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闻写作:作文教学的新视野

 syrb周天明义 2015-12-15

新闻写作:作文教学的新视野

发布时间:2011-07-23    来源:毕业论文网

新闻写作:作文教学的新视野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章正荣

 摘要:作文教学方法诸多,但总是难以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结合自身下水写作新闻的实践,笔者采取了“以新闻促写作”方式,尝试改革了作文教学的内容,实验后取得较好的效果。文章围绕写作“欲望”、真情实感、写作实践、技能等方面,系统论述了新闻写作的现实意义及其注意事项,探讨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新视野。
 关键词:作文改革  新闻写作 
 
 纵观作文教学研究领域,目前改革的视野主要在方法层面上,较少探索内容方面的革新。诞生于唐代的“新闻”,已成为现代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课标特别专题阐述了新闻写作的价值,提出学习者要“广泛搜集资料,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资料进行核实、筛选、提炼,尝试新闻、通讯的写作”,“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性,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目前,语文教育界该项研究的代表,当数湖南作文教育专家刘德斌老师,他的《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研究》已成为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1年以来,笔者开始为校园网撰写新闻,结合自身300多篇“下水新闻”的体验,笔者采取了“以新闻促写作”的方式,尝试对作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通过实践,发现其确实能较好地缓解“教师难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等现实问题。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新闻写作的现实意义及其注意事项,供语文教育工作者商榷。
 一、新闻写作:激发写作“欲望”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其思想基础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饿,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授人以渔”是为了让人学会钓鱼方法,但如果这个人不想吃鱼,给他说过多的方法,最终结果可能是令他生厌。因此,“授人以渔”的前提应该是这个人 “想永远有鱼吃”,也就是说他应当先具备“吃鱼”的欲望。
 作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语文教师挖空心思研究各类方法,藉以对症下药,但如果“吃药者” 避而远之,见“文”生厌,提笔似有千斤重,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半日未生一字,那么,再好的方法也终将无济于事。教师是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者、诱导者、激发者,有效作文教学的“庐山真面目”应是激起学生写作的欲望,化被动写作为自觉行为。
 新闻无处不在、大小不一,只要有了“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种新闻结构知识,学生便可以较容易地进行写作报道。因新闻写作简单明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润色,快速地写在班级黑板报,或编成校、班报刊,或发布于学校(县区教育局)的网站。 “润物细无声”,反复几次,首批学生产生了写作的“欲望”,越来越多“想吃鱼”的学生随后也渐渐地涌现。在老师继续“授人以渔”下,便会有更多的学生捕到了“鱼”,从而形成了一个想吃鱼的团体 ……
 总之,新闻易于表达,且表达的过程对写作内容又有永久的新鲜感,表达后的交流,能及时收获同学或老师的评价,让写作者不时获取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反过来推动表达欲,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形成作文训练的良性循环。写新闻,让“作家”脱下了神秘的外套,变得如此平民化,“为什么写”的问题在评价与交流的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新闻写作:实现“真实、自由”写作
 “写真话,抒真情”在作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陶行之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的求真理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光焰万丈长。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将人格作为“写作心智说”的第一要素,将 “立诚求真”列为人格的核心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部分,倡导作文应“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目前作文现状“真”是堪忧,一方面教师为了让学生拿到高分,在课堂上不敢说真心话,一味地要求学生歌光明、饰太平、颂公德,一味地讲究技巧技法,克隆模仿;另一方面,浮躁的商业社会将各种弄虚作假的歪风,也无孔不入地刮进了纯洁的校园。特级教师韩军曾为高考作文的“失真”大声呼吁: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原本纯净的孩子们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个性精神,变得越来越“伪圣”、虚假起来了。“真实、自由”应是作文的起码要求,虚假的情感该停止前行的脚步了。
