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六大家 王翚作品欣赏(九) 溪桥峻岭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710年作 (352万元,2006年6月北京翰海) 款识:梅花庵主溪桥峻岭图。庚寅九月十三日,海虞王翚。梅花庵主墨精神,老我重修水墨因。只恐淋漓无冶艳,淡端不媚时人。石田翁自题其画句也。石田学仲圭,真有出蓝之新。余漫仿之,不审得窥一斑否。耕烟散人又书。钤印:王翚之印,石谷子,海虞,耕烟散人时年七十有九 《溪山峻岭图》为王石谷七十九岁时所作,属晚期作品,此时王石谷已将诸家之长融会贯通了,笔墨变化以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风格苍老劲辣,以在临摹古的基础上重开生面,作品泛色以墨青,墨绿合染为主,是图技法博引五代荆浩,关,董源,元代黄公望,王蒙等名家笔意,山的近处以董源,巨然为主,巨然承董源一路遗法,以变法的短披麻,牛毛皴并举为胜,王石谷于此处参合二者圆润之笔,以繁密的皴法层层擦染,构建出溪桥,屋舍,浅汀,以平远之势拉大整幅画面的距离,形成可游,可居的真山形象,远处的山峰侧用于润相间的墨用侧峰勾点而成与山估皴法融为一体,尽得山峦之浑厚秀逸,山间以留白与洪染表现沙缈的雾云和远山,由山峰到田舍再到远山,使观者的空间感随景物依次递进而延伸,但画面的核心仍然伫立于中心,主次分明,有远有近,有虚有实,丰富多变。值得注意的是王石谷对主体山峰的处理过程中,渐入以“北宗”技法表现出崇山峻皴的北方山川景色。王石谷汲取了五代荆浩,及北宋燕文贵用笔的硬朗,皴染兼备的艺术风格,先以简劲的墨线勾勒出山石的大致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和小斧劈皴突出石崇立的质感,对树的处理,也兼有郭熙,李成的风格,古干繵枝,尽寒茺寒之态,与近处的丛林平湖,田舍的温润,秀丽构成鲜明的对比,颇得余音绕梁之日来。此作属于借古开今并纯朴浑厚的晚年典型风貌,堪称王石谷的晚年精品。 临富春山居图 手卷 水墨绢本 松竹清荫图 手卷 水墨纸本 1710年作 题识:久与青松结岁寒,渭川潇洒数千竿。平生爱尔多清致,写向溪藤客座看。庚寅元旦试笔,海虞耕烟散人王翚。钤印:耕烟散人时年七十有九、王翚之印、太原 宋葆淳(1748-1818)题:君子竹,大夫松,高标冰雪里,清节岁寒中。此卷还须添三友,更写芳梅花几丛。石谷子、七九翁,新正初试笔,点染墨华浓。由能入妙兼成逸,不与寻常庸史同。江南春二阙。嘉庆甲戌(1814年)七月望日,■陬宋葆淳题。钤印:宋葆淳印、宋氏帅初 邵松年(1848-1923)题:耕烟翁画无所不仿,亦无所不能,而尤长于竹条。此卷为七十九岁元旦试笔之作,云山起伏,松竹参差,笔墨老苍,仍极清润淋漓之致,洵杰构也。向藏外舅瓶麓斋中,曩在都门,斋中所藏名迹大半寓目,独不记有此卷,是盖得于粤中,重付装池,犹未暇识一语也。余十年前曾得一卷,乃仿赵大年水竹幽居,长短与此略同,合之可称双璧。客夏陆某持一卷来,画与题句悉同,乃摹本,精神气韵相去不可以道里计矣。光绪丁酉(1897年)孟春,邵松年题识。钤印:兰雪主人审定真迹 邵松年又题:相传耕烟晚年有一善篆刻者,每于岁底刻印二方。一曰,“耕烟散人时年七十有几”呈之,石谷酬画一帧以为度岁之资。此卷于元旦试笔,其二印刻画甚新,当即某所勒赠者无疑也。己酉(1909年)三月,雨窗展玩因记。钤印:息葊 夏山真逸图 手卷 设色绢本 庚寅(1710年)作 题识:赵文敏体格高雅,为元画之冠。曩在燕台寓斋获见夏山真逸卷,尤属注意杰作。后入内府,不复再覩。暇日心慕手追,撮用大概,转赠芋田同学以供卧游之一助。庚寅九秋,海虞王翚。钤印:石谷子、王翚之印、上下千年、清晖老人、来青阁、耕烟散人时年七十有九、臞樵雅趣 在清初山水画家中,王翚和他的老师王鑑是最善于画青绿山水的二人。王鑑作青绿,色墨相发,苍翠浑厚,一时无两;王翚虽浑厚不如,但亮丽恬净,清新秀雅,亦非馀子可及。