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李牧大战三公山

 故纸园丁 2015-12-17

原文地址:李牧大战三公山作者:封龙山人

李牧大战三公山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名将”。李牧的著名战例是匈奴之战,宜安之战,番吾之战,鄗代之战。三公之战,李牧收复失地,为以后宜安、番吾之战扫清了外围障碍。三公之战发生于元氏这块土地上。

三公之战,史记和战国策有所记载,很简单的一句话:(秦)反三公、什清于赵。说的是,赵惠文王十二年(公元前287年),赵谋伐齐国,联合秦国,贿赂秦国二社之地,这二社之地,就是三公和什清两地。后来,在苏秦纵横家的斡旋下,赵国中途变卦,按兵不动,惹恼了秦国,秦国派使臣问罪赵国,请你解释不出兵的原因。赵国屈从秦国压力,只得好言抚慰,羊酒劳军,奉上宝物,秦国方才作罢。三公和什清,就这样在秦国的管辖之下,作为飞地,派驻官员,部队驻扎,赵国无奈其何。钱穆《史记地名考》:“《郡国志》常山元氏县有三公塞。今元氏县西七十里,相近有十余寨,皆连接山西界。”三公山,今名仙翁寨。

为什么秦国要这么个地方呢,自然有他的盘算。三公和封龙,赵国腹地,距离井陉口较近,进出方便。三公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平原,控滹沱,护井陉,是赵国常山的咽喉要冲。三公山和封龙山连为一体,平地特起,东为广阔的一马平川,西为山地纵深,割髭岭直通井陉口,为通往西晋的战略要道,历来为兵家所争。三公山由三个连绵起伏的山头组成,貌似朝堂的三公并列,拱卫着封龙山的君王地位。秦国有了这么一个飞地,相当于在赵国腹心楔入了一个钉子,当然要尽力经营,将来好做两国交兵的桥头堡。

河间之地,先前已经割让秦国,眼见是有去无回。三公这里,腹心之地,安插这么一个钉子,赵国非常不舒服。这日,赵国朝堂,君臣计议,赵王说:日前,秦国使臣张仪来威胁寡人,说什么秦军愿意渡黄河,越漳水,据番吾,迎战邯郸之下。寡人不得已率车三百乘朝于渑池,割河间以事秦。那秦国虎狼之心,欲壑难填,割河间,如今又割去三公,如何拔掉这个钉子,请诸位高见。廉颇说,何不招李牧回来商议。郭开、韩仓口中唯唯,众人赞同。赵王派快马,赴北地雁门,招李牧回来。

李牧得报,嘱咐副将依旧行事,不得出战。带心腹几人,和心爱的四蹄飞雪骏马,打道回朝,一路风霜雨露,不在话下。

夜见赵王,何事见招?赵王把前因述说一遍,然后说:常山是你故居,三公你也熟悉。今次给你半月时间,回乡省墓吧。半月回来,听你拿出计策来。赵王还说:回乡省墓带上公子元吧,带带他,让他多长见识。这里有齐国使臣苏秦带来的一部残简,落在了客馆的床下,好像是孙子兵书的章节,你拿去研究吧,或可有用。李牧喜不自胜,携带回府。

依照朝廷惯例,官员五日一洗沐,李牧常年在外,戎马控惚,未便休息。此次回来,省墓,兼带任务,丝毫不敢懈怠。回府打点行囊,洗却风尘,准备二天行路,夫人和家小也都知道,将军身关国家安危,国事为重,聚少离多,给予理解。只是把换洗的衣服准备好,铠甲鞍马一应置备妥帖。脱下征袍,解开装束,夫人把男人受伤的胳膊绷带解下来,敷了刀枪药,换上新的柔软的衬垫。端来一盆泡脚水,把男人的双脚放在盆里,慢慢的洗浴,李牧坐在椅子上,已经鼾声如雷。看看丈夫劳累的样子,夫人疼在心上,找来一件裘皮搭在他的身上。

