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零成本造18号工作室

 昵称2530266 2015-12-18


文/蔡婧


60平方米的空间被隔成了上下两层的小洋楼,

灰色的墙面干净素雅,点缀着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废旧油桶喷上彩绘后变身展示台,

轮胎经过改装后变成了组合沙发,泡沫雕塑而成的工艺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多肉植物在阳光下慵懒地生长……

很难想象,这间位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化空间创业园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

是郭桂林和他的伙伴们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

一点一点手拾废品精心设计、打造而成,

他们给这间工作室取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名字——18号艺术工作室。

在工作室成立后的短短两个月时间里,

他们把300元的原始资金变成了5万余元的创业资本。

看到“废品”就雀跃

  

走进工作室,廖俊凯正站在高脚架上为最后一面墙作画,黑白色调、简约的风格让墙壁立体生动耳目一新起来。廖俊凯是重庆师范大学绘画专业的学生,墙体绘画是他的专长,和他一起合作的伙伴还有来自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郭桂林、重庆城市管理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邹小培,这是18号艺术工作室三位主要元老级成员,三人平均年龄不到22岁。


2014年,郭桂林大三,由于课程减少很多,渐渐地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利用课余时间创立自己的工作室,趁毕业之前检验一下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怀揣着对社会实践的渴望和追求艺术的梦想,曾经在同一所艺考培训学校上课的廖俊凯和邹小培与他一拍即合决定创业。


着手创业却什么都没有,启动资金也只不过是大家东拼西凑的不到一千元,这群年轻人面临很多问题。庆幸的是重庆师范大学建立的一个创业园为他们提供了场所,“刚好外面的学校有这个场地,解决了我们的租金问题。”终于,工作室在今年5月正式成立。


重庆师范大的创业园为工作室提供的场地其实是一间毛坯房,什么设施都没有的局面让三人犯了难,光装修改造就是个浩大的工程。问过装修工,一个工人每天的工钱就已经超出预算很大一部分,动了一番心思后,三人决定捡来废品装修房子。


设计专业的廖俊凯说,工作室总共的装修费用只有区区几百块钱,没有办法,他们只能靠捡拾一些废弃物来装饰。大部分的装饰品都来自于工作室附近的一个废品站。没有车子,他们就在学校产业园借了辆拖车,主动到学校附近的废品站和老板商量说明用途,请求老板把一些不需要或用不到的材料免费送给他们。每当搜集到一件有用有价值的“废品”,伙伴们就雀跃欢喜不已,也让他们对废品站的老板充满了感激。此外,三人还会选择艺术系大四毕业师哥师姐们扔掉的创作。“有些漆器啊、手工艺品啊,都很漂亮,师哥师姐毕业了,就会扔掉一些不满意的作品,我们就去蹲点,然后把那些废掉的作品捡回来再创作,那些都能成为特别好看的装饰。”廖俊凯说。


工作室里最显眼的要数那几面五彩斑斓的墙壁,把这间不大的空间装扮得极具艺术气息,而创作人正是廖俊凯。“当时经费只有300块,全都拿去买了油漆和颜料,自己动手把工作室的墙壁粉刷了一下,然后用颜料在墙上画了一些墙绘,对毛坯房的墙面进行了改头换面。一面墙和一支笔的碰撞,让老墙从斑驳残旧瞬间变得“颜值刷新”。“墙绘在国外早已流行了,但在国内却是近几年的事情,我先从自己的工作室入手,也算是一种经验学习。”


家具是捡来的废旧物拼凑的、油桶是外面其他公司做活动不要的,泡沫是垃圾堆里拾得的,茶几上的花瓶是捡来的陶瓷罐子,开会的大桌子是用废弃的木板钉在课桌上面铺一块布制作而成,最具创意的是由麻绳编织轮胎组合成的懒人沙发,几乎每个来参观的都要坐一坐。“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个沙发,真的挺好看的,我们三个人整整组装到凌晨两三点。”


装修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要属工作室里的灯,着手装修的时候,三人四处搜罗包装胶垫、发泡胶、旧太阳能板、LED灯、旧电子零件等生活废料,他们学会了使用电钻、接驳电线等自己不擅长的手工活儿,开了灯的工作室迎面扑来一股文艺复古气息。伙伴们的省钱妙计让他们收获不小。随后,隔音玻璃茶几等一系列变废为宝的装饰品也相继诞生,“同学们都开玩笑说,我们硬是省出了一间工作室。”


“从去年11月开始装修,直到两个月前我们才住进来。”忙活了近半年,三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小窝”。

 

不折不扣

  