此卷法赵文敏,写湖天空阔,群峦叠翠,乔松修竹之间,云泉相涌之处,有精舍围环于湖岸;河塘之中,绿杨堤畔,荷花正红,菡萏吐香。士人策马,山庄待客,一派熙和景象。画卷构境繁复,极尽挥洒磅礴之能事,而能实中见虚,艳丽中见文秀也。石谷作此已七十九高龄,故笔底有劲拙气,然以淡青绿中和之,愈觉清楚可人。是其晚年用心精作。 唐人诗意图 手卷 设色绢本 康熙庚寅(1710年)作 (1.265亿元,2011年11月中国嘉德) 题识:(一)天开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二)畅以沙际雁,兼之云外山。(三)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四)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六)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七)回瞻山下路,但见牛羊群。(八)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九)烹茶邀上客,看竹到贫家。(十)樯出江中树,波连海上山。(十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十二)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禹玉有长卷,宋理宗对景逐段标题,艺林传为胜事。余摘取唐句,仍用其法,汇成此卷。皴染位置,全师巨然,虽机趣未尽神肖,然构思经营,觉指腕间冲和自在,赏识者应能静会耳。康熙庚寅中秋,海虞耕烟散人王翚。钤印:王翚之印(十二次)、石谷(十二次)、石谷子、王翚之印、耕烟散人时年七十有九、臞樵雅趣、澄怀、图史自娱、清晖老人、来青阁 后纸跋:沈存中云,董北苑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抵多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覩异境。今观耕烟散人所作,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虽拟之营邱诸制,殆不是过。吴中石田老人气概雄远,墨晕神奇,于北苑、巨然尤得心印。王弇州每谓此老不惟隆准,亦时时出蓝。石谷为吴中后进,变化出入,凡北宋有元名笔一一得其妙蕴。此作但自云全师巨然,而不知工力之突过诸前人也。夏文彦论画三品曰: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傅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刘道醇著《画继》,乃以巨然为能品,似非定论。石谷此卷,以元人之笔,写唐人之诗,体物穷神,无不得其真趣,即为之神也亦宜。乾隆三年端阳前三日,泉亭陈士璠题并书。钤印:士璠、粉署词人、画省星郎、銮禁挥毫风池染翰 鉴藏印:仲宾(二次)、棠村后人、野石鉴定、野石居士、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干清宫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朱光 松乔堂图卷 克利夫兰美术馆
竹吹松风图 1711年作 溪翁兀坐图 仿北苑万壑松风图 浅降绢本 仿大痴山水 立轴 设色绢本 1705年作 巨然山阴丘壑图 设色绢本 万木奇峰图 水墨绢本 1711年作 款识:董北苑万木奇峰图载宣和画谱。神采奕奕气韵溢于缣素之外,为海内第一墨宝。福清叶相国家藏名迹也。国朝耿都尉以重资购得之。近归商丘宋大家,宰特命使者持过寒斋鉴赏,固畄摩挲旬日,抚成以志快幸。康熙辛卯中秋后二日,耕烟散人王翚。 钤印:海虞、王翚之印、石谷子、樊心赏 从题识中可以了解到是临董北苑的《万木奇峰图》。