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里忽逢大虫时(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5-12-22

 

  举:僧到桐峰庵主处,问:“这里忽逢大虫时又作么生?”庵主作虎声,僧即作怕势,庵主呵呵大笑;僧云:“这老贼!”庵主云:“争奈老僧何?”僧休。雪窦云:“是则是。两个恶贼,只解掩耳偷铃。”野老云:“黄鼠狼偷鸡,先得安个什么心!”

 

  颂古:见之不取,思之千里,好个斑斑,爪牙未备!君不见,大雄山下忽相逢,落落声光皆振地;大丈夫见也无?收虎尾兮捋虎须。

  垂示:把定世界,不漏纤毫,尽大地人亡锋结舌,是衲僧正令顶门放光,照破四天下;是衲僧金刚眼睛,点铁成金,忽擒忽纵。是衲僧柱杖子,坐断天下人舌头,直得无出气处;倒退三千里。是衲僧气宇,且道总不恁么时,毕竟是个什么人,试举看。

 

  野老曰:

  行参趁旱起,歇脚伸腿眠,冢间狼偷骨,林下虎伤麋;半截方便铲,一袭百衲衣,有心餐风露,无意辨东西!瓦钵夜载月,鼎内煮繁星,麋鹿常伴醉,大虫毛脱皮;禅行有梵志,虎猛亦能柔,远离虔诚意,猫顺亦噬人!所以道:大雄山下忽相逢,野老先问安咿心?不然的话,皮破血流,命丧黄泉,只是做个“斑斑”大餐,还捞不到半个绷子儿!

  有人说,为欲完成心愿,可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若果为的明哲保身,则应该自扫门前雪,不管瓦上霜;但是,二者之间,又将如何?其实,不离相对法的世间,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欲想取中庸之道,那已经是个明事理的凡夫子!

  大德!见之思之,三慧其二,温顺斑斑,唯修之德;如能稳跨虎背,驭之邀游,乍闻下,林间无奇特;倘若招遥过市,则惊骇世俗事小,斑斑的野性与环境不协调,那后果,将不仅只是不堪设想而已!有道是:气宇不凡非奇特,舞花弄招自掘坟;好好的一条生命,桐峰下,安份守己,纵森林原始,也不会有噬人的大虫!

  知否?!住庵的,叩庵的,闻得虎声么?!

 

  (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