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件 | 希特勒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

 cat1208 2015-12-21

文 | 李钜廉

摘自《希特勒的战争谋略》,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

已获出版社授权



希特勒派兵进驻莱茵兰(原编者按:指德国境内莱茵河左岸地带,为旧地名)非军事区,是他在德国重整军备时期最大的一次冒险行动;也是西方国家在纳粹德国尚未完全武装起来之前,能够不必冒发生战争的风险而遏制希特勒的最后一次机会。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左岸以及右岸50公里纵深的德国领土上,派驻军队、修筑工事和军事设施,此为莱茵非军事区。这一规定,使法军能够在一旦发生战争的情况下,轻易地进入这一不设防的要害地区,并迅速越过宽阔的莱茵河,直插德国的鲁尔和莱因工业中心。1925年德国与西方国家签订洛迦诺公约,其中的“莱茵保安公约”,明确保证德、比、法边界不受侵犯和遵守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希特勒上台后,曾经再三声明,德国将恪守一切自愿签订的条约。如果说凡尔赛条约是德国在刚刚战败时被迫签署的话,那么洛迦诺公约却是德国自愿签署的,而且是希特勒多次保证要遵守的。但是希特勒的内心,自然是不能容忍这个莱茵非军事区的存在,他需要的只是等待时机和寻找借口。


希特勒终于抓到了一个借口,就是法苏互助条约。


这个条约本来是路易·巴都主持法国外交时,努力推行抗德“大联盟”外交路线的产物,是“东方公约”计划的组成部分之一。巴都在马赛遇刺后,接任法国外长的赖伐尔延搁了这项工作。但是,1935年3月希特勒公开毁约扩军对法国构成严重威胁,内阁中的许多部长都催促赖伐尔赶快签订这一条约,苏联也采取了相应的行动。4月间,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同赖伐尔在日内瓦会谈。5月2日,法国和苏联终于在巴黎草签了这项互助条约(尚有待法国议会批准后才生效)。该条约规定:法国或苏联若“成为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无端侵略的对象时”,两国保证“立即相互进行支援和协助”。(随后捷克斯洛伐克也同苏联签订了类似的互助条约)。


点击图片,立即进入活动现场


就在这一天,希特勒指示其军事部(纳粹德国的国防部于1935年5月改称军事部)部长冯·勃洛姆堡,下令德国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秘密拟订代号“训练”的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行动计划。不过,当时他刚刚冒险迈出了公开毁约扩军的关键一步。英、法、意三国在斯特雷扎举行了针对德国毁约行动的会议,西方报刊正在渲染出现一个所谓遏制德国的“斯特雷扎阵线”,国际联盟也通过了谴责德国的决议。在此形势下,当然不是采取新的冒险行动的时候。可是希特勒在5月21日发表其“和平”演说时,仍然暗暗地打下了一个钉子。他攻击法苏互助条约是“把共产主义引进欧洲舞台”,是与洛迦诺公约所规定的义务不能相容的,宣称这“带来了一个法律上不安全的因素”。


整个1935年的秋冬,希特勒都在等待采取新冒险行动的时机,而时局的发展也预示着这样的时机将要到来。英德海军协定的签订,使刚刚出现的所谓“斯特雷扎阵线”陷于瓦解。同年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事件(本章下一节将详细进行阐述),毁坏了意大利同英、法之间本已若即若离的关系;而且证明所谓维护集体安全的国际联盟,是根本不可能对任何侵略行动采取有实际意义的制裁行动的。尤其是对维护莱茵非军事区有密切利害关系的法国,正陷入日益严重的政局动荡。法国的法西斯势力“火十字团”等,于1934年发动向国会大厦进军的暴力夺权行动。


1935年夏法国左翼势力联合发动“人民阵线”运动进行反击,左右势力斗争激烈,内阁更迭频繁,是否批准法苏互助条约成为两派激烈争吵的重要问题之一。1936年2月27日,法国众议院终于以353票对164票的多数通过法苏互助条约。希特勒立刻抓住这一时机采取新的冒险行动。