 新闻写作,可以弥补、匡正“虚假为文”的普遍现象。这点首先可以从发生“虚假”的心理条件看出:文中所写之事不为人知晓,为了让内容更好地服务中心,阅历尚为一般的学生极可能以假应付之。这与法律学的那句名言“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将滋生腐败”异曲同工,我们可以将其换成“失去监督的文章必将诞生虚情假意”。由于新闻内容具有“众所周知”的特点,所以不论作者采取叙述的、描写的还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将“监督”作者在“真实”的前提下“自由”写作。第二,从新闻的写作要求看,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要用事实本身的逻辑来反映现实生活,用确凿的、生动的、典型的事实表现主题,影响和感染受众,因此,新闻写作本身就规范了写作者,要先有“真”的基础,方可“自由”写作。
 总之,只有从写真人真事和熟悉的人和事入手训练,才能真正让学生形成作文应写真人真事的观念。
 三、新闻写作:体现语文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提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写作,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新闻写作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闻直面鲜活的生活,有着无穷的内容,实践性极强。将学生学习视角引向周围事物的新闻写作,丰富了自己的见闻,不断地积累着写作的素材,为其他文体写作提供了资源(如议论文的论据),从而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四、新闻写作:提高写作技能
 (一)解决“落笔开篇和限制话题”问题
 美国作文教学专家保尔·金塞拉(Paul Kinsella)认为学生怕写作,在于难于落笔开篇和限制话题,运用日常语言中的7个重点思维词来提问题和回答问题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轻松写作七词法”。 七个思维词是:How(如何)、If(如果),When(何时)、Where(何处)、 Who(何人)、What(何事)、 Why(何故)。针对作文题目,用这七词中的一个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对这一问题做出归纳性的回答,将归纳性的回答作为全文中心,随后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通过举例、正反比较等手段充分论证中心句,最后做出总结,一篇作文即可大功告成。
 如将“轻松写作七词法”去掉“If(如果)”后,那么就与新闻六要素的要求不谋而合了。新闻写作可以理想地进行保尔·金塞拉的写作训练模式。因为新闻短小,便能调控学生时刻提醒自己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一般来说不容易跑题,从而起到限制话题的作用。新闻写作的特点,要求作者尽可能只用一个重点词来提问题,所提的问题一般又不写进文章里,这样保证了中心句的完整独立,即让别人不看问题也能读懂,从而能更好地训练“中心明确”这个作文教学重点。
 (二)新闻写作: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1.提高表达能力,培养语感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的美学标准是“辞达”, “准”、“顺”、“简”是“辞达”的具体要求,一篇成功的新闻正好能集中反映出“准”、“顺”、“简”的语言要求。
 从总体看,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清晰的五部分结构,为学生提供了鲜明的结构篇章概念;作为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的“背景”部分,能培养学生注重来龙去脉交代事件经过的品质;“背景”位置之灵活,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倒叙”、“插叙”和“顺叙”等记叙顺序的魅力;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其实就是记叙文的要素;新闻虽小五脏俱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这五大表达方式在文中各具特色,适合开展专题的指导,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为简单训练。
 新闻要求叙事过程清楚、语言简洁,能够清楚地讲述事情、表达意思。写新闻, 将“准”、“顺”、“简” 这三项写作语言的训练,变得快速、简单化。中国的班级建制存在人数多的普遍问题,批改作文时,教师难以顾及全体,往往是为了讲评及时而 “走马观花”批改;追求为详批详改却隔几周才能完成批改任务;受课时限制,讲评时只能“浮光掠影”……。
