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升艺 术 简 介 王旭升,字明坤,甘肃礼县人,现居北京。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教育部考试中中心书画等级考试高级培训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培训中心特聘画师、甘肃省美协会员、兰州市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师。
获 奖 2013 6月作品《香韵》入选由中国美协﹑江苏宜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作品在吴冠中艺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2013 9月作品《喜将于天》入选“大美版纳—首届全国工笔画学术展”,作品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 作品《佛果飘香喜来临》入选由中国美协﹑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获金奖(本届展览佳作奖最高奖),作品在敦煌大唐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 2014 3月作品《香中别有韵》入选由中国美协﹑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作品展”,作品在江西省画院展出并被收藏。 2014 4月作品《喜将于天》入选中国美协﹑中国文联﹑中国美术馆﹑云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七彩云南—中国美术作品展”,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作品《春去归来兮》入选中国美协﹑山东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翰墨齐鲁—首届全国花鸟画作品展”,作品在临沂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2014 12月作品《佛果飘香》入选由中国美协﹑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青海文联﹑宁夏文联主办的“西部阳光—甘肃﹑青海﹑宁夏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2015 5月作品《悠然得天趣》入选由中国美协﹑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丹青扬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获优秀奖(最高奖)。 2015 6月作品《芳香留醉》入选由中国美协﹑甘肃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美丽新丝路翰墨定西行—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作品在定西市美术馆展出并被收藏。 2015 7月作品《枝叶有韵何须花》入选由中国美协﹑徐悲鸿研究会﹑江苏美术馆主办的“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作品在江苏美术馆展出并收藏。 中国画艺术伸延方面的“须知”与“须思” 中国画艺术之伸延有纵横两个方向。纵指时间,中国画要随时间不断伸展,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横指空间,中国画要向全国各地、世界各国不断蔓延,正如当代流行语:走向世界。中国画的生命活力就体现在这一纵一横之间。 中国画艺术之伸延与中国画作品之传世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生长与蜕变,后者是已被定型了的一件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存放与展示。前者可以“走样”,而且应该“走样”,后者绝不允许改变“原样”。 中国画的历史是由局部地域走向全国,再迈向世界的历史,是由文人、官宦的小圈子延伸向全民的历史,或者说是一部由小圈子内一元化审美活动渐变为大千世界中多元化审美活动的历史。就画家的视野范围和艺术活动空间而言,古代的画家均是局部地域性画家。 当年的中国画家曾主要生存在中国东半部,其“外师造化”所及的那些山水、花鸟、人物,已无数次以中国画的笔墨创作过了,并且年复一年地反复体验了传统笔墨随四季而变的情趣。但是,时代形局限了古代中国画家的视野区域和空间意识,使他们不可能认识视线以外的“山外山”、“天外天”,不可能去表现异地造化与文明,其创作观念与艺术实践的平台只能建立在中国的“半壁江山”或世界的“冰山一角”之上。 “笔墨当随时代”,是石涛最早感悟出的一个具有跨越时空意义的艺术规律,也是被后代画家广泛使用的一句至理名言。当我们从博物馆藏品、图书馆藏书中漫游了东西绘画的历史长河,又凭借现代交通工具欣赏了世界各国各地的山水奇观与美景,而再次重温“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时,就会感到此言中的“时代”二字不应仅作为时间概念理解,而应将其赋予时与空的双重内含。 让全句包含笔墨当随时而变、当随空而变的双重规律,或者直接将此言理解为“笔墨当随时空”。时过境迁,而今的地球仿佛变小了,将时空物化为中国画笔墨的画家们,可以亲临过去无法到达的空间。他们仿佛拥有了上帝的眼睛,可以采用过去不敢想象的视角,去宏观世界,去微观世界。并可以通过图像传输远距离瞬间获得各类创作素材和信息。 在古代画家的生活领域中不曾有的许多物质形态与环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当代社会,如现代都市、飞机、轮船、汽车、坦克、大炮、计算机……人类文明所创造出的无数新成果,结构出现代社会的物质形象。如果当代中国画创作回避这些现代生活的音符,依然使用古代画家的艺术语言去描绘现代生活,其作品就难以准确表达这个时代的质感。 所以,中国画艺术一定要随时空而变,而且不应封闭在“民族”与“国家”的围墙里。它应像油画一样,成为遍布不同空间能与各类人相融合的一个大画种。在穿越民族与国家的文化疆界、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融入各类创作者群体和更多受众者群体方面,中国画应向油画学习。油画走遍世界的历史启发我们,中国画应以其优越的画种魅力,既不脱离中国文化的沃土,又融入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之中,在更大空间中求得更多元的发展。 各画种的形态结构关系都是:物质形态承载着艺术形态,艺术形态中又容纳着意识形态。中国画伸延在某些地区某些国家所遭遇的障碍与瓶颈,不在于中国画画种本身有问题,而在于中国画圈子内长期存在偏见。为什么不分地域不分国度地非要过分强调书写性、强调书法入画、强调中国的传统文化呢?这其实是因为某些中国画作者过分习惯于克隆或模仿传世作品的艺术样式。 虽然这些传世之作在艺术史中往往都是些极具生命活力的华彩乐章,但是经众人反复克隆或者模仿的作品就却不那么光彩照人。当代中国画家生活在充满各种文化信息的时空中,耳闻目睹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化资源,任何一种文化资源只要有利于创作,就可以取而用之。 从中国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角度观察中国画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伸延、不断融合的历史。回顾中国画在空间伸延的历史,经唐、宋、元、明、清几代水墨画家努力,中国画的生存空间才仅居中国东半部的半壁江山,并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越来越相融合。但是,中国画未及之地在百年前的中国依然占居相当大的空间比例。 且不言中国的西半部,就以湖南张家界(000430,股吧)为例,就曾是古代中国画画家的未及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先生较早地深入此地写生创作,并发表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近一个世纪以来,水墨艺术焕发出了空前的生命活力,迅速伸延到了中国各地,使其在空间方面具有了全国性,在“人气”方面具有了全民性。而且从不同渠道、不同层面伸向了中国之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使其也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和地位。 在中国画空间伸延的进程中,必然要面对笔墨与新空间能否相融的问题,并要解决笔墨与自然环境融合、与社会环境融合的两大问题。就主观的审美活动方面而言,我们要透过各类作品进入作者与受众的审美地带,从文化结构、审美层次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观察。中国画艺术史是一部由审美观相近的少数作者与受众变为审美观相异的无数作者与受众的历史,是一部由仅与文人贵族生活相关变为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 在这中国画多方位膨胀的世纪中,中国画既要面对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无数次冲突,又要从观念更新与审美惯性、创新技法与变更材料等不同层面进行无数次的融合。中国画笔墨就是在这冲突与融合中生存、发展。中国画艺术应在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尽量融入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文化之中,在更大空间中求得更多元的发展。 --文章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