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结束,父亲就要离开讲台了。在我心中,他是一个传奇。小学时,我在父亲任教的乡村学校读书。有一天,班主任说今天我们全校上音乐课,满心欢喜地等着盼着,结果是父亲含着口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是父亲教我们音乐,哦,还有舞蹈和美术,体育也没少客串。 又长大些,我上了初中,开始学地理和政治,没错,又是已经调到初中的父亲拿着课本,推开了教室的门。初中三年,父亲承包了学校所有的板报、宣传语、宣传画、过年的对联,晚会的串词也出自他的手笔……我不解,父亲笑笑说,那是你老爸的“三笔一画”基本功好。过了好久,我才明白,“三笔一画”是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 不但是父亲,许多当老师的叔叔阿姨也是能歌善舞,教学当然都极好的了!每次我问为什么能这么厉害?父亲都会骄傲地说,因为我们都是中师生!说完,父亲和叔叔阿姨们都陷入了沉思,一起集体追忆: 当年,我考上中师,轰动了周边的所有山村。在我们村,我是第一个通过考试跳龙门的人。那震天的爆竹声一直响到如今,那庆祝的电影还历历在目,那庆祝的谢师酒一直醉到如今……当初我们是最有才干,最聪慧,中考分数最高的学生。 在中师,要学很多科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体育等,除了外语其他主要科目都学,而且样样都要过关,都要能教。学校还训练我们怎样教课,怎样做老师。像体育课如何组织和指挥学生、如何喊口令等一些基本功。 中师的办学特点是“一专多能,能歌善舞”。当时学校各科齐头并进,无主副、大小科之分。我练就了一手“过硬”的钢笔字、毛笔字、美术字,学会了音乐简谱,专修了手风琴,养成了坚韧的学习和处事作风。业余的时间,我在学校琴房里自学弹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兴趣小组,真是潇洒极了!美术课上尽情挥洒笔墨,体育课上武术体操我是样样领先,天天快活无比! 中师三年是人生中最快活的,也是学习生活中最辛苦的,学的东西多,老师的规矩也多,但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素质也是最全面、最好的。中师的学习生活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间”,是“成长的黄金时代”。“中师永远是我的精力家园,因为她代表了奉献、勤恳、朴素。” 3年后,比我们成绩差的学生纷纷考入大学,而当时只有18岁的我已经站在讲台上了。再后来,他们之中有的读师范大学分配,基本在高中,而我却一直在小学。虽然后来我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大学文凭,但工资还是比他们低,职称比他们低,发展前景比他们黯淡……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中师生素质高,一直是教学骨干,我们一直挑大梁。 一直到今天,中师毕业的学生仍然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这些学历最低的中师生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未来!特别是1980~90年代的中师生,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年富力强,很多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和骨干教师,是支撑基层教育大厦的“栋梁”。 “1980年代至90年代的中师生,素质高,业务强,是教师中的强势群体。这样的群体,以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了。”回头望去,父亲和叔叔阿姨都红了眼睛。父亲低哑着声音说,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谢幕了,但我们永远骄傲,我是一名中师生! 容颜虽老,但挺起中国教育脊梁的一代中师生们,青春万岁! (本文由全国班主任研究会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