此图原载于宣和画谱,此画藏于福清叶相国家的名迹,是国朝耿都慰以重金购,到了王翚这时期,此画藏于商丘宋大家家中,家中的主人命使者将画拿到王翚的家中,于是王翚画下了此中的《万木奇峰图》,此图从题识上看属王翚的“临”作。但以将其融合成为王石谷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石谷时年79,画技已臻于炉火纯青。虽自称“临”“仿”古人,事实上“笔墨”已为石谷所独有──用自己的话来说是“集古人之大成”。 中国的傅统山水画,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审美要素便是和式化的”皴法;而所谓“南北宗”之别亦在“披麻皴”和“斧劈皴”的不同。但二者长期的对立状态却被王翚加以解化了。正如恽寿平所说“古来之笔至龃龉不能相入者,石谷则罗而置之笔端,融洽以出,神哉技手”《瓯香馆画跋》。这幅《万木奇峰图》除了具有“南宗”的笔意外,还有一些摹“北宗”的“皴法,而从总体上看二者又被化解成王翚自己独有的一种笔墨形式,已无“南北”之分。恐怕这是王翚自称“集大成”真正的涵义,也标致着“南北宗”分歧之趋于终结。可见其成就之高。
春山深秀图 立轴 设色纸本 辛卯(1711年)作 释文:山径云深暗薜萝,松风吹送紫芝歌。苍苔满地芒鞵稳,不似人间荆棘多。零落苕华春雨旧,溪边昨夜涨新波。披图不尽怀贤意,谁为青山葺薜萝。青山曲径落花深,雨过林阴绿玉新。叫断子规春已老,画桥策杖是诗人。辛卯初夏仿赵松雪笔意于来青阁中,耕烟散人王翚。印鉴:王翚之印、石谷、画禅 荷庄清夏图卷 设色纸本 1711年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款识:辛卯秋七月写于西湖翠雨阁。乌目山人王翚。钤印:王翚之印(白文)、石谷子(朱文) 题跋:元人青绿山水,瓯波明秀,痴翁苍横,品不一而神妙一也。石谷先生所绘此图,用笔趣在不夸不惠之间,可见用笔高妙也。寿平。钤印:寿平(白文)、正叔(朱文) 引首有武进张惠言于碧崖山馆所题“荷庄清夏图”,钤朱文“皋文”印。图内有恽寿平题跋,图卷末有杨晋、胡节、朱彝尊、钱杜、稼轩、董诰、翁方纲、叶云谷、戴熙题跋及崇恩赏图题记。 《荷庄清夏图卷》描绘江南七月景色。展开图卷,远山近湖呈现眼前,一大湖石,杂草丛生,竖立岸边,几株大树或立或斜列于陂陀,劲竹中半隐着一间吊脚楼房,一纳凉清夏者正面向荷塘依坐。木板桥与隔岸环绕的大湖塘相连,荷莲满塘,正是朱彝尊题跋云“活泼天机付笔端,莲花万倾叶接天。”游船载着游客在湖中轻慢荡漾。湖心之半岛与大湖南岸之亭台楼榭相连,瓦屋连楹相连,曲折可观,这里便是荷庄,是清夏纳凉的主要聚集之区,正如翁方纲所题,“莲叶莲花是化身,众香亭里纳凉新。须知六曲栏干外,有个科头曳杖人”。荷庄周围的苍松、翠柏、伸枝布叶,若有所思。翠竹丛生屋前屋后,庭院之中还有葱郁的芭蕉树。楼榭之中,有老者研究学问,桌上放有书籍,有妇女在为儿童讲故事,有持杖入屋者,还有步行在蜿蜒的林荫道上,也有在窗台垂钓者,童仆在打扫庭院及送水送茶,满湖一片花香,满屋一片清凉潇洒休闲之状。董诰赞曰:“雨过莲塘蹦菱船,道书读罢反消闲。卯外无数青山色。一片花香满湖间。”亭榭之西,远处无数青山重迭,还有不点小树之童山,且前后不分离,近山树木丛生,枝叶横斜,葱葱郁郁,湖面开阔深远,天空大雁展翅飞翔,钱杜题说:“晓吟身傍水天偎,忽见荷花满湖开。一片绿云吹不散,携琴访友过湖来。”图末几支蹦菱游弋于湖中,或划或停或作业。岸边有罾渔老者,老者身后垂柳翠竹掩映着一座亭榭,一妇女端坐门里等待客人。整个图卷用笔苍老劲秀,显为晚年杰作。 仿宋元山水 手卷 设色绢本 辛卯(1711年)作 (1955万元,2013年5月中国嘉德) 题识:辛卯夏日,宿雨初霁,凉风袭人。适吴阊友人持宋元名迹,赏玩旬日,极人间清旷之乐,因成此卷。剑门樵客。钤印:八十老人王翚(白)、耕烟(朱)、上下千年(朱)、沧江白发(白)、耕烟散人(朱) 王翚的绘画生涯,大致可以分作四个阶段: 1.四十岁之前为其早期。王翚认真研习了山水画技法并大量研摹宋元诸家风格,逐渐探索出符合自己个性的笔墨形式,作品多秀润雅逸。 