工作室成立后,结合各自专业所长,三人分别牵头负责工作室绘画、舞台设计、平面设计等业务。但一开始并没有那么顺利,最大问题是要主动出击去寻找业务,跟商家洽谈。“最开始我们都有点心慌,根本就接不到生意。”郭桂林说。


2015年6月初,工作室应邀为一个景区的啤酒节做宣传,这是他们创业以来接到的最大一单生意,三人格外认真。啤酒节的宣传需要制作20幅宣传画,并且要在短短一个月内完成,这对白天要上课只能利用课余时间画画的他们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为了彰显啤酒节的特点,一开始他们计划在一根2米长的木板上作画,原生态的粗糙木头有个性有创作感,但一段时间后,木头上的作品容易出现褶皱、变形,这会破坏原有画作的艺术感。经过商量之后,三人决定重新选择作画材料,这意味着他们之前的计划将全部被推翻,之前的制作周期也全部白费。


“熬夜到凌晨,早上八点就起来工作,一碗泡面一袋咸菜就是一顿饭……”赶工时,这是工作室的的常态。一个月后,工作室圆满完成了这单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意,并获得了甲方的一致认可,而且还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入账,18号艺术工作室开始逐渐步入正轨。


即使工作室业务正值逐步上升期,也无法避免一些小插曲。在一次与主题宾馆的合作中,在业务上没有完全掌握技巧的团队成员没能把握好活动的详细内容,以很低的价格跟老板签了合同,并且对于要求涂刷的墙壁和附赠内容没有洽谈清楚,这导致工作室的工程量急剧增加,加上宾馆在偏远的郊区,路费、住宿费用等花费加起来,工作室非但不会盈利,还亏了6千多元。为了不影响工作室的声誉和口碑,成员们依然不折不扣地完成了这个单子,没有人埋怨签单子的小伙伴,大家决定把这次经历当成小组的一次教训,“都是学习的过程嘛”,郭桂林很肯定地说。


做业务也是做艺术。对待每一位客户的作品,工作室都坚持原创。在一次谈好的业务中,由于返工让时间变得紧迫,在外有过丰富实习经验的队员想到利用电脑绘制草稿本,再按照草稿等比绘制在成品上,这样不但节约了成本,不用再一层层手绘,也能节省时间,但最终,这个提议被大家否决了,工作室的成员们依然坚持用手绘一点点地完成作品。“作为一个艺术生,从长远看,能留下来的只可能是原创作品,哪怕是黄桷坪稚嫩的手绘墙,哪怕是自己可爱的插画……这都比简单的复制米开朗基罗的圣像要强得多。”


有匠心成大神

  

提到团队中墙绘的主要负责人廖俊凯,郭桂林笑着说“对待自己的作品,他有点强迫症”。廖俊凯从小喜欢画画,现在的他不仅专业功底扎实,还喜欢不断尝试新的技法。初次接触到墙体绘画,是工作室接到的一个主题酒店的业务。当时客户要求酒店每个房间里有各种不同风格的风景。出了初稿后,廖俊凯跟另外一位合作伙伴在创作风格上出现了分歧,他坚持写实风格,另一位小伙伴则倾向于现代、简约,彼此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最后在与酒店老板商量后,将两者风格进行了结合。“在墙壁上绘画比在纸上创作难度更大,出现失误不好更改,再加上顾客的审美要求普遍较高,我在创作前总是三思而后行。一般情况下,我会先和客户聊天,询问他的职业、个人爱好、审美风格等,然后将他的想象通过创作进行还原。”


郭桂林是团队的老大哥,年龄最大也最沉稳,他负责所有的财务开销和业务洽谈工作,精细地做好每一笔预算。尽管工作室的账上收入不断,但他依然提倡节约,“创业时控制成本很重要,平时也得注重节省开支,每平方的彩绘用量都要精确。”郭桂林说。“创作最需要的就是灵感,最怕的就是思维短路。”学平面设计的邹小培是团队里软件级别的“大神”,所有的设计图纸都出自他的手。“他是团队里最能吃苦,也是热情度最高的一个。”郭桂林对这位认识五年的小伙伴评价极高。


随着业务量的增大,18号工作室的任务量越来越大,团队们会请一些有绘画功底的同学做兼职,他们还线上线下搜集各个艺术院系同学的习作,帮他们售卖,“希望通过我们的创业,能让艺术走进普通的家庭生活。 工作室现在已不仅仅是我们仨的了,它承载了我们最初的梦想,现在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我们坚定艺术与我们同在。”



文章节选自2015年11月《大学生》,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纸质杂志。

大学生关注《大学生》

大学生看自己的《大学生》

从大一看到大四的《大学生》

大学生爱《大学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