天明上路,李牧带着公子元,还有孙子李左车。孙子缠着爷爷讲故事:爷爷“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怎么理解呢?爷爷一看孙子的问题,眉开眼笑。呵呵一笑,开讲:“祀是祭祀,戎是兵戎。”左车接着问:“祭祀是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李牧接着说:“只有兵和祭祀,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公子元和李左车听的入迷。李牧拿出随身携带的孙子兵法断章,研读起来。

行路间,到了山路,李牧下车活动身子。草丛中,一条长蛇蜿蜒而行,李牧眼疾手快,伸手一捞,蛇尾提了起来,那蛇头伸欲袭,李牧抖抖蛇尾,长蛇安生下来。公子元和李左车,也一块斗蛇玩趣。手拿棍子,捅捅蛇身,头和尾都来护身。捅蛇头,尾巴袭击。捅蛇尾,头来袭击。看的李牧呆了。忽然茅塞顿开,孙子兵法常山蛇阵,出自这里。

常山蛇,这种蛇“攻其首则尾至,攻其尾则首至,攻其中则首尾俱至”。常山蛇阵,步卒五部,凡四千人。其中、前、后、左、右等军,量山川土地之形,按阵而居,可以逸待劳,以饱待饥。其扬、奇、备、伏,皆马骑。分而为八,凡二千人。逐便而居,以应权也。六鼓举龙旗,则为常山之蛇阵矣。读到这里,李牧会心一笑。常山蛇,小时候,经常上山玩的啊。孙子大家,观察入微,动物的本能防卫措施,触目可见,入得兵法,隐喻精当,一代兵家了得啊。李牧不由得赞叹一声。把蛇牙拔掉,带在身边,装入布袋中。返回来,给公子元和左车讲解学习兵书的方法和体会。左车尤为用心。

到了上原城,安顿家人西城北禇住下,驱车奔赴祖坟而去。洒扫祭奠,酹酒,供品,跪拜。四蹄雪马,高首长颈,昂首嘶鸣,原来他看到了石像生的神骏,不由得撒腿狂欢。骏马的母亲,战死疆场后,随葬在李牧故人的墓地。骏马通神,神灵感应吧。李牧坟地割了苜蓿草,伴着磕开的鸡蛋,喂了雪马。然后,飞身上马,驰骋一番。骏马绕地,坟墓转了三圈,精神抖擞。李牧左右抱起公子元,右手抱住李左车,神采飞扬。忽然,天空飞来一群大雁,李牧取过张弓,搭箭射去,一雁落地,孩子们追跑过去。

常山上原城,西门外,马场。李牧牵过雪马,训练孩子们骑射功夫。预备小弓,拉弓射箭。舞枪弄棒,锻炼身体,灵活机警。百米开外,李牧觑准杨树,嗖得一声,中标,孩子们一番掌声,好箭法。左车上马,双腿夹击马腹,得儿得儿喝叫,雪马箭驰而去。回身时,雪马昂首挺立,马鬃抖擞,左车不留心,摔将下来,李牧喝叫,上去,骑马。左车拍拍摔疼的屁股,跳上马身,一会儿立在马鞍上,金鸡独立,一会儿来个镫里藏身,贴身马腹,身手不凡。艳羡的公子元,也要试试。直到夕阳西下,夫人来喊,回家吃饭,方才回家。夫人嗔怪说,你一把老骨头,有伤,不要逞能啊!公子元,金枝玉叶,娇嫩身子,不比咱的孙儿,摔打出来了,人家可是富贵金身呢!摔坏了,怎么交代啊!李牧答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咱这形成尚武的习俗。生逢乱世,男儿应该马上打天下。就连你个女人家不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么?夫人粉脸一红,白了丈夫一眼:还不是夫唱妇随奥,你做梦都是打啊冲啊的喊,熏陶出来了。