2.四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为中期。此一时期他在广泛临摹古代名迹的基础上,技法逐步成熟,形成了沉厚凝重的个人风格,并以其严谨的创作态度、精湛的绘画技法,博得世人赞赏。对于宋元名迹的研摹,构成了王翚山水画创作的重要基础,而这种在研摹中重开新意也是他最为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 3.六十岁至七十岁之间为王翚绘画创作的鼎盛时期。在这一阶段,王翚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实践,无论是其绘画技法还是声望地位,均达到了其一生的顶峰。康熙三十年(1691年)经宋骏业的推荐,王翚被康熙帝征召入宫主持《南巡图》的绘制。《南巡图》是康熙时期宫廷绘画创作的集大成者,王翚与服务于宫廷的画家一起,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幅巨制,王翚在其中主要担任山川、林木等自然景观的创作。是图囊括了康熙从北京至绍兴再折返北京的南巡历程,描绘了沿途社会生活以及山峦、丛林、河流等景色,场面宏大、内容繁复而秩序井然。此等长卷巨制不但对研究清初社会历史甚为重要,且可从中一窥王翚驾驭宏大场景的高超技巧以及深厚的写实功力。王翚凭在此图中的杰出表现获赐“山水清晖”四字,更是名噪朝野,煊赫一时。 4.七十岁之后是王翚绘画创作的晚期,此时王翚已将诸家之长融会贯通,笔墨变化随心而动,风格苍老劲辣,所谓的临、摹已经重开生面。上海博物馆所藏王翚《仿古山水册》十二帧,其上有褚得彝跋,所言:“布局设色能得诸家之神髓,而本家笔法具在,仍不为临古所掩盖,其笔底融合唐宋名家法规,无不吻合”,道出王翚在其晚年时所达到的于“师法古人”中独辟生面,“从心所欲不愈矩”的艺术境界。 此《仿宋元山水图》乃王翚晚年山水画佳作,通篇构图严谨,景物安排流畅自然,极具写实感。作品设色以淡赭为主,并以墨青、墨绿合染,色调温和,为典型的浅绛设色画。是图绘画技法博引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代李成、郭熙、刘松年,元代黄公望、王蒙等名家笔意。卷首处三座山峰呈“起”势,画法以南宗董源、巨然为主。巨然承董源一路遗法,以长、短披麻皴并举为胜,王翚于此处参合二者圆润之笔,以繁密的皴法层层擦写,构建出平缓厚润的山脉,山间丛树则用焦墨侧锋横点写成,与山体皴法融为一体,尽得山峦之浑厚秀逸。山间以留白与烘染表现淡缈的云雾和远水,由远水到云海再到近山,使观者的空间感随景物的依次递进而延伸,并进入画面的核心阶段。以画幅中部山径行旅为“承”,渐入以“北宗”技法表现之崇山峻岭、危谷劣岩的北方山川景色。王翚汲取了五代荆浩、关仝以及北宋燕文贵用笔硬朗、皴染兼备的艺术风格,先以简劲的墨线钩出山石的大致轮廓,再以短条子皴和小斧劈皴突出山石尖峭耸立的质感。树木画法仿郭熙、李成风格,古干虬枝,尽显荒寒之态。卷中至曲桥溪瀑处一“转”,又呈现出典型的王蒙山水风格。王翚以短促的牛毛皴细笔皴擦,山石的突出部和边缘处笔简而墨淡,凹陷及深暗处则笔密而墨浓,真切的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和质感,得南方山川植被丰茂、盛润清俊之美。在这一部分,随着山势的舒缓,渐次展现出平远开阔的江南景致。卷尾采用赵大年风格的湖山小景,为全图之“合”点,在描绘丛林平湖之余,将观者的思绪从峰回路转的峰峦中引出,挥向一片浩瀚而温润、秀丽的湖山之间,颇得余音绕梁之昧。 此《仿宋元山水图》无论在绘画技巧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都属于借古开今并纯朴浑厚的晚年典型风貌,体现了王翚愈老弥精、庥于化境的艺术功力。堪称王翚晚年之精品。 山水 立轴纸本 1712年作 仿李营丘平林散牧图 立轴 1711年作 (未完,待续) |
|