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禁城御药房:皇家医院里的悲喜人生

 邓超越梦想 2015-12-18


  

  据统计,历代皇帝的平均寿命不足四十岁。远的不说,明永乐十八年(1420),紫禁城落成的那天起落坐于此的大明皇帝,有一半都短寿得不像话。因此,皇室配御医,不仅是一种特权,一种荣耀,更是一种需要。


  历朝历代成就最高的皇家医院当属清朝,清朝皇帝不但平均寿命高于往朝——52岁,且贡献了一位高寿皇帝——乾隆(88岁),这不能不说有御医们的一份贡献。


  逃不过的天花劫


  太医院这种专司医事的机构早在周代就有,太医院里拥有许多顶尖的医官,他们无可推卸的职责就是保卫皇室健康。


  紫禁城的乾清宫,其中三间是御药房,即为宫中值班御医的总部。太医院机构庞大,事务繁杂。有清一代,太医院入宫值班的御医,仅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月间,记录在案的就有50多位。除了乾清宫以外,宁寿宫、慈宁宫等几处也设有值班处,随时听候帝后的传唤。


  皇帝的紧张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尤其是清朝的皇帝。清朝的心腹大患、清帝的梦魇、清宫难以逃脱的劫祸,这些可怕词句都曾指向一种疾病——天花,或被中医称为“痘疮”。


  清军挥师入关之前,军威浩荡的阵前,向来勇武的肃亲王豪格却显出畏缩:“我没出过痘,此次令我出征,岂不是要置我于死地?”他如此不安,是因为当时关内正处在天花爆发高峰期。也许是印证他的担忧,不久后,曾经造成扬州十日屠杀事件的豫亲王多铎,死于天花的袭击,时年36岁。满清皇族的噩梦也从此揭开。


  顺治帝的八个皇子中先后有四位患天花而亡,六个格格竟只剩一个。不过,却也有人从中得到了些许好处,此人便是康熙帝玄烨。玄烨两岁那年,也染上了天花,宫中御医一时束手无策。幸而请到一位江南儿科名医,开了“云南产的野生茯苓”这一味药,结果药到病除。数载后,顺治帝为传位选择而烦恼,传教士汤若望给了他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建议,天花一出便可终身免疫,就此让顺治下定决心,传位给玄烨。


  清初时,天花基本就是绝症。康熙帝早早便意识到天花对大清国运的威胁,康熙与太医们几番商议,将明代太医院十三科减少为十一科,增加了伤寒科、痘疹科。设立了痘疹科后,康熙又广征天下名医,研究天花的防治。康熙十七年(1678),皇太子出痘,一位候选知县傅为格因侍奉皇太子调理治痘,被提升。两年后,得知他种痘防治天花确有一套,康熙召他入宫,专门负责为皇子们“接种疫苗”,由仕途走入医途,有了别样的作为。


  此后一百来年,宫中便很少传出关于天花的消息。


  御医们的荣与辱


  清朝太医院的官阶分为八级,从一名小小医生升级到可以入宫的御医,过程相当漫长。对御医来说,入宫之路就是一条漫长的考试之路。太医院教习所一年两度的严苛考试,如同科场及第,全部要记入礼部的案宗。三年后考试过关,还要“进修”六年。成绩甲等、记录完美,才可以入宫成为御医。


  虽受寒窗之苦,但当医官也是万千荣光,且很是实惠。雍正七年(1729),规定所有御医都为正七品官,并可用六品冠带,这还不算皇帝特殊的赏赐。


  明代嘉靖年间发生“壬寅宫变”,不堪折磨的宫女们趁嘉靖熟睡,用麻绳险些把个酷爱炼丹的皇帝勒死。嘉靖命大逃过一劫,却被吓得不轻,一直昏迷着。皇后只好召集御医会诊,命令太医院院使许绅务必设法治好皇帝。许绅硬着头皮大着胆子下了重药,嘉靖皇帝服下药四个时辰之后,呻吟出声,“哇哇”吐了好几口紫血,被救回来了。许绅又一番精心调治,嘉靖的身体逐渐复原,于是特封许绅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官居一品,此乃史上御医获得的最高官位。


  御医的风光背后也潜藏着巨大危机。许绅在为嘉靖皇帝诊病之后,落下了可怕的病根。他时常胆战心惊,久而久之,经常神志恍惚,最终一病不起。


  御医的另一大风险,就是被身不由己地卷入后宫黑幕当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光绪的“医案”。


  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死前的一年中,210天内有260次的看病记录。从病案上来看,光绪主要症状是肝脏郁热、肝旺脾弱、心肾两亏。这样看来,光绪的病情似乎不是非常严重,但诊治来诊治去,总不见好转。他也曾训斥御医说:你们七七八八开了各种温热补泻的丸散汤膏给我,都没什么效果。我看现在生出这么多病症出来,都是乱吃药造成的!