这天,李牧山人打扮,头拧羊肚子毛巾,背着干粮水壶,带上孙子,牵着黑犬,赶着羊群上山。贴身警卫,换装,远远的散开。回乡省墓,没有声张,没有惊动地方长官。他的目的,是刺探军情,秦军的布防训练情况,摸个底实。封龙山,秋色浓郁,山花烂漫,山果酸甜。渴了,摘一把酸枣,啃一口山梨,嚼一口山韭花,喷香。羊散四野觅食,孙子和黑狗追逐野兔去了。李牧登高瞭望,西南就是三公山依次排开,敌人的营盘就是山下不远。黑旗猎猎,篱笆阖然,军兵在挑渠引水。李牧记下,水,人畜一万,中帐五千,列帐三千。北口精兵,南口重兵,西口重兵。防范重点在西南,也是和赵国接壤的地方。啥,接壤,分明是本土啊。还是心里记下吧,别在羊皮卷上画了,免得授人以柄,徒增口角是非。

老鹰山壁做窝,盘旋往复。李牧有心试试才自研发的弩机,未带在身。只是手痒,双手做样,口中鸣镝,那老鹰似乎警觉而飞。孙子弹弓连发,射中一个,落在草丛,黑狗叼了回来。落日西沉,爷孙招呼牧群,回家。

二日,九泉山,三日,割髭岭,李牧牧羊如旧。夜晚,李牧绘图于羊皮卷。排兵布阵,成竹于胸。

十日过去,李牧回朝,赵王问计,李牧献上草图和作战方案,一班重臣商议。那韩仓新得赵王欢喜,意欲表现,建功立信。赵王应允。廉颇见李牧不用,只得叹气。

韩仓其人,曲合于王,其交甚亲于王。王得重用,言听计从。就是这个人,作害了李牧致死,《战国策.秦策》记载详细,后文将做交代。这里隐过不提。

临行,李牧再三交代韩仓,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秦军训练有素,未可小觑,当心备战。他们远离国家,后勤保障不及,但是驻扎将领,身经百战,早有蓄积,兵精粮足,莫可轻敌。韩仓听得不耐烦,秦军这点人马,小菜一碟,不劳将军费心了。

韩仓自以为得计,效法春秋智氏水淹晋阳的战例,要水淹秦军。大军到来,安营扎寨,吩咐军士多带铁锹镢头,要开渠引水。那三公山本来是山地,山石根基,如何可以仓促而成。赵国军队意图显露无疑,秦军将领一看,毛头小子,今日让你吃一苦头。一连几日,秦军视而不见,任你开挖。一面安排夜里偷营袭击。可怜那赵军连日劳累,夜晚和衣而卧,被秦军打的七零八落,溃退下来。韩仓败阵,赵王怪罪,李牧侦察不实。石头根基怎么在水上做文章啊。韩仓看看李牧,面有愧色,心里着恨。

赵王损兵折将,徒费粮草,责成李牧备战,要一举拿下三公寨。

李牧练兵,从雁门调回二万部队,常山蛇阵演练成熟。多造连弩机,以备战场。驻守边关多年,李牧秣马厉兵,士卒为用,将士用命。他上马抓练兵,士兵苦练骑射战术;下马抓后勤,每天杀牛宰羊,犒劳将士。措施得力,用兵有方,锻造出一支士气高昂能征善战的铁军。

大军出征,赵王把酒壮行,廉颇和李牧握手,互道珍重。雪马扬鬃,竹削尖耳,四蹄腾空,昂首嘶鸣,李牧披挂上马,车辚辚,马萧萧,鼓角争鸣,一路西行。到得常山地面,父老羊酒劳军,李牧双手拱拳,一一谢过。

封龙山旁,三公山下,安营扎寨。李牧吩咐,精骑三千,绕过北山,直赴常河,如此这般。铁骑五千,割髭岭奇兵,守住关口。中军八千,布兵排阵。三千步兵,穿封龙山老龙口,直插敌军侧翼。亦正亦奇,出其不意。