1936年3月,一群德军正步行走在莱茵兰的科隆的大街上。


1936年3月2日,纳粹德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冯·勃洛姆堡,遵照希特勒的旨意,向德军秘密下达了实施代号“训练”的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命令。这一新的冒险行动引起了一批德军高级将领的惊慌。他们力谏希特勒放弃这一冒险行动,因为当时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后的第一批应征壮丁才刚刚编入陆军;而法国和它的两个盟国(捷克和波兰)却可以马上动员90个师,还有后备军100个师。此外还要把苏联的力量计算在内,根据刚刚批准的法苏互助条约,如果法国对德国采取制裁行动的话,苏联是完全可能支援法国的。但希特勒拒绝了将领们的意见。不过,勃洛姆堡给参加进军莱茵兰的德国部队一份采取所谓“反措施”的密令,规定一旦遇到法国军事干涉就“赶紧从莱茵河对岸撤回来”。3月7日凌晨,一支由19个步兵营和12个炮兵连组成的德军(共约3万人),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其中3个营越过莱茵河,向德国与比利时、法国交界的亚琛、特里尔和萨尔布吕肯推进。上午10时,德国外长把法、英、意三国驻德大使召到威廉街(德国外交部所在地),交给他们一份废除洛迦诺公约的照会和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的通知,同时还有一份德国新提出的“和平”方案。参加此次召见的法国大使弗朗索瓦-庞赛,后来这样回顾说:“希特勒打了他的对手一记耳光,而他在这样做时还要说:‘我向你提出了和平的建议!’”


德军进军莱茵兰两个小时后,希特勒在国会的讲坛上再次表现了他那煽动性的演讲天才。出席旁听这次国会演说的美国著名记者威廉·夏伊勒,记述了当时的场面。希特勒在大谈了一通凡尔赛条约的坏处和布尔什维主义的威胁之后,不慌不忙地宣称:由于法苏互助条约生效,德国不再受洛迦诺公约的约束;“德国政府已从今天起重新确立了德国在非军事区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主权!”这时,由元首圈定的 600名德国国会议员——他们是体格彪悍、头发剪得短短、肚子挺得鼓鼓、穿着褐色制服和长统皮靴的清一色纳粹党徒,像机器人一样倏地站了起来,右臂向上前伸作纳粹式敬礼,口中高呼“万岁”。在讲坛上的希特勒半举起手,示意其党徒安静下来,接着以沉着而宏亮的声调说:“德国国会议员们!(全场鸦雀无声)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在德国的西部各省,德国军队此刻正在开进他们未来的和平时期驻防地,在这个时候,让我们一起用两个神圣的誓约团结起来……”。大厅再次沸腾起来。这帮纳粹议员,一听到德军已经在向莱茵兰挺进的消息,血液中的全部黩武主义精神立刻涌上脑袋。他们大喊大叫地跳起来,脸形因歇斯底里的冲动而变了形,眼睛闪耀着狂热的光芒,看着他们的这位纳粹“上帝”。台上的希特勒扮演的角色精彩极了。他低垂着头,一副谦虚的样子,耐心地等待着他的党徒们安静下来,然后继续以一种低沉和抑制着感情的声调,说出了如下两个誓约:

“第一,我们宣誓,在恢复我们民族的光荣的时候,决不屈服于任何力量……

第二,我们保证……德国将永远不会破坏和平!”


尽管希特勒在国会演说中装扮得十分沉着,内心却是非常心虚和紧张的。他后来承认:“在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当德军参谋总部收到来自巴黎的最初信息,说法国下令调派13个师去法德边境的马奇诺防线时,德国陆军参谋总长贝克将军,要求撤回已经越过莱茵河的3营德军。这些德军高级将领们认为,法国人这次对于关系他们国家安危的大事,是不会不采取行动的。但是,希特勒以他那赌徒的心理和特殊的政治嗅觉,继续把宝押在英、法不会采取实际制裁行动的估计上面,拒绝了将军们的撤兵建议。尽管如果英国和法国真的进行军事干涉的话,不仅德军“只好夹着尾巴撤退”,而且很可能意味着希特勒本人和纳粹政权的垮台。


希特勒的政治赌博再次获得了成功。虽然英、法政府提出了外交抗议,国际联盟行政院和洛迦诺公约的成员国都举行了会议,谴责德国进军莱茵兰的行为,海牙国际法庭也准备开庭审判。但除了德国人以外,谁也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法国下令调派的13个师仅仅是加强马奇诺防线),甚至没有人正式提出要对德国进行制裁。法国人正被内部的争斗所分裂。英国人本来就不大欢迎法苏互助条约,何况在他们看来,莱茵兰毕竟是德国的一部分,“希特勒只不过是进入了自家的后院”。墨索里尼的意大利正忙于侵占埃塞俄比亚,而且因此已同英、法搞坏了关系(我们在下节将论述这一问题)。波兰人的心情是复杂的。尽管有1934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波兰人对纳粹德国仍然深怀戒心。作为法国的长期盟友,波兰认为法国绝不可能容忍德国进军莱茵兰,因而在3月9日曾对法国提出“两国的军事同盟生效”。当发现法国并不打算采取行动时,波兰政府为自己的自作多情十分尴尬,并不得不向柏林做出解释(希特勒却表示很了解波兰政府的难处)。英、法两国(尤其是法国)在欧洲的其他盟国,都为此感到心寒,纷纷开始调整政策,使自己适应欧洲新的力量对比格局。连一向同英、法结盟的比利时与荷兰,也先后宣告中立。凡尔赛体系阵营土崩瓦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