  光绪病情越来越复杂,在最后的一个多月,御医们明知其已病入膏肓,但绝不敢说出。御医杜钟骏在《德宗请脉记》中说:“予于案中有实实虚虚,恐有猝脱之语。”他甚至删去了在病案中所写的“此病不出四日,必出危险”的字样。杜钟骏的预测果然没错,没过两天,光绪忽然昏厥。御医们诊治后,对内务大臣实言相告:今晚必不能过。果然,药还没进上,光绪已经驾崩了。


  光绪死后的第三天,御医们的灾难开始了,朝廷下了两道诏书,为光绪看病的主要御医和太医院的院史等人,或被降级或革职待罪。而在现代专业仪器下,光绪帝遗体的头发中检测出高浓度的砷,为现代慢性中毒者的66倍!光绪帝砒霜毒发而死。


  怪太医与“腐儒方”


  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存有4万多件御医给皇室成员治病的卷宗,其中记载的良方不计其数,极为引人注目的是蒙古大夫诊病的记录。


  蒙古大夫擅正骨,有位在宫中服务的外国神父马国贤随驾前往热河时,因马摔倒而受伤,康熙派蒙古大夫为其治疗。御医先是在他面前放置了一盆冰水,然后剥光他的上衣,舀着冰水往脖子上倒,在剧烈的疼痛之后,视觉先变得清楚了;下一步用带子绑上头,由两人牵着带子两端,然后以木板击打,造成头部的剧烈震动;此后,以冻水突然刺激胸部,再用布堵住口鼻,他几乎被闷死,胸腔只好剧烈起伏,依靠这两步疗法是要还原错位的肋骨……据说,这样怪异的治疗法,当时在宫中大行其道。连康熙本人也曾接受过蒙古大夫为其治疗头痛的方案。


  而清宫对药材、成药的重视,甚至更重于人材。皇家用药要取顶级,无一不是地道药材。光绪帝一病不起时,御医张彭年开了一张十分啰嗦的处方:北沙参产于北方,野于术产于浙江于潜县,云茯苓产于云南,广陈皮以广东新会县最佳,杭白菊出产于杭州,苏芡实产于苏州,川续断产四川,甘枸杞产于甘肃,肺玉竹出滁州,左牡蛎出宁波、福州,浙贝母出浙江,象山平贝母,五加皮出四川,宣木瓜出宣州,荔枝核出广东……


  就是这样一张充满腐儒气的药方,霎时惊动了全国。清廷迅速行动,分别致电直隶、四川、云贵等十省督抚,四处采集,其中一半药材眨眼睛坐上快马。而一些时令药材,也全在一月之间,运往大内。


  西医来了


  宫中御医里还有一些特殊的成员——传教士大夫,开这个先河的人还是康熙。康熙三十二年(1693),皇帝罹患疟疾,时冷时热,非常难受,御医用药效果不佳,此时,两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来的传教士进宫求见。二人诊断了一下病症,放下心来,便对康熙说,此病不要紧,不过是蚊虫叮咬所致,只要服用了我们带来的“金鸡纳霜”便会痊愈。


  康熙有些半信半疑,是否吃他们的药,一时拿不定主意。此时有四个大臣自告奋勇来尝药,同时找到一些患有疟疾病的人同时服用,结果病真的好了,大臣也身体无碍。康熙随即服下了金鸡纳霜,病愈后便赏了两位传教士一间大房子居住,并允其在京传教。


  这场病后,康熙对西医产生了兴趣,几次派大臣们组成考察团,在中国境内寻找类似欧洲产的植物,希望配出功能近似的药物。居然还在宫中建起了一间化学实验室,命两位传教士白晋、张诚负责研究工作,制出了干燥剂、糖浆制剂,这些典型的西药,甚至还被康熙装进了旅行药壶里随身携带,颇有几分“仙药”的待遇。而在西医方面,一些因骨伤、褥疮痛苦不已的皇亲、大臣,也得到了外科医治,其得益不下于皇帝。


  到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太医院最后一任院使张仲元,上奏了一个计划,希望举办太医院医学堂,不仅开中医学堂,也要开设西医学堂。光绪帝批准了这个计划,但经费捉襟见肘,最终仍是只开了中医班,而此时的紫禁城早已日薄西山了。

据《中华遗产》 文/徐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