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使农业挣钱,也不愿意从事农业

 东秋元图书馆 2015-12-23

即使农业挣钱,也不愿意从事农业

2015-04-27 14:27:43  吾谷网
吾谷网

南河村因位于拒马河南边而得名,在2006年北京市首次举办的“最美的乡村”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榜上有名。当我们走进这个京郊的村庄时,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街道两旁洁白的汉白玉护栏、接连成片的蔬菜大棚、环保节能的秸秆燃气,清楚地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最美的乡村”。这个村在书记张井才的带领下,村民们从开始经营设施农业,主要是在大棚里种植有机蔬菜,一个大棚每年可收入一两万,同其他村子的村民相比,南河村的村民收入可算是比较高的了。为了解决菜农的蔬菜销售问题,张井才在村子里建了一个蔬菜加工厂,专门收购南河村村民的蔬菜。这样不仅解决了菜农的蔬菜销售问题,还吸引了一大批青壮年来工厂工作。这样一来,南河村的村民在其他村民的眼中算是幸福的了:价格高低倒在其次,关键是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东西能够卖出去。尽管是这么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南河村现在从事农业的人数却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全村共有420户人家,常住人口13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的人有176人,在这些人中有一半人还在继续从事着农业劳动。在这个村子里,经营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大多是在50岁到60岁之间,70岁的也有,但三四十岁左右的壮劳力则很少见,多数年轻人都去外面打工或者是在本村的厂子里面上班,还有一部分人自己干起了个体。按说在南河村种地比一些人在外面打工挣钱都多,但年轻人就是不愿意干,这其中的缘由被书记张井才说得一清二楚。

“干大棚太累了,年轻人谁愿意干呢?”

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意思就是种一亩菜园子的收入,抵得上十亩大田作物的收入。在大棚里种植蔬菜,因为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在大批量的蔬菜下来之前,大棚里的蔬菜可以早一个季度上市。同时,这些蔬菜也可以比正常的蔬菜晚一个季度,这样就可以在蔬菜生产的淡季里卖一个好价钱。但是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为了保证蔬菜生长所需的温度和光照,大棚里面要保持恒温。冬天还好,棚里面比较暖和,到了夏天,这些菜农就遭罪了。

“有时候棚里面的温度能达到35摄氏度甚至更高,人进去呆不了两分钟就浑身是汗,背心、短裤都湿透了,就像刚洗完澡出来一样。”张井才深有体会地说。现在他已经不再种大棚了,也就不用遭这份罪了,但是这种感受他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北京的夏天本来就难熬,在闷热的大棚里那股憋闷劲儿就更别提了。“夏天正是管理蔬菜的时候,就是大伏天儿你也得下去,不然活儿干不完啊,到头来挣不了钱,岂不是白搭了?”

闷热对于大棚里的菜农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折磨,除了这份酷暑难挨以外,棚内污浊的空气也让一般的人受不了。大棚里种的是有机蔬菜,需要施用有机肥。“现在的年轻人没怎么干过活,哪里像我们年轻时候似的,整天和这些粪啊土啊打交道,就大棚里的这股味儿,没几个小年轻儿能受得了的。”

为了体验一下在大棚里劳作的滋味,我一弯腰走了进去,到了里面只吸了一口气,我就不敢再动了,呆了不到一分钟我就逃了出来。

而对于这些菜农来讲,在这样高温湿臭的环境下每天工作8个小时甚至更多是最为平常不过的了。“干大棚太累了,年轻人谁愿意干呢?”张井才最后总结道,“他们有点儿本事的,到外面打工,干点儿什么不行,有的还能在有空调的屋子里上班,年轻人当然不愿意回来种大棚了。”

高温湿热的环境、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让许多年轻人更愿意走出这片土地,逃离自己的家园,去外面打工。这就是因为累吗?除此以外,还有其他的理由吗?“除了累,就是种地没准儿,种地没保障,外出打工起码能有份稳定的收入啊。”张井才补充道。

“这个季节能挣两万,下个季节没准儿就挣不着了”

说到种地没准儿,张井才颇有感触:“我们这里刚开始种大棚的时候,都是两口子两口子的种,种好了一个大棚就能收入两万,一年下来,一个家庭至少也能收入3万多块钱。”

“但是为什么现在家里种大棚的往往都只剩下妻子一个人了呢?”

