大多在“三上”完成: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所里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有很多人都去拜访欧阳修,请他指点诗文。有个能做几首诗的公子哥儿,不服气。他逢人便说:欧阳修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什么了不起!我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这天,他去找欧阳修。在路上,他碰见一个中年人,他问:老兄,你是去找欧阳修的吗?中年人点点头说:是呀!;于是俩人就一路同行。公子哥儿把自己去找欧阳修的事向他说了一遍。中年人说:看来你很有学问,做一首诗如何?公子哥儿看见前边有一棵枯树,就随口吟道:前边一枯树,分成两个杈。中年人接下去说,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公子哥儿一听乐了。行啊,老兄。有了你,我就更不怕欧阳修了。


二人走着走着,看见一群鹅跳到河里。公子哥儿又来劲儿:对面一群鹅,扑通跳下河。中年人又接了下去:毛浮绿波动,颈曲作清歌。公子哥儿上上下下打量了中年人一番,说:想不到你还真有两下子。走,上船。过了河,就离欧阳修家不远了。他们上了船,公子哥儿还在卖弄:你我一只舟,去找欧阳修。中年人微微一笑,又接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四、苏洵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思焉而得,故其言深;感焉而得,故其言切;触焉而得,故其言易。 ——《太玄论上》

焉:代词,相当于“之”。得:体会。这几句大意是:经过探入思考而有所体会,所说的话就深刻;有了亲身感受而有所体会,所说的话就贴切;有了实际接触而有所体会,所说的话就平易。~几句告诉我们:说话或发表议论,不可凭空玄想,胡说妄道;必须经过思考,经过感受,经过实际接触,才能一语中的,易于为人们接受,否则必然不切实际,甚或谬之千里。可用于说明发言必须谨慎,必须深思熟虑,有感而出;如果夸夸其淡,信口开河,必将贻笑大方。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心术》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出自宋代苏洵的《心术》,意思是:情感是洪流,理智是防堤。感情冲动时,用理智控制它,忍一忍就可以抵御急躁和鲁莽;沉着冷静,就可以控制冲动。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心术》

作大将要明白这个道理,先制伏自己的内心。泰山在自己眼前倾覆也不会恐惧变色,迷路从左边跳过,自己也不看一眼,这样以后才能迎战敌人。

用心于正,一振而群纲举;用心于诈,百补而千穴败。 ——《用间》

这几句大意是:把心思用在公正上,振臂一呼犹如纲举日张一样,响应甚多;把心思用在欺诈上,作事好像是补了一百处漏洞,而又出现上千处漏洞一样,防不胜肪。


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上文丞相书》

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因而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忧虑。


苏洵教子故事启示

北宋大散文家苏洵的两个孩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从此,每当孩子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便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并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读书的无穷乐趣,终成一代名家。




五、苏轼

苏轼的散文在宋代与欧阳修、王安石齐名,但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则苏文无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留侯论》

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易以理服,难以力胜。——苏轼《两浙转运副使孙昌龄可秘阁校理知福州》

易于用道理使其服从,难以用暴力去战胜。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还一定要有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意志


名重则于实难副,论高则与世常疏。——苏轼《谢馆职启》。

名重:名望过大。于实:于事物的实际。副:符合。论:议论。疏:疏远,不为所容。这两句大意是:个人名望过大,难于与实际符合;非凡超俗的议论,常为世人所不容。


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六、苏辙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他擅长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宋史》称: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


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 ——《上皇帝书》

意思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认为文章是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可能学习就掌握,气则可以通过涵养而得到。这是从孟子的“养气”说发展而来的。苏辙直接说,文章就是作者气的有形体现,所以把气养好了,文章自然就成了。


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 ——《三论分别邪正札子》

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七、王安石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禅山记》

世上奇异雄伟、珍奇怪异的不平常的景象,常在险峻遥远、人迹所绝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那里,不能观赏到那奇特的景象的。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 ——《祭欧阳文忠公文》

在胸中积累的知识才华,就像蓄积的江河里的水一样;写出来的文章、或者说出的话就像日月那样有光辉。


王安石的糗事

王安石的相貌与他的性格很相符,人说他“牛耳虎目。”黄庭坚还观察发现,王安石的眼睛总是不停地转,说明此人心府不静。


王安石的脸很黑,原先人们以为他有什么病。后来才知道,他这个人非常邋遢,最不喜欢洗脸,洗澡,换衣服。叶梦得在他的《石林燕语》中写道“王棘公不善修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弊,亦不浣濯。”看到这一段,我一直怀疑,王安石难道常年不洗澡,衣服又脏又破也不更换,这样懒惰的人怎么还能当上宰相之位?后来又读了其他史料,才知道他入仕后,有几位朋友,象吴冲卿呀,韩琦呀都同他关系不错,每次去洗澡就将他死拉活拽地拖了去,然后再给他准备上需要换的新衣服,多少改了他一点不讲卫生的习惯。



八、曾巩

曾巩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战国策目录序》

“盖”是语气词,在这里没有实际意思,前半句是说,所谓法律,是适应实际情况而不断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在这里是一种个人或社会的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意思,更强调道德规范的要求,古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里面的“道”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后半说是说,而道德,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是不可以改变的。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赠黎安二生序》

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齐鲁多勇猛响马之帮”。黄巢起义、宋江落草,乃至清末义和团,皆发端于齐鲁大地。曾巩所任职的齐州,就被评价为:“野有群行之盗,里多武断之家”,是个有名的难治之乡,豪强地霸比比皆是。所以,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力能动权贵”,与地方官沆瀣一气,百姓敢怒不敢言。曾巩初来乍到,便以此为突破口,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派兵将他们悉数抓获,一举端掉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以5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有盗贼则鸣鼓相援。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盗、劫等犯罪明显下降,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