秦军将领,刺探军情,探明此番赵国带兵将领是老将李牧,不敢大意。老将李牧,镇守边关,防范匈奴,能而示之不能,蓄势不发,连续示弱。匈奴挑战,坚壁不出。匈奴越来越胆大妄为,李牧感到士气可用,开始反击,刀光剑影,杀声震天,旌旗蔽日,烟尘滚滚,杀了个片甲不留。北地安静,匈奴多年不敢来犯。战场名将,赵国干城,秦将也翘指钦佩。

却说李牧布置停当,各部按计行事,单等来日交战。

布队成列。只见赵军中闪出大将李牧旗号,推出一辆戎车,李牧全装披挂,手执画戟,立于车中。李甲挺戈,立于车右。

李牧口呼:“秦将能事者,上前打话。”

秦将杨端和亲自出车,谓李牧说:“前番韩仓来战,丢盔卸甲,老将且回吧,免得遗羞!”

李牧说:“你可识得我的兵阵乎?”

杨端和曰:“听说你有常山阵,就是这个么?领教则个!”

吩咐手下说:“记得兵书曾讲此阵,此阵能变长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攻者辄为所困。我今去打此阵,你三人各领一军,只看此阵一变,三队齐进,打他的头身尾三处,使首尾不能相顾,则阵可破了。”

杨端和打马催军。冲入阵中,但见八方旗色,纷纷转换,认不出那一门是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了。东冲西撞,戈甲如林,并无出路。只闻得金鼓乱鸣,四下呐喊。端和大惊“常山迷蛇,我不得出也!”正在危急,却得两路兵杀进,单单救出杨端和,那五千先锋,不剩一人。共损军六千余人。原来常山蛇阵结合八卦阵本按八方,连中央戊己,共是九队车马,其形正方。比及秦人来打阵,抽去首尾二军为二角,以遏外救,止留七队车马,变为圆阵,以此秦军迷感。

另两路人马,割髭岭一路,赵军连弩机发,秦军死伤大半。常河一路包抄撤退秦军,俘获三千。中路东袭一路,几乎未予交火,同时奏凯。

李牧收兵,点查人马,大获全胜。李牧留下一队人马驻扎三公山,继续开河挖渠,挖到了一个泉水,后称为“满井”,至今受用,此是后话不提。

再说李牧回朝,赵王赏识,封为武安君,经过番吾、宜安之战,做了国相。秦国多使金钱,打通郭开、韩仓关节,二人交上谗言,置李牧于死地。

《战国策.秦》记录了韩仓害死李牧的情节:韩仓果然大进李牧的谗言,赵王信以为真,使人取代李牧。李牧回到邯郸,韩仓数落找茬说:“将军得胜归来,大王向你敬酒贺功。你回敬大王时,双手紧握匕首,其心叵测,其罪当诛!”武安君李牧分辨说:“臣胳膊有曲挛之疾,伸不直,而我身躯高大,跪拜时不能双手挨地,深恐对大王不敬而触犯死罪,所以才叫人做了假臂,大王若是不信,我可以让你们看看。”于是从袖中取出假肢给韩仓看。那假肢状如木橛,上面缠着布条。李牧恳求韩仓好好跟赵王解释。韩仓说:“我接到的命令只是赐你死,决不饶恕,别的话不敢多说。”李牧于是向北遥拜,叩谢从前的知遇之恩,然后抽出宝剑准备自杀。可他转念一想,臣子不能自杀于宫中,于是快步走出宫廷的外门司马门。出门之后,右手引剑准备自杀,可胳膊太短,宝剑无法刺透,就以嘴含剑,将剑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

呜呼,一代名将,赵国干城,赵国自毁长城,其灭亡也不远了。

我们无从得知李牧胳膊受伤的原因,我想应该是战场的原因吧,既是战斗受伤,应该君臣皆知啊,为何要在这个问题是计较呢。如果是先天性的,不可能上阵杀敌吧。

后话,公子元,赵孝成王十一年,城元氏,县上原。李牧之孙李左车,井陉背水之战,献计赵王和陈余不用,归于韩信帐下,出谋划策,为上宾。

曾是当年龙战地,嗖嗖。三公山,人们时常可以捡到兵器,铁盔,似乎可以听到遥远的风鸣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