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既审,五音当明。声为音本,音以声生。 声之余韵,音遂以名。角征宫商,并羽五声。 【注】此明五音,乃天地之正气,人之中声也。有声而后有音,故声为音本,音以声生也。声之余韵则谓之音,非声之外复有音也。 五色命乎五脏,诊人之病,既已审矣;而五音通乎五脏,诊人之病,亦当明也。 角属木通乎肝,微属火通乎心,宫属土通乎脾,商属金通乎肺,羽属水通乎肾也。 中空有窍,故肺主声。喉为声路,会厌门户。 舌为声机,唇齿扇助。宽隘锐钝,厚薄之故。 【注】此明声音各有所主之诊法也。 凡万物中空有窍者皆能鸣焉,故肺象之而主声也。凡发声必由喉出,故为声音之路也。必因会厌开阖,故为声音门户也。必借舌为宛转,故为声音之机也。必资之于牙齿唇口,故为声音之扇助也。五者相须,故能出五音而宣达远近也。 若夫喉有宽隘,宽者声大,隘者声小。舌有锐钝,锐者声辨,钝者不真。会厌有厚薄,厚者声浊,薄者声清。唇亦有厚薄,厚者声迟,薄者声疾。牙齿有疏密,疏者声散,密者声聚。五者皆无病之声音,乃形质之禀赋不同也。以此推之,在喉、在会厌、在舌、在齿、在唇之故,当有别也。 舌居中发,喉音正宫,极长下浊,沉厚雄洪。 开口张颚,口音商成,次长下浊,铿锵肃清。 撮口唇音,极短高清,柔细透彻,尖利羽声。 舌点齿音,次短高清,抑扬咏越,征声始通。 角缩舌音,条畅正中,长短高下,清浊和平。 【注】此明五脏声音不病之常之诊法也。 经曰:天食人以五气,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故五脏各有正声,以合于五音也。 如舌居中,发音自喉出者,此宫之正音也;其声极长、极下、极浊,有沉洪雄厚之韵,属土入通于脾。 开口张,音自口出者,此商之正音也;其声次长、次下、次浊,有铿锵清肃之韵,属金入通于肺。 撮口而发,音自唇出者,此羽之正音也;其声极短、极高、极清,有柔细尖利之韵,属水入通于肾。 以舌点齿成音者,乃征之正音也;其声次短、次高、次清,有抑扬咏越之韵,属火入通于心。 内缩其舌而成音者,乃角之正音也;其声长短、高下、清浊相和,有条畅中正之韵,属木入通于肝。此五脏不病之常声也。 龈者,齿本肉也。 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 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乐心所感,舒缓之声。 敬心所感,正肃之声。爱心所感,温和之声。 【注】前以咽喉、会厌、舌、齿、口唇禀赋不同,以别非病之音。 此又复以人之情、感物成声,以明非病之声也。如为 喜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忻悦以散也。怒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忿急而厉也。 哀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悲凄以嘶也。乐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舒畅不迫也。 敬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正直肃敛也。爱感于心者,则其发声必温柔以和也。 医者于此比类而推不病之音,自可识有病之音也。 五声之变,变则病生,肝呼而急,心笑而雄, 脾歌以漫,肺哭促声,肾呻低微。色克则凶。 【注】此以五声变而生病之诊法也。五声失正,则谓之变,变则病生也。 肝呼而声急,肝声失正,故知病生肝也。心笑而声雄,心声失正,故知病生心也。脾歌而声漫,脾声失正,故知病生脾也。肺哭而声促,肺声失正,故知病生肺也。肾呻而低微,肾声失正,故知病生肾也。 所谓色克则凶者,假如肝病呼急,得相克之白色,主凶也。余脏仿此。 好言者热,懒言者寒。言壮为实,言轻为虚。 言微难复,夺气可知。谵妄无伦,神明已失。 【注】此以声音诊病寒热、虚实、生死之法也。 《中藏经》曰:阳候多语、热也,阴候无声、寒也。发言壮厉,实也;发言轻微,虚也。若言声微小不能出喉,欲言不能复言者,此夺气也。谵言妄语,不别亲疏,神明失也,皆主死候。 失音声重,内火外寒。疮痛而久,劳哑使然。 哑风不语,虽治命难。呕歌失音,不治亦痊。 【注】此明失音为病不同之诊也。 失音声粗重,乃内火为外寒所遏,郁于肺也。若不粗重,且疮烂而痛,日久流连者,是因劳哑使然也。 小儿抽风不语,大人中风不语,皆谓之哑风,虽竭力治之,而命则终难挽回,以金不能制木也。讴歌失音者,是因歌伤喉,不治亦可痊也。 《医宗金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