“为了减轻风险啊,你这个季节的大棚可以收入两万块钱,下个季节没准儿就挣不着了。”

所以我们现在在南河村很少能够看到夫妻二人同时经营大棚的情况了。“农民要养家糊口,要生活,他就开始考虑把老婆搁在家里种大棚,男的出去打工,打工是稳定的收入,风险小,哪怕钱少点儿,但是没风险。干农业,今年挣两万,明年可能就赔两万。”

“以前夫妻二人种两个大棚,一年就可以收入两万多块钱,收入也挺好。他为什么不去种了呢?一个人种地,一个人打工,这么做就是为了分担风险。”

和其他的村子相比,这个村子的菜农还是幸运的。因为这里的蔬菜有销售途径,直接给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等这些“洋快餐”提供蔬菜和辅料,其他的村子可能就不一定会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这在其他村子可能根本就卖不出去。我开了一个蔬菜加工厂,可以收购我们村的菜。外地的农民种出菜卖不出去哇哇地哭啊!”张井才提到的这个厂子,是他牵头引来的一家美国快餐业农产品加工厂,总投资5000万元,南河村以土地入股,占总股本的30%,这个厂子建成后每天可以吞吐300个大棚的蔬菜产量,同时形成“基地+加工厂+快餐公司”的产销一条龙经营模式,这对于南河村的菜农们来讲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机会。他举了几年前发生在河北固安的一个例子。大面积的胡萝卜,一斤2角多钱,去年这个季节1元2角,现在就2角5分、3角。“最后老百姓说你把好的拔走,赖的你就不要了,最低价是8分钱1斤,一亩地长4000斤,才卖320块钱,人工多少钱呢?这就是最近的事情。你说农民还有积极性去种地吗?风险大啊。”这对于只靠这片土地生活的一家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问题。

“都说种粮食,每个人半亩地,三口之家一亩半地,一亩地300多块钱,一家人一年三四百块钱,能维持生活吗?维持不了。大棚一年的成本就4000多块钱,一亩地充其量也就能卖1000多块钱,那就得赔钱啊。这就是为什么要出去打工。设施农业不一定能够发财。”张井才接着说。

“那既然一家一户种地抵抗风险的能力不够,为什么不集中起来进行规模经营呢?”

“规模经营不一定能挣到钱”

“规模经营我以前也搞过,到最后还是赔了,规模经营不一定能挣到钱。”张井才不无感慨地说。

“前几年我们公司在张家口的坝上地区种了500亩的球茎生菜,是准备直接供麦当劳、吉野家等这些快餐店的,谁知道后来一场雹灾,都给砸平了。”

“当时没有什么预防和补救措施吗?”

“坝上离北京那么远,条件恶劣,也没做什么准备,没办法啊。”

“那一共损失了多少?”

“包括地租、人员和技术的投入,大概有80万左右吧。”

“那后来是怎么处理的呢?”

“赔了就赔了呗,谁也没有办法的事情,回来后给公司打了个报告。”

好在这500亩地是张井才和美国的一家公司合租的。“一家一户种的一两个大棚,冰雹砸了也就是损失百八千块钱,这种大规模的种植,要是由一个小农户来经营,损失80多万,他也许就跳楼去了。还好我们这是公司经营的,最多就是写个申请、打个报告,年底的时候工资、奖金照拿,什么事情也没有。”张井才是幸运的,80万的损失没有给他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农户规模经营农业的风险,这种风险带来的冲击是致命的。

现在的南河村景色美了,经济发展了,国家给农业的投入也加大了力度,但就是留不住年轻人的心。“设施农业政府投了很多钱。比如说建大棚,建一个大棚政府给补贴15000元,许多农民一听这个就开始建大棚,但是他们是为了建大棚而建大棚,是为了占地,为了要这15000元的补贴,所以现在好多村子的大棚都荒废了,不种了,停下来了。不管自己想不想种,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就建,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自己。因为他们把成本都投进去了,比如说砖墙、铁架、棚膜等等,这些都需要投资。所以到头来农民也不一定能赚。但就是好多人想不明白。”张井才无奈地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南河村,不是因为南河村的贫穷,而是因为干农活儿太累,农业生产风险大,规模经营也不能确保挣钱。外出打工虽然挣钱不多,但是起码收入稳定。南河村的景美了,人富了,但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美丽的风景在远方,自己的大好前程不在生养自己的家园,于是,他们依然没有停止外出务工的脚步,带着一颗不安的心走向远方,不管身边的这片家园是如何美好,如何值得他们眷恋。

(选自朱启臻赵晨鸣主编《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

(作者授权发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