 新闻习作因短小,将新闻纳入常规指导,配合学生其他文体写作,容易点评,揭示成功经验,指出不足之处。批改新闻,教师能突破“及时地进行详批详改”的难题,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语言上的“准”、“顺”、“简”问题;同时又因新闻简单明了,能实现“小老师们”互批互改;经过长期的实验证明,当学生训练一个月的新闻写作后,教师能在45分钟内,较高质量地完成对50个学生的指导任务。
 同时,写作新闻,能将写作的主要时间留在思考“怎么写”的问题上,写作者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如何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谴词造句。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直觉感应能力,良好的语感特征要求“快”、“准”、“巧”。 “快”指眼到、心到、词即到;“准”指一语中的,很少偏差;“巧”指别出心裁,妙语惊人。“快”、“准”、“巧”是好新闻的追求目标,消息(新闻)如同日记一样,具备每日一练的条件,而敏锐的语感正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新闻短小精悍,“方寸之间要能尽显风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心理准备(如因篇幅短小而消除了畏难情绪),将视角放于锤炼语句上,势必推动学生不断自觉地审视自己的用语。长此以往,语言的直觉感应能力将随训练的深入得到逐步增强。
 2.发展思维
 潘新和教授提出的“写作心智说”,认为人格、语言、语感及思维水平构成的写作心智,是写作活动各环节不可或缺的能力。刘德斌老师认为语言、语感和思维是阅读和作文教学的三个支点,三个支点缺失一个,阅读和作文教学都只能走进僵死的胡同。三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加工过程,并非靠教师“教给”就能实现的。多年的高考作文阅卷集中反映出构思模式化、取材雷同化、语言空洞化等严重问题,原因在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习作→批改→评讲”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违背了心理学规律,使学生思维受到了限制。
 思维是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其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作文是运用主体所积累的语言(字词句等)进行符合语法规范(语感)的表达。在这个运用语言、符合语感地表达的过程中,思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发动机”作用。
 时下流行的所谓“自由、快乐写作” 的日记(周记),却因过于“自由”,失去了训练的针对性,以致泛泛而书,思维方面得到的训练往往甚微。新闻写作推动学生沿着“获取知识——精选角度——构思成文”的思路行文,其过程是不断增强对周边事物敏感性的过程。有针对性的新闻写作训练,能让学生从众多事件中准确判断何事能引起受众兴趣和关注,从小事发现新闻价值,从同类新闻报道中发现更具传播价值、更值得关注的新闻内涵。指导者强化对新闻价值的要求,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形成作文要有新意的正确观念。这样,新闻写作外表看似简单“写实”,却包含了相当量的形象、逻辑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五、新闻写作的注意事项
 1.新闻写作训练不是自成序列的,应作为作文教学的先行性与穿插性的训练,从而构成整个作文教学过程的环节之一;应考虑和阅读教学协调,与单元作文训练(即本单元的文体训练重点)的时间跨度不宜太长;要防止学生形成“新闻即写作”的错误观念。
 2.持续写一段时间的消息后,可鼓励优秀者尝试写新闻特写、评论、人物专访、调查报告,甚至是报告文学。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带动更多人尝试更复杂的新闻写作。
 3.简短消息报道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还可以是物,但要注意“新”字,要让学生有明确的看法或感受,并注重锤炼词句,保证通顺、流利、精炼、优美。
 4.应注重通过消息写作,解决其他文体的素材积累问题。短新闻可在中心、人物、体裁不变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补充细节后直接扩写成作文;关于同一人、事、物的系列追踪报道,可以通过组合与剪辑合成作文;
 5.应采用合理指导与交流激励机制,小的可以采取每日同学互评的方式,大的可在黑板报开辟专题日报、每周编班级周报以展示佳作。评价过程,宜以同学评价为主,避免教师过多的成人化评价。
 6.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新闻写作指导应区别训练重点。高中可以尝试广义的新闻写作,如通讯、特写、速写、报告文学、采访手记等,小学、初中可以写短小新闻(含消息及其他类新闻),字数宜以200至300字为佳,而小学生以100字左右为宜。
 7.学生直接从生活中获取新闻写作素材,但这仍不够,人类的经验更多、更高层次地来自于间接的方式,包括报刊、书籍。因此,新闻写作训练还要与读报、剪报作文训练配合交替进行。
 
 参考文献
 [1]许云莉:《新闻引得活水来——刘德斌和他的“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研究”》,《湖南教育(语文教师)》,2007年第12期.
 [2]